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甘秀芹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社会属性不同的组织为了共同实现稳定快速的发展,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其意义在于,高职院校可以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解决研发资金不足、学生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轨的问题;企业可以高效地招纳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自身的生产、研发能力,提高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克服企业观念落后、创新效率底下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目标性的岗位实践,对岗位的要求和未来的发展有客观的认识与了解,进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和职业素养,避免了学习时散漫、无目标的状态和对工作兴趣低的问题。校企合作通过将双方优势有机结合,在资源上共同组建与分享,最终必将实现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
(1)订单式。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订制”。是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学任务是由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2)现代学徒制。当前学徒制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主导的一项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其教学任务是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共同完成,教育对象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在教学内容上则更偏重于技能的传承,学生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
(3)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通过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把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一般是企业根据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和业务的需要,请求合作学校把学生安排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中进行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可以直接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的“变现”能力。
(4)顶岗实习制。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教学规定的课程,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并且通过相关的考核后,到与专业相对应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用人的需求。
(1)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足。在国家倡导和政策的鼓励下,企业对校企合作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动力,但由于在合作中企业和学校处于不对等的关系,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要依赖于企业,导致学校总是主动寻求合作,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如果利益得不到保证,就会对合作产生消极心态,最终使合作流于表面。再则在实习期间,由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限,在正常工作时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有些学生的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在工作时可能会受到意外的伤害,这些都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因此,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态度还不够坚定。
(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机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和运行的质量。校企合作为了实现培育出的高素质人才与企业用人需求做到无缝对接的目标,就要求其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合作机制。但由于我国倡导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发展历程并不长,很多方面还处在探索过程中,运行机制还不是很完善。从校企合作的结构上看,表面上主体只有学校和企业,但理论上还应包含政府和学生。所以在运行方式上就必须同时考虑这4个主体,只有这样,建立出的机制才相对全面、完善,才有可能在社会环境的大生态下稳定、快速的发展。在现实中,由于学生在机制中起到的作用很小,政府在机制中起到的作用极大,所以政府在机制的完善中要起到统筹的作用。
(3)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完整。国家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颁布了10多部法律法规,这足以证明国家对校企合作的重视。但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实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政府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中,但并没有从国家层面构建相对应的利益导向政策,使得企业在利益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缺乏安全感。所以我国在校企合作上颁布的法律法规看似很多,但这些法律法规多偏于政策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很多规定发布的单位过多,内容重复而且缺少针对性。
(1)设置合理的激励方案。相关部门应主动建立起高效的评价体系,并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相应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进行全方位评估。同时建立高效的激励方案,如对在校企合作中贡献大的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荣誉鼓励或额外给予奖金。以此来充分激发企业、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在评估方面政府也要参与,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且贡献突出的企业给予社会荣誉的奖励,肯定企业对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2)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上,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操作性强的措施。比如为提高学校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应在经费上给予创新性的支持,增加学校教师到国内成功的企业和到发达国家的学习次数,对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也应在质量和数量上进行提高。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看,政府行政介入对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可以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目前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和美国的社区学院等,都是在政府行政介入下完善校企合作体制后的成果。
(3)完善校企合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政府要为学校和企业在政策和法律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应从学校和企业的根本目标出发,学校为了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学校方面,给校企合作中贡献突出的教师设置名誉头衔等级表彰制度,不同的等级可以享受不同的奖励,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企业方面,只要企业积极的参与校企合作,便可根据合作的深度对企业在税收上实施对应的减免。在合作过程中,企业购入的用于校企合作研发的先进设备政府可提供部分补贴,研发基地则由学校提供。合作中的专利所有权则为企业和学校共同拥有。为保证合作的稳定,还应针对合作方建立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如双方在合作中态度消极、不作为,应依法受到惩罚,以此来督促合作方,提高合作方的合作意识。但是最终具体规范的法律法规,还需专业人士进行制定、实施。
(1)以创新创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当今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较大的转变,企业与学校若要跟得上社会变革的步伐,这就要求双方在观念等方式上必须进行创新。对于有些专业,学校和企业可以创立“企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公司创业制度,企业可以利用对市场需求有敏锐的感知力这个特点,给学校提供目标。学校则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创新意识的锻炼,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学生创新想法提供给企业与企业提供的平台一起创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让学生有成为创始人的机会和感受,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且还能增加企业利润来源的途径。
(2)招工提前模式。招工提前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的需求,在通过与学校商讨成功后在学校建立起一个小型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与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相仿。对相应专业的学生进行提前培训,培训的任务主要由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完成,学校教师辅助。并且企业根据自身的要求制定考核体系,对通过考核且有上进心的学生可以与学校协商提前让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对学生给予学费上的支持。这种模式对学生而言,既可以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对专业的兴趣,还可以减轻家庭经济上的负担。对学校而言,减少了培育学生的成本,并且提高了企业对本校的依赖性,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随时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并且所招的学生能达到与自身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减少了后期培养经费。由于学生都是主动参加并且经历少、思想单纯、可塑性极强,这又能增强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降低了人才流失率,从长远方向看是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隐形财富。
(3)基于“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根据各自的目标不同,可建立不同的教学视频、电子稿、宣传视频等教育资源库,通过云课堂、慕课、蓝墨云班课等平台将教育资源分享给学生。如此,可以避免出现教学资源与生产脱轨的尴尬局面,也可以使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能很方便地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预习、学习、复习。这种教育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学校与企业人力和时间等资源的浪费,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4)“互联网+论坛”的学习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或企业员工无法避免地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学校和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特性,创造一个互动式讨论平台。该平台用以解决学生或者企业员工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平台上只要学生或者企业员工提出有关问题,都会及时得到解决。对于实践性的问题,企业的技术骨干可以录制讲解视频或以文字表达等方式发送至论坛上供大家学习。对于乐于提问的学生要进行统计鼓励,对于能及时解答问题的教师或企业员工也进行统计鼓励。
(5)“线上指导+线下实践”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先建立网上教育资源库,并将资源库的学习资料进行整合,供学生在线上学习。学生通过在网上学习企业上传的资料后,在实习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检验,以此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并且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该模式还可以实现产学结合,上一刻学生通过学习线上的指导方法,下一刻学生就能进行实践检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减少企业额外培训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辅助、监督的重要作用。
(6)建立共享人才资源库。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应以就业为导向,紧跟产业发展,充分调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网络平台收集企业人才的需求,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改革,开发专业课程。更为重要地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搭建物联网人才资源库,企业可从中挑选合适的人才。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就业,也能为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提供便利,有利于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