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文化哲学发展的结果,需要真理为其铺垫道路。指导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是维护世界人们利益、开拓世界视野、协调社会和谐方案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现实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创造性的发展,也是一个值得现实化探索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社会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其隶属于社会范畴,换种说法就是人类不同群体,结合某种特定媒介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思想、共同理想和共同需求的社会集体组织。马克思提出:“人是类存在物”。人类存在方式从群体、个人过渡到类存在,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是,新唯物主义落脚点是社会化人类或者是人类社会化。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存在概念相呼应,社会存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关键转变,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任何思想、理念和理论确切来说,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所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合作范围更加广泛,为当代地球村的构建发展提供更趋合理的新方案。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多元化的不断向前推进,例如:经济泡沫、环境、文化、资源冲突等愈发严重,世界各个国家正在逐渐形成一个休戚与共、利益相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发展进程,需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与中国问题、中国特色、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意义等的认识,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体现世界意义,立足于中国精神,又要跳出“中国思维”考察人类命运,坚实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自由化、真正化的共同体思想,立足于当代人类社会需求和社会需求。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要旨,也是指引中国人民行为的思想方向标,具有和谐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框架下开展对外交往,遵循现代化精神价值。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在世界范畴中树立了大国形象,从而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创新,体现出我国思想文化的力量,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步伐、为服务于世界提供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涉及全球范畴的思想,意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自由、财富,共同治理人类社会。贯穿古今中外,人类生命活动无疑都在围绕持续、发展、幸福、财富等这几个焦点话题,世界范围的广大哲学家力求通过共同努力找到实现自由王国的方案。总而言之,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让全人类找到真正繁荣发展的长远道路。全世界国家都在同一条链条中,或多或少有着某种相关联的利益联系。不过,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希望处于这一链条中,他们想独霸、利己,把国家利益建立在他国利益之上。也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容纳了这种特殊链条环节,不同国家和不同私欲都纳入在其中,力图通过合作逐渐实现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具有中国方略的国际理想目标,以“和谐”为主线。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科学内涵,它目标明确,融合各国利益,并广泛传播自由共同体。对此,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让人类幸福紧密联系于自由共同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
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张,全球范畴内的交流和沟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更加趋向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自1848年至今的半个世纪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文明形态相互碰撞后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全球问题也在愈演愈烈,其解决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共同努力所演化出的整体性方案,需要各个国家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让中国文化成为沟通中外的最大公约数,努力把握人类价值和共同利益。
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判断,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有着内在的关联和外在的逻辑,着眼于实践基础探索人类和平发展道路,形成新时代中国表达,谋求人类命运价值共识,其包含的其他三个文化内涵: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超越地域和跨种族的非中心全球观。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随之出现了各种中心主义种族思想和行为观念。这种以自身为核心文化价值,试图将自身文化价值强加于他国、组织或民族历史文化形态中。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深层次挖掘直接或间接的国际关系和地区关系导致的世界冲突。尤其是近代发展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和平发展道路才是维护国际秩序的关键,维护人类共同命运、科学合理地选择世界和平发展,解决文化发展诉求。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观,超越了种族、文化意识形态框架,批判“优胜劣汰”文化观,其是遵循世界人们绝大多数意愿的意识形态。
全球性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冷战思维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不能给予全世界美好的未来。文化哲学领域内,平衡各民族利益关系的人类命运理论,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经验。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宗教与民族文化多元并存,具有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始终坚持着和平发展道路。例如:“天下一家”、“和而不同”、中庸思想等思想,成为构造社会治理、道德建设、生态保护等关键的方法论和启示。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民族文化基调上,向世界宣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特征,主要体现在实践操作形态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非强制性的自律性价值导向。其特殊的本质是对解决问题途径的认同感,通过相互监督、自主反省等方法保证其执行纪律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制性方式虽然隐蔽性的取消了文化传统间的对立斗争,但是使得“独霸”更加有利可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通过互商互谅、平等对待来营造共建共享、正义公道的安全大局,促进文化发展、绿色发展体系的构建。
文化哲学延伸出的世界儒学大会和尼山论坛等,以中国主场开展的国际会议力求当代价值和儒家传统相统一,世界眼光从西方哲学逐渐转移到中国哲学。因此,中国文化哲学方面,中国当代文化创造在面向全球人类共同审美导向的基础上,坚持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传扬中国美学文化,正在从哲学理论过渡到日常实践,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中华文化生态,并将中国文化进一步上升为“共同体”实践进程中。
话语体系是文化哲学的外在表达形式,是理论发展的实践性结果,是文化自信、文化实力和成熟的象征。因此,建立和成熟发展为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化话语体系,是坚持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发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全球文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具有中国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化话语体系,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桥梁。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培养文化意识,构建新文化价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首先,树立全球性文化发展意识。其次,提出文化宽容和理解,缩小文化差异的主观思维。最后,调整自然态度,即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创造可持续社会生活与新文化价值。
国际形势总体趋势发展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矛盾。中国在国际地位中逐渐展示大国担当,习近平提出:“新时期国家关系交往中,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国际关系交往原则应该是合作共赢为,对全世界人类发展是有益的”,这是我国开展外交事业的重要结论,也是助推中国改革开放越过攻关期和深水期的重要论断。因此,坚持以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谋求全世界共同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