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耀华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福建福安 355000)
阅读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将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于行动、落实出实效,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重要话题。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出了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阅读素养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日益引起教师们的普遍关注。阅读素养是指学生个体为达到个人发展目标,而掌握的阅读知识和潜能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能顺利进行理解、运用、反思、感悟、交流和表达等综合能力和素质。这充分凸显了阅读素养的个体学科修养和社会语用功能。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创建趣味阅读课堂,指引学生掌握丰富的阅读知识,训练阅读思维和能力,内化形成优秀的阅读素养[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高中生阅读素养的有效培养问题不容乐观。一方面,阅读教学存在不少误区。有些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常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利性明显,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有效指引;出现阅读教学程式化、“赶时髦”的不良现象,脱离学生实际,甚至有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赶进度、满堂灌;泛化课外阅读,疏于阅读指导。另一方面,学生阅读处于低效困境。现代高中生由于受到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多数都不同程度地偏爱那些明星逸闻、武侠小说、网络言情、卡通漫画、怪异另类文章等“时尚”读物,阅读盲目性、随意性大,存在不良的猎奇心理,倾向碎片阅读、“快餐”阅读,欠缺科学鉴别和选择健康读物的能力,阅读品位不高;缺失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面狭窄,阅读目的不明,常常抗拒课外阅读,甚至有的高中生未曾认真读过一本国内外经典名著。
阅读兴趣是阅读情志的重要方面。生动的课堂情境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引领他们品味作者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优化情境教学,教师应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利用诗配乐、微视频和课件、图例、影像、Flash动画等多样媒体及趣味游戏活动等,来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深入感悟隐藏于字里行间的语言特色和内涵[2]。
例如,在教学《十八岁出门远行》一课时,教师先展播了“在我远行的日子里”微视频,将自己真实出行的经历展现给学生们,激起他们的参与兴趣,使其获得了更为亲切的感受;也为接下来阅读小说,把握文中离奇的故事情节和新奇独特的语言特色,初步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先锋小说的特点,促进小说主旨的有效理解做好必要的铺垫。有了良好的兴趣阅读导入,就能促进他们对小说中的关键词、句、情节、主人公情绪等的顺利切入,有效渗透了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如,在《跑警报》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借助“抗战时代的城市记忆”的影视片段,来指引学生融入新课阅读,增进其理解战争年代特有的连续不断的警报情形,激起他们期待了解30年代的西南联大师生如何面对警报的兴趣。
可见,巧设形象的阅读情境能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增强阅读感受,诱导其发掘文本中的精彩之处,能有效激起他们良好的情意和志趣,从而很自然地产生真切的阅读兴趣和情感。
阅读知识是阅读素养的基础表现。只有有效指引学生开展多样阅读,增加阅读机会,加大阅读量,才能更好地增添阅读学习经历、积累丰富的阅读知识。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开展自主自觉学习活动过程中,他们都是个性鲜明、兴趣各异的个体,教师难以完全满足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中生思维渐趋成熟、自立自主心理不断增强、表现欲强、青春张扬、热情好动等学龄特征,为他们创建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他们在自由活泼、融洽和谐的阅读进程中形成有效的知识积累[3]。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例如,在阅读内容设计上,不仅要求学生努力完成名篇、名著等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多开展阅读与鉴赏活动,还要结合高中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积极涉猎各类有益的文学作品和读物,不断提升知识储备。又如,在阅读方式设计上,可利用指导学生自读、诵读、泛读、精读、研读等多样化阅读形式,开展广泛的阅读学习。其中,优化指导诵读训练是丰富阅读知识、培养阅读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有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采取“图书漂流”的新颖形式,互换读物,来扩大阅读范围,增长阅读知识。
阅读能力是阅读素养培育的关键要素。但在传统语文课中,教师常常剥夺学生应有的阅读权,缺失师生间的良性对话,多数学生无法顺利开展独立阅读活动。所以,紧扣学生个体差异化学情,创新设计分层阅读教学,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并深刻体会文中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笔者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分层阅读,从分层建组、分层导读、分层评价三个角度来设计阅读活动。
(1)分层建组。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学生在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意志、阅读能力和态度、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动态分层,合理搭配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比例,组建成A、B、C三种层次的若干阅读学习小组(每组中都应有相应比例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使每组中的各层次学生都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尤其注重激励组员的学习主动权,重视优秀生对后进生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全体组员都能团结协作,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一起迈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充分预估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判组员的活动表现,适时关注小组中后进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为评价学生阅读能力及效果转化做好准备。
(2)分层导读。学生先速读课文,初步探讨概括出课文“逝世情况—伟大贡献—巨大影响”基本线索后,接着指导各组研读课文。进入第一段阅读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马克思墓碑”图片,并提出问题:“①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②要突出这种情感,我们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呢?③描述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用‘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对于问题①,各小组中的优秀生竞相举手发表意见(生: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到问题②时,各组学生经过讨论分析,集中意见,鼓励后进生来发言(生:语调要低沉、凝重,语速缓慢);最后到问题③时,则让中等生来发表看法(生:运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更加含蓄地表达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用“停止思想”更为准确,而“去世”就无法表现出其中的意义了)。这样,在小组合作阅读活动中,中等生和后进生就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对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进步和发展大有裨益。紧接着,教师又引导各组学生进入第二部分内容的阅读分析……让学生在和睦相处、密切合作的阅读学习进程中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关键字、句、段,理解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及深远影响和意义,顺利解决了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3)分层评价。评价一般利用所设计的“小组合作阅读学习评价量表”进行,将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表现、组员合作程度、表达个性观点、合作学习实效、尚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内容列入其中,并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三种方式,开展阅读评价。在此,分层评价要注意差异性、适时性和激励性原则,鼓励全体组员真正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表扬后进生,激励中等生,强化优秀生,从而落实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使各层次学生都得以发展和进步。
拓展课外阅读是锻炼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阅读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灵活多样的阅读学习平台,创新利用经典阅读、媒体阅读、交际阅读等生动的形式,引领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例如,经典名著是增长语文知识的宝库。教师以经典名著为阅读切入口,对引导学生开展有益阅读、拓展阅读时空、开阔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实践和语用素能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将题材丰富、文质兼美的经典名著列入高中生课外“必读书目”,不断充实精神食粮,能促进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文学名著、社会、人生的理解,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再如,媒体阅读是拓展课外阅读的鲜活形式。教师巧联课堂内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条件,合理选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器等各类电子阅读工具,精选优秀网络读物(如《读读书》《朗读者》等),通过所下载的各种便捷的应用App平台,开展媒体在线阅读,进一步做好阅读知识积累。还有,交际阅读是拓展语文教学、训练口语交际的有效途径。教师巧借班级博客、读书笔记展示、读书会、“书香校园”阅读竞赛等生动活泼的阅读载体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互动,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共赏经典美文,相互交流阅读经验,进而促进他们口语交际素养的提升。
优化培育学生阅读素养对丰富其语文阅读知识、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情志等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教师应不断坚持阅读教学探索,努力营建更加有趣、有益、有效的阅读课堂,真实地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