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 魏 扬
文化的力量在个人的成长以及国家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影响。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应用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更为了解,同时也能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更加具体的学科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传统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进行重视。
在一般的教学中,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通常是进行语言的学习,事实上,在语言的系统下,包含着文化的系统以及思维的系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应用适当的引导方式,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发生兴趣。
学生生长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因此对于传统社会的了解程度有所不足,小学生在缺乏直观印象的情况下,很难对于一种概念发生兴趣。教师可以应用的兴趣引导方式较为多样化,例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其感兴趣的影视剧视频,引导其对于传统的文化产生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观察精致的传统物件,如刺绣,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课本的教学中,古诗文的选择其中不具有系统性。因此,教师需要按照文学的发展顺序,对于课本中所含有的古诗文内容进行整理,应用这些古诗文的内容,结合课外的补充内容,引导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认识。
例如,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古诗文学习积累量之后,教师就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对于这些古诗文的内容进行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向学生详细地说明不同时代古诗文所具有的文化发展特点。在古诗文最初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较多的单音词语,同时语句的构成系统较为简单,因此《诗经》中多是三言诗、四言诗等,随着语言的发展,应用语言的形式也更为复杂,在汉末魏晋之际,出现的七言诗。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对文学史的相关内容建立初步的简单系统印象,对于学生构架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完成了文化系统的初步构建之后,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学习整理能力,这对于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人们的生活中,仍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文化常识,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属相以及身边亲戚朋友的属相,应用属相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熟记天干地支。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仍旧存在的节气、节日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内涵等,同时在季节的变化中应用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感受,认知自认。
在我国的传统启蒙教育中,《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书籍,承担着课本的功能。时至今日,引导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学习以及了解,应用相关的童蒙书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社团课或者是固定的课前学习时间,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传统的启蒙书籍。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应用《三字经》《千字文》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学生的文化积累逐渐增长之后,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应用《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书籍,有扩展认知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应用其他的传统文化书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具有一定的积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白话小说,如《红楼梦》等。又如,在诵读《孝经》时,我们可以采取男女生对诵。对诵是将班级分成两个阵营,互相诵读,声音此起彼伏,一前一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文本的韵律感和美感,同时不同阵营或者小组之间也无形地产生竞争,大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逐渐提高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让他们长久地处于经典诵读的意境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可见,诵读传统经典是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我国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认为:“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要让学生大致浏览和把握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这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语文教学对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在日常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中华传统文化之花能在课堂上长久不衰,发扬光大。虽然当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能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