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洪 霞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的性质进行了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无论是文化层面还是文学层面,均需要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基于此再进行拓展,而并非独立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时,要从文本语言特点出发,将语言训练点找出来。在将语言训练点确定之后,才可以让教学内容变得清晰具体,提升阅读教学的“深度”。
语文这门课程学习的是对语言的运用,因此,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到“运用”上。学生在完成了语言运用和表达的学习之后,才可以内化文本语言,把消极语言变成积极语言,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发展学生语言非常重要。
“运用语言”有两个重要方面:第一是把读转换为写,使学生不但可以学习文章内容,还可以清晰地认识文章的语言特点与表达形式。例如,《火烧云》一文里面的第4~6自然段所包含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不过它使用的写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这几段文字所使用的写法具有的异同点进行思考。几段文字相同点是使用的描写顺序均为“出现——变化——不见”,不同点是关于“变”的描写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文章里面使用了若干不同的方法来对同一意思进行了表达。接着,教师让学生仿写火烧云。教师在评价阶段,着重关注了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有没有存在局限性,例如,是否把火烧云比喻成了动物?是否完全基于文章的语言来展开仿写?“运用语言”表现的第二点是将读转换为说,即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课文语言,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将一段话连贯地说出来,使他们通过说话这一过程来完成话语能力的构建,同时使他们的语言智慧得到提升。
教师在对语言训练点进行确定时不可以仅对数量进行关注,更重要的是质量,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要从文本训练里面找到相应的例子,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展开更好的训练,让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崔峦老师指出,阅读教学并非简简单单的“内容分析”。笔者非常认同这个观点,阅读教学不应当将重点放到课文内容分析上,要将重点放到情节的学习上。教师可以基于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特点来展开教学,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语言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体会,从而实现“言意兼得”。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时也要基于发现语言训练点来进行。
例如,《女娲补天》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段文字里面有大量偏旁相同的词语,例如深沟、燃烧、窟窿等。教师基于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特点,挑选出了这些词语,将其当作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对这些词语所具有的特点进行研究,对文章情感进行感受,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文章所描述的天崩地裂的情境以及人们内心对生命的渴望。通过这样找训练点的教学法,不仅让学生深入地学习了语言,还对文章情感进行了深入的感悟。再例如,《盘古开天地》这篇文章里面的第二、四自然段所使用的句式很有特点,前者使用了对偶句,后者使用了排比句,这样让文章读起来非常具有感染力,这是值得学生进行学习的,所以可以把此处当作一个语言训练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弄明白学生的阅读难点,同时要对学生展开精细化的指导,一定不可以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切实地领会到文章的内涵。
例如,针对《乡下人家》一文,教师应该怎样来引导学生对文章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呢?这篇文章是对景色进行描写的,首先要对文章的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内容进行明确,然后将其连接起来,这样便完成了对文章的概括。基于此,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简短的字词来概括每一自然段,如此一来,学生便知道了每一自然段包含的大概意思,进而对文章进行整体上的理解。不过教师发现,学生在对自然段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概括时并不那么顺利,基于此教师让学生对文章仔细品读,首先对文章进行精炼处理,然后让他们进行概括,之后从好、中、差三类学生里面均选一位来概括段落大意,同时基于学生给出的概括给予相应的反馈意见,接着让学生相互之间展开互说训练。这样的概括训练方式非常细致,这种教学是基于文本,从点到面来进行的,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进行了关注,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对概括方法进行感悟,进而让他们的概括能力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非简单的“教课文”,“教学生”更为重要,而“教学生学语文”最为重要,通过这三点可以很好地实现“师教了”到“生学会”的效果,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深度,同时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