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叙事技巧

2019-11-27 08:47邬梦旭
文学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竹林中芥川利己主义

邬梦旭

一.多元焦点化

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的角度。同一事件,从不同视角出发,就可能呈现不同的面貌。叙述视角大致分为三类:全知视角(即上帝视角,叙述者〉人物)、内视角(叙述者=人物)和外视角(叙述者〈人物)。其中内视角又分为固定焦点化(单一叙述者)和多元焦点化(多位叙述者)。内视角又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该文通过7位叙述者的供词,用以还原真相,即采用多元焦点化。其中樵夫、行脚僧、放免(衙役)和老妪(真砂母亲)为见证人视角,即次要人物,其讲述的证言对主要人物完整形象塑造起客观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比如,行脚僧对夫妻所遭之不幸表示怜悯,抓住多襄丸的放免提供了物证,并坚持多襄丸有杀人动机。老妪宣称女婿性情温顺无仇家,女儿个性好强,不输男子,侧面认定多襄丸见色杀人的事实真相。多襄丸、真砂、灵媒(金泽武士)为主人公视角。多襄丸自曝见色起义的杀人动机和杀人过程,从无到有的杀人心里变化。真砂自述不堪受辱,杀掉丈夫。武士通过灵媒控诉妻子被狡猾的多襄丸哄骗,从反抗到顺从并且怂恿多襄丸杀掉自己的转变,不能忍受妻子的背叛选择自杀。以上种种,揭示了3位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活动。

二.问答式的戏剧性呈现视角

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而言,读者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问答式的呈现视角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人物的距离,可以让两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有便于更深入了解作品及作品背后的意义。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和作品人物、作者互动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不仅是读者的个人行为,更是作家、作品人物和读者间的沟通过程。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在作品中读到的含义便也不尽相同。

《竹林中》采用问答式的戏剧性呈现视角。全文提问者是检非使(类似于官老爷),而回答者是多襄丸等7人。纵观全文,该7人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我”,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甚至在其中表达了自身的观点。文中,行脚僧称前天中午路遇这对夫妇,对于夫妇的遭遇表示了怜悯。放免(衙役)抓住多襄丸并移交官府,咬定多襄丸是杀人凶手,并认为多襄丸的落网是冥冥中注定,并且还在讲述过程中将多襄丸称之为畜生。

为什么说这种问答式的呈现是戏剧性的?因为这看似和一般电影中堂审的镜头相差无几,只是检非使(类似于官老爷)向7人询问案件的细枝末节。实际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检非使也可以解读为是读者。作者在写作时,将自己想象成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读者会想问这7人哪些问题。所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种代入感,就好像在和作品人物进行对话。作品人物会将自己所知的一切都告诉读者,由读者自己去判断这些言语的真假,自己去推测真相。这也是该篇短篇小说的一大文学特色。

三.真相的不确定性

叙事的不确定性是现代小说家对小说艺术的一种自觉性的追求。不可否认,芥川也是其中一位。其短篇小说《竹林中》更是将这种不确定性发挥地淋漓尽致。当读者看完7人的供述,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真相,在纠结杀人凶手到底是谁的时候,故事结束了。作者没有交代检非使如何让真凶漏出马脚,也没有交代杀人过程,更没有交代真凶最后的下场。这种文学留白,便是作家的一个“小心机”。通过让读者反复回味,像福尔摩斯(侦查案件)一般抠读细节,并试图还原真相,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此外,《竹林中》真相的不确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3位当事人的供词之间的相互矛盾。3位当事人的供词,逻辑上基本没有什么破绽,可以自圆其说。但是将三者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彼此矛盾。多襄丸称自己为了得到真砂,堂堂正正的和武士进行了23回合的决斗,并将其杀死。而真砂说自己被玷污后,受不了丈夫的冷眼,杀掉丈夫,后尝试各种自杀方式,未能成功。而灵媒(金泽武士)称自己被多襄丸再三羞辱,加上妻子的背叛,觉得自己没有颜面苟活于世,选择自杀。通过假设分析法,能确定的就是三者中至少有2人在说谎。

其次,是灵媒的存在。照理说,如果金泽武士都说自己是自杀的,那么真相便是如此。为什么读者都会觉得在看完灵媒(武士)的供词后依然觉得真相不可知?因为,灵媒其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读者对灵媒(武士)的供述也持怀疑态度。灵媒是超自然的存在,指能让已死之人和活人对话的媒介人物,这是自然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的领域。因此读者读完作品后,也不能肯定的指出谁是杀人凶手。作者写完作品,即作家已死。剩下的便是留下读者和人物间的互动。因此也不能从作家口中得知真相。

以上两个方面体现了《竹林中》真相的不确定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怀疑和嘲讽。

四.利己主义

纵观3位当事人的供词,不难看出,都是在极力塑造和维护自身的正面形象。多襄丸自曝见色起义的杀人动机,并供述自己通过男人的方式——决斗,杀掉武士,交代如何处置武士的马和刀。面对死亡,他甚至要求检非使处之以极刑,并坦然赴死。为何他对死亡并不恐惧?因为比死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形象。他通过自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勇猛、胆识过人并且敢做敢当的绿林好汉形象。而女人真砂陈述在遭受多襄丸的玷污后,不堪丈夫的冷眼相待,无奈杀掉丈夫,自杀未遂,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贞洁烈妇却又胆小无辜的弱女子的形象。而借助灵媒之口的金泽武士称自己,在目睹妻子被玷污后,没有自责,甚至还试图原谅盗贼犯下的罪过。而面对妻子的背叛,却不止一次的展现了愤怒、不甘和憎恨,认为是妻子让自己坠入了黑暗深渊。文中出现的三次漫长的沉默也展现了自己绝望的心境。通过灵媒之口,武士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大度、明理,因无法忍受妻子的背叛,用剖腹自杀来捍卫最后一丝尊严,誓死维护武士道精神的武士形象。

3人为何如此极力的维护自身正面形象,其根源就在于人性中存在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和芥川所提倡的利己主义的本质,简而言之就是重视自身利益,轻视甚至无视他人利益。这是芥川文学的一大特色,连死去的人也有可能利用谎言来掩盖事实,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与肮脏。“人之初性本善”,芥川对于人性的看法与我国民国时期的厚黑教主李宗吾更相像,同样都提倡人的劣根性——人之初性本恶。也正是在欲望这种心态的催使下,《竹林中》的真相被层层掩埋。这来源于芥川对人性的清醒认识,他窥视到人性中的丑恶,以冷静理智的态度来深刻剖析隐藏在人内心的劣根的利己主义心理。在利己主义的作用下人心叵测,变得不值得被信任。

结语:芥川的短篇小说《竹林中》采用问答式的戏剧性呈现视角,大胆的起用多元焦点化手法,通过7位立场截然不同的叙述者对同一事件进行描述,原本应该七零八碎的言语,在最后竟然可以拼凑出一条客观完整的主线,多襄丸见色起义——真砂被辱——武士死亡。在灵媒自述后,真相看似即将浮出水面,文章却戛然而止,真相的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延长了审美时间。

从深层含义看,芥川透过该文,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和不可信任性,这一切都是根源于内心的利己主义。这里的利己主义并非是原始的为了生存的利己主义,而是潜藏于内心的利己主义,它会在人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时候自然流露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中,这是人类进步后的“高级别”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相对前者更让人恐惧。

猜你喜欢
竹林中芥川利己主义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芥川龙之介与他的世界
赤竹参天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芥川龍之介の童話について
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陌生化理论解读
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颁出
罗尔斯原初状态中立约人特性
浅析李箱小说《翅膀》中映射的社会现象
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