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抓实校本课程的四个关键

2019-11-27 08:47邵国栋
文学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孩子

邵国栋

2001年6月8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之后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纲要》精神开发了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校本课程。笔者近年来持续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落实工作,发现好多农村小学由于受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因素制约,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盲目缺乏理论支持、校本课程落实随意性大目标达成度不高、校本课程评价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突出问题,无法将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下面结合当地农村小学教育实际就如何有效落实校本课程谈谈个人的点滴实践体会。

一.以“三读”为基础,抓实校本课程学习的总纲

校本课程学习的第一关就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的读文。读文阶段,方法很多,因人而异。个人认为“三读”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笔者2017年撰写的《“三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曾获“甘肃省第二届中小学优秀教学方法三等奖”)

一是“概读”。概读环节强调从课文整体入手,重点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读查结合,掌握生字生词。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结合注解,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扫清文字障碍。这个环节倡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同伴讨论,指导学生圈点批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二是轻声初读,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整体感知课文梗概。这个环节的朗读要流利准确、句段分明,停顿恰当,力争不错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学生读完后,可以尝试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表述课文内容。通过长期的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是“研读”。研读环节主要包括两项任务,一是初读设疑,提出问题;二是研读释疑,解决问题。设疑环节就是教师(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读文;研读环节是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可以是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揣摩,也可以是同桌互读,边读边交流,通过细细的研读,解决不懂的问题。

三是“品读”。品读是三读中较高层次的读,要求学生在词语的层面上品味文章的声音、色彩、分量,在句、段、篇的层面上品味文章的情调、语脉和文势。一句话就是用纯净的心灵与作品对话,用真挚的情感与作家交流。

品读,可以是伴着“和谐”的音乐美读,可以是分角色朗读。但无论怎样的读,它都不是课堂教学的作秀,而是实实在在、认认真真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那些花哨的形式上的设计和构想一定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能因为重于形式上的考量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破坏学生品读的情感体验。

二.广泛涉猎课外资料,拓展校本知识的广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孩子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以往“老师一支粉笔教到老、学生一本课本学一生”的时代早已“过时”了。在校本课程的落实学习过程中,老师除了指导学生通读课本外,还必须指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知识,以作为对本章节内容的拓展、延伸和补充。涉猎课外知识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有非常丰富的图书,而且好多学校为了方便孩子阅读,在教室设置了图书角,只要孩子愿意读书,爱读书,随手拈来一本就可以徜徉知识的海洋。二是适时适度收看电视节目。电视是“百宝箱”,是“大杂烩”,如新闻联播、百家讲坛、法制在线、我爱发明等栏目集信息共享、知识传播、情趣培养、文化积淀寓一体,具有很好的教育性。家长应该鼓励指导孩子定时定期收看这些教育节目,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知识,敏锐其思维,激发其灵感。三是有目的上网百度。现在的家长一说起孩子上网,谈虎色变。其实网络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正确引导,科学控制,对孩子学习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在获取“指向性”知识的途径中,查阅书籍资料费时费力,从电视节目中搜集可遇不可求,最便捷、最快速、最精准的方法就是“百度”。如我在落实校本课程《大墩梁祭慰罗军长》一课时,好多学生就是利用网络“百度”了许多大墩梁战役的知识、罗南辉军长的基本信息,为后续教学目标的达成夯实了基础。

三.增加亲身体验机会,提升学生认知的深度

亲身体验是最重要的环节和最珍贵的过程,亲身体验能将课本中的知识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产生“化学效应”,增加孩子理解的深度。但凡是孩子乐意的体验,一定是孩子一辈子的记忆。现代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好多孩子生在农村,却没有玩沙戏水的欢声笑语;长在农村,却没有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体验。我的孩子每天吃着家乡的特产“洋芋菜”,却不知道洋芋是怎么播种的,是怎么收割的,我给孩子美滋滋讲小时候被一个大“洋芋”压滚坡地的情景,他却无法共享我的快乐。现代的孩子太缺少劳动锻炼了,太缺少拥抱自然了,太缺少实践体验了。

校本课程的选材大部分来源于地方教育资源,说的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写的是家乡的山和水,能给孩子最大程度的“亲身体验”机会。如在学习国家课程《大海》时,大西北农村的孩子就没法亲自感受海风的凉爽、海水的咸味、海浪的猛烈,但在学习校本课程《旱塬秀峰铁木山》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亲自登临一次家乡的“名山”铁木山,感受它的秀美和峻拔。因此老师们在落实校本课程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克服困难多给孩子们“亲身体验”的机会,让他们适当参加一些劳动锻炼,野蛮其体魄;走出校门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接触审视社会的百态现象;回到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做家务,增进家庭的和谐氛围;让孩子们爬一爬家乡的大山,淌一淌家乡的祖厉河,和大自然来一次深情的拥抱。

四.注重课后反思,构建学生科学严密的思维体系

反思的过程是思维体系构建的过程,是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反思中得到的道理才是“货真价实”的真理。牛顿是在反思中发现了引力,爱迪生是在一次次失败的反思中发明了电灯。同样的道理,校本课程的落实也要注重课后反思,只有认真反思,孩子才能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凝练成“枝干分明”的知识树;只有认真的反思,才能从课本中有选择的汲取有价值的“营养”。

反思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学习方法的总结,可以是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是成功经验的分享,可以是失败教训的分析;可以是认知的表达,可以是情感的倾露;可以是安静的思考,可以是真心的交流,还可以是真实的记录。如我在《旱塬秀峰铁木山》一课,在让孩子通读了课本、拓展了解了相关知识、亲自登临了山峰之后,安排孩子写一篇游记,其实也是一种形式的反思。通过记录“所见所闻”让孩子整体把握“铁木山”的地貌特点,建筑风格;通过倾吐“所思所想”,培养孩子爬山健身的习惯,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的情趣,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格品质的塑造举足轻重。以上仅为个人实践之谈,意欲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更加科学、更加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孩子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