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应注重文学熏陶

2019-11-27 08:47张燕琴
文学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熏陶文学作品文学

张燕琴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课程首先是一种文化。它载入文化,传承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就。语言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使孩子们能够在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期阅读文学作品,并获得人类文化精髓的滋养和熏陶。

一.现状:语文教育文学荒漠化

著名作家赵丽宏在《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概十年前,我接待过英国作家莱辛,她的一句话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使我产生共鸣。她说,在英国,有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这些‘野蛮人’懂得最先进的科技知识,能操纵最复杂的机器,却缺乏情感,缺乏情趣,缺乏宽容博爱的精神。造成他们‘野蛮’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读文学作品。这样的话出自一位文学家之口,也许有人认为失之偏颇,但她确实是指出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具有的普遍性的现象。”是的,文学作品之于人的精神世界,犹如雨露之于原野。假如原野没有雨露的滋养,假如精神世界缺乏文学的滋润,结果就只能是文化荒漠的出现,人格品德的弱化,人文素质的退化,进而就是精神家园的荒芜。

在文学荒漠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是教材选择中的名著太少。在一个学期中,大约有20或30篇课文要学习,而很少有课文是非常文学化的。林语堂先生认为学生们在学校不读书。他说教科书不是真正的书,其次,老师也缺少。引导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意识。教师的兴趣在于对课文的解释。作者认为,如果儿童仅仅把营养作为中国的营养,他们就会营养不良。第三,父母没有为孩子创造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曾经指出,许多父母只允许孩子阅读关于如何写作的书籍,但不允许他们阅读文学作品。作品中,认为这些东西对提高儿童的写作成绩没有直接帮助。现在,即使孩子们有条件随心所欲地阅读,父母能有意识地为孩子们创造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吗?

二.呼吁:小学语文教育不能缺失文学熏陶

什么是文学?文学是用语言创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文化之一。影响是指人们或事物由于长期接触而对人们的习惯、思想、行为和知识等逐渐产生的影响(大部分是好的)。小学语文教育为什么要重视文学熏陶?让我们先看看大师们是如何学习汉语的。

例如,鲁迅先生是一位小说家,一位散文作家,一位文学评论家和一位思想家。郭沫若先生精通戏剧,诗歌,历史和书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大师生长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在最好的人类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并且在学生时代阅读和背诵着名作品,这不仅仅是学生们的积累。语言和写作,以及与圣人和圣人的对话。这种营养极为丰富和全面: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想和个性的启蒙,启迪。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则说:小时侯接受的教育犹如建房的打桩工程,做人的基础夯得扎实,面临任何风雨不飘摇;文化基础打得扎实,如手脚在自己身体上一般,运用自如,终身受益。

大师和名家都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在告诉我们,少年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就会形成扎实的文化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首先指出的便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育不能缺失文学熏陶。

三.实践:进行文学熏陶的策略

有些人担心让学生与小学的文学作品取得联系还为时过早。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哪位着名大师没有接触到文学作品,因为他们无知,所以他们的作品并不十分理解。中国文化注重影响和微妙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图书馆馆长,老舍先生的儿子老挝先生曾劝过青少年,从长远来看,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将使他们受益。它会影响你的兴趣,拓宽你的思想,使你能够独立思考,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并有能力欣赏世界丰富的文化遗产。

1.丰富教学的文学意味。由于在教材的选文上,富有文学味道的名家名篇很少,在教学中就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来丰富课堂教学中的文学意味。

(1)在介绍背景以激发兴趣和学习文本时,文本下方文本的作者是......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你还写了什么其他的作品?原文是什么样的?期待在孩子们心中徘徊。在这个时候,介绍作者和背景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渴望了解作家,学习文本和阅读作品。

如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从“老舍”这个名字开始介绍,还有老舍先生的爱好、生活经历、作品、文风等,孩子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住,他们不一定能全部理解,但至少一位大师开始在孩子心里扎根了。学习了《猫》,老师所介绍的《养花》、《骆驼祥子》已经激发了孩子的阅读期待。

又如教学古诗,很多古诗孩子在学习前已经朗朗上口,老师就可以在理解诗意、感受诗境的基础上,讲解诗人的有关背景。像《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为什么会将这首词写得如此凄清深沉?随着老师对纳兰性德生平的介绍,孩子被深深感动,对诗有了更深的体会。

(2)扩充内容,突出文学感觉。教学一篇课文,还应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更多的文学感觉。如学习《少年闰土》,可以补充《故乡》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就可以把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读给学生听。每一次“回顾拓展”的“日积月累”里,出现了很多选自经典文著的语句,像《老子》、《庄子》、《论语》等,老师就可以再找一些里面的传世佳句或篇章呈现给孩子,带着孩子走进经典。

2.创设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

(1)充分发挥教师的魅力,如俗话所说,以身作则,是一个经常阅读文学名家名著的教师,其文学内涵和文学修养处处体现在文字、行为、教学和品格上,始终对学生起到表率教育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被带入书本的世界,培养他们对书本的热爱,使书本成为智力生活。”书中的指路星取决于书在教师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其次,师生共同阅读经典,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审美距离,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根据孩子的主观意愿为他们选择书目,使孩子的阅读处于非自由状态。一起阅读就是一起生活;一起阅读就是创造一种共同的语言和密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只有拥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才能保证沟通的顺畅。共同的密码,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将充满欢乐,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将充满魅力,只有共同的语言才能使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继续下去。

(2)营造浓郁的文学气息。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对孩子进行文学熏陶,还要营造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浓郁的文学气息。

通过将文学经典放在课堂的阅读角落,在墙上张贴古典名句,并在课堂阅读角的帮助下阅读图书馆,可以在学校形成浓厚的文学氛围。拥有文学氛围对家庭环境也至关重要。只有通过购买文学作品,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才能形成文学氛围。具有浓厚文学气息的家庭环境在儿童文化素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英国文学史上的勃朗特姐妹可以写出世界闻名的古典文学作品,这与他们童年时的阅读习惯密切相关。她们的父母经常陪她们共同阅读优美抒情的文字,消遣漫长的冬夜。春暖花开的时候,她们常常聚集在野外,朗诵自己或别人的诗作。文学的种子自此就深埋在她们的心底,这正是她们能写出《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源泉。

3.拓展阅读文学作品的空间。

(1)结合教材,推荐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课外读物丰富多彩,其中也不乏一些无聊乏味的东西,如果不加选择,那读的效果也是一般的。因此,要根据课内阅读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文学作品。比如上完《猫》,就可以推荐老舍的散文和小说;学习《祖父的园子》,可以把萧红的《呼兰河传》介绍给学生;至于学习《草船借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选自古典名著的课文,更是引导学生阅读的好时机。

(2)充分发挥阅读指导的作用。如果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推荐与文本相结合是不完整的,那么可以批量推荐阅读指导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大多数学生的原始阅读基础以及实践教学和教学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为了通过引导阅读课程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和方法作出适当的指导。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注重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来充实孩子纯朴的心灵,为他们打下一生发展的基础。孩子在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语文教材上那些简短的课文对他们来说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语文教育将成为与人类文化长河连接着的溪流,顺着这条小溪,孩子们可以溯流而上,寻找语文的源头,寻找知识的源头,寻找生命的源头。

猜你喜欢
熏陶文学作品文学
用艺术熏陶家风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艺术熏陶
如此熏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花糕,我爱摆弄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