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梅
(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郑楼实验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兼具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小学阶段尽管学生智力发育水平、学习意识以及对世界的认知都是懵懂而模糊的,但也正因如此面对书籍、知识、世界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育工作不妨利用这份好奇心,启发学生进行发展学习,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工作极大的不同在于依赖于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直接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这对于传统教学理念是一个冲击,对于小学阶段学生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
语文学科本身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寻找生活中的语文,真正将语文学科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推动教学的发展;其二,在组织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设计问题,巧妙激发思考,真正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时间[1]。其三,在日常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发现学习,可以尝试构建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和鼓励学生进入到情境中探究。如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农民种地的辛苦,为学生讲述古代农民的艰辛生活,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悟。
在组织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进行发现与学习。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才刚刚起步,正是养成习惯、锻炼能力的时机,此时单纯地要求学生去发现,学生根本不会理解其中的意义,引导学生去展开发现学习,不妨由教师直接将发现学习的步骤进行拆分,再交给学生每一个环节需要如何去完成。例如,在搜集材料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哪段文字能够找到所需要的答案,如何思考才能找寻到方向。还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学习时,如何学习写作才能点题,这就是一种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承授人以渔的思想,避免盲目灌输,从学生兴趣着手、科学方法推动,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也是推动发现教学开展的重要方向。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尚不开化,学习能力、知识积累有限,智力发育水平也未能达到突破[2]。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直接将知识点甩给学生,而是要有计划的引导、调节。加强课堂组织,需要教师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紧扣教学目标,调整课堂组织。实现学生的“发现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发现,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以启发,按照教学目标为学生划定探究方向。例如,在教学生学习《丑小鸭》一课中,课文需要启发学生这样的感悟——不能以貌取人,看待事物要看本质而非外在的变化等。当然,语文阅读不一定有固定的答案,教师既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答案,也要对学生做出引导。根据教学目标发展之下达成的课堂教学的发展,能够为学生做出引导,鼓励学生找到发展方向。必要时,教师可以将目标量化为具体的探索目标、项目,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出进一步发展探究。
结合讲授做出引导。发现学习并不是说明教师无需参与其中,完全交由学生,小学阶段学生达不到这样的能力,也容易因想象过度而难以达到发展[3]。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结合自身的讲授,对讲课环节做出引导。例如,在课堂中,将想要讲解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转变为轻松愉悦的问题,逐层引导学生去思考有发现,带学生找到答案。
在教学组织调整中,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关注与发现,寻找到适应学生的教学内容。前文已经多次提到,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推动学生去展开发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去实现自主学习。小学生年龄小,对社会认知有限,没有基础的学习积累,这些就是现状。只有当教师准确的摸索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的问题才更优针对性。
在教学中,促成学生的发展,还需要为学生留有空间,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很多时候,小学阶段发现学习难以达成,在于教师未能真正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未能给予学生真正的信任,很多时候,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薄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小学阶段教学生如何去发现知识、找到学习方法,才能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能力,在未来成长与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发现教学,转变长期以来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为学生留有主动探究的意识及能力,是当前教学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学习,为学生未来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现学习在小学的尝试与探究,其意义正在于观念的养成,教师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