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英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漳州 3630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每个学生自身经历不同,对阅读的感受也各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海洋里自由遨游,自由探索,教师应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中,加以教师的引导,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但现在的阅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阅读习惯欠佳,能力弱,缺乏读书的兴趣,过多沉溺于游戏,看动画片,作业之余很少有人拿起书来阅读,其中有些也是看课内的书,阅读课外书更是少之又少。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令我们颇为担忧,学生在阅读中缺乏自己的见解,他们对阅读的理解也是仅仅停留在来自于教师的讲授,文本对学生的思维未能荡起丝丝涟漪,人云亦云,他们没有自己阅读的动力。然而,现在的阅读总有一些让人担忧的地方。
自主阅读,并不是被动的阅读,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学生的语言结构也会在这样的阅读中慢慢完善。随着学生阅读量的提高,学生增长的不仅仅是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谈几点浅见。
自主阅读,教师应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应有的知识结构,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于是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这样归根到底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只是对信息的接受,而没有自己生成的东西,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因此,对于阅读教师不应一手操办,而应该引导学生做阅读的主人,而教师则充当指导者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要转变语文的教学观点,把握语文教学最新的动态,努力使学生习得阅读能力,把这能力内化为学生的阅读本领,使学生不在害怕阅读,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除了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如何更好的激发孩子们的自主阅读的兴趣呢?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识贝?
2.1 营造阅读氛围,催生阅读兴趣。众所周知,学校的软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的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校园里的文化建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教室墙壁张贴的关于读书的标语等,这种软环境搭建了教师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的桥梁,让他们建立了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加以称赞和肯定,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对于一些特别爱看书的同学适当的奖励,一本喜欢的书,一句鼓励的话,这样的奖励让学生打心里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2.2 结合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兴趣。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阅读考级”这是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于是我结合这个契机,对于阅读考级取得好成绩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一本课外书等等,或是让学生交流阅读的心得,跃跃欲试的孩子们会用心地介绍他们读过的书,并谈谈他们从中的收获与启发。他们滔滔不绝,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沉浸于分享知识的海洋里。这样的角色,孩子们都想扮演。基于此,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
在阅读教学时,我总是以“教材”为指南,以“课本”为向导,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把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日积月累,学生将习得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阅读者通过对文本进行理解,应用,评价,反思及交流,讨论,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自身的知识结构,一天天,一年年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慢慢地提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中重要的词句,从关键语段,主要词语中体会文本传达出来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味,把文本读“活”;其次把阅读的瞬间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捕捉瞬间的阅读感受,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慢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也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提高。
学生语文的考试模式在变化,但不变的是阅读,只有拥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在语文中挥洒自如,而自主阅读则是重中之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阅读,进而提高“阅读素养”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