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文
新课标将德育教育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多年来,本人亲力亲为,始终把课堂当做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笔者认为要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充分挖掘教材,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利用文本中包涵着的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教师要通过文本,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任何一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文本中的德育精髓,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课堂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好书、育好人的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子,把德育教育渗透在对知识的分析中。文本中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自然风光、古典建筑都是学科德育的切入点。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绝非是“为德育而德育”,而是结合学科内容或学科教学的情景,因势利导,由感而教。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以外,还必须具有教师的人格魅力。当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展示自身人格魅力的同时,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二.课堂中融入德育,强化德育情感
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念具有指导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只有在教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践行,才能使教师的新价值观与新教学行为联系、共创、互动起来,并贯穿于改革的始終。如果学校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而屈服于“目中无人”的“以升学率论英雄”的畸形教育,那么学校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就只有单调的升学人数和考试分数,就不可能形成丰厚的学校文化。因此,学校应当逐步探索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从纯粹的抓教学质量的“应试教育”向抓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转变。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活动,都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人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效率,还可以达到德育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可以运用生动的故事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平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是德育的外显,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点一滴培养的。这要求教师要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要贯穿始终,通过训练让学生形成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讲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我们现在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既不能完全的依赖别人,也不能脱离群体。
三.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些学科活动课和学科主题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统计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我们应多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筛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持之以恒的来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课改理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切切实实挖掘文本中潜在的材料,落实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拨动他们的心弦,把德育化成春雨,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从小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已最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新庄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