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帆 姜诚
内容摘要: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于培养新一代语言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强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发展优秀外语专业人才,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许多高校英语实践课程方案设计及实施存在很大问题。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为例,分析其实践课程设计,发现在时间安排、教学模式、课后反馈等方面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经验,从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团队建设、反馈方式等方面切合实际提出可行性意见,完成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教学,促进我校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笔译实践课程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创新性改革
1.引言
自步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在全球合作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于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及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颁发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增加了实践环节,目的强调实践育人(仲伟合,2015)。可见实践课程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性。就长远来看,实践课程作为本科教育培养的关键一环,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培养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经调查发现,我校所开设的实践课程在前期阶段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后期具体实施起来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分析笔译实践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课程设计与改革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探讨改革新思想、新思路、新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专业素养强、英语水平高的新一代英语专业毕业生,并为笔译实践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笔译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本科生普遍认为自身在“译”这一环节稍显薄弱,源自其参与真实的翻译项目少,不了解企业对译文质量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状况(姜诚,2017)。可见,笔译实践课程的开设至关重要。但目前我校笔译实践课程尚在起步阶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尚未成熟,效果不明显,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教师单日教学任务较重
培养计划显示,我校笔译实践课程共64学时,暑期两周时间集中授课。这样一来,教师需要利用一整天的时间进行授课,才能完成课时。教师在完成上午课程之后,如果下午继续授课,一是教师身体疲惫,影响教学效果;二是缺少课后反思环节的时间,学生一味被灌输知识,难以消化学到的知识;如果下午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这样不但达不到64课时的要求,还可能会浪费时间,没有收获。
2.2课程时间设置有待完善
根据2018年上海理工大学本科培养计划,英语笔译能力实践课程安排在二年级暑期(7月份前两周)进行集中授课培训,共64学时。但培养计划显示,截止到大二结束,英语专业学生所上课程为一般基础课,主要涉及语音、听力、词汇、语法,例如基础英语、英语语音、英语听力等,尚未接触到关于英语笔译方面的课程(英语笔译课程三年级之后才开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笔译基本知识点不了解,没有经过相对系统的笔译学习,若对学生直接进行笔译技能培训,则难免会事倍功半,效果不佳,因此课程时间安排上需要进一步改变。
2.3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笔译实践课程大多仍停留在最普遍阶段,第一阶段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举例分析,最后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一开始的理论知识确实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感,激发积极性,但若保持长期不变,则整个教学过程难免枯燥乏味。总之整个教学主体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笔译课程中注重对词汇、语法的讲解,而忽视对整个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较少,按照正常学期的授课方式进行,未体现出实践课程的特殊性,也未能发挥实践课程的主体地位。
2.4作业反馈不及时
由于目前是大班集中上课,学生人数多,时间紧,对于课后作业的批改若继续沿用传统的批改方式,则效率低下且不能面面俱到。一方面教师就不能完全了解學生的学习情况,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开展;另一方面,学生作业若得不到反馈,其专业技能难以有效提高,同时也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3.笔译实践课程解决方案
为了使实践课程真正落到实处,起到应有的效果,同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质量笔译人才,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革。王玉西(2010)曾指出,目前高校笔译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脱节、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针对以上我校笔译实践课程出现的特定问题,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3.1创新团队建设
鉴于以上问题中提到的单个老师授课任务重这一现象,可考虑对笔译实践课程进行团队建设,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团队建设。
首先,建立教师队伍,其成员最好依据年龄、职称、专业研究领域的不同组合起来,这样形成一个梯度分明的队伍,确定团队带头人,一方面成员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在课程前期阶段,由团队里几位教师共同负责一班实践课程,轮流授课,这样可大大减轻教师每天较重的教学压力。同时要注意到各个老师课程衔接问题。为避免课程冲突或重复,需要提前分配好任务,可按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模块分工协作,这样学生可以接收到范围更广、更全面的笔译培训。其次,在课程后期阶段,与企业合作,邀请翻译公司专业人员,根据其不同职位(如项目经理、职业译员、译后审校等)分批次来召开讲座,传授经验,与社会接轨,让学生了解真正市场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升翻译水平。
3.2合理调整课程时间
鉴于实践课程需要集中授课,并考虑到学期内课程安排,即本科生三年级才开始接触笔译课,因此建议○1将为期两周的笔译实践课程设为预科班(类似于warm-up阶段),利用二年级暑期前两周实训时期,让学生对笔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入基础教学与练习阶段。这样能和三年级笔译教学之前有一个更好地衔接。○2若不考虑预科班,可将两周实践课程时间安排在上完笔译课之后,即三年级暑期前两周,为防止和口译实践课程相撞,可将口译课安排在四年级九月正式上课的前两周,这样学生在接触过笔译课程之后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训,集中训练,提升笔译技能。总之,通过调整课程时间安排,可有效避免学生在笔译知识方面的空白;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笔译知识基础之后,再对其进行实践课程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3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要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实践性。建议对授课方式做出以下改变:
其一,引进项目教学法:国外众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将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程建芳,2007)此方法可同样运用到笔译教学中。对于一项翻译任务,由学生自行分组,合理分配项目经理、译员、译后审校等任务,完成整个翻译任务,最后撰写翻译报告。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译员整个操作流程,同时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统筹一切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翻译教学平台,适当培养学生线上线下搜索资料、文本格式转换、排版对齐的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翻译专业领域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其二,通过与企业合作,采取“走出去”模式,组织学生到翻译公司进行实地观摩,必要时可参与真实翻译项目,达到实践的目的。除此之外,仲伟合(2014)还倡导在实践教学中提倡采用任务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计算机辅助等教学方法跳出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
3.4创新作业反馈方式
由于传统的批改作业方式任务量大、效率较低,对此,建议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网络等资源,协助教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例如充分利用试译宝,批改网等线上网站,学生课下可将作业上传至该网站,然后通过机器自动打分及评语,学生可以自行查看并及时修改译文,这样就避免了反馈不及时的问题。再者,可以让小组成员进行互评互改译文,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寻找纰漏、取长补短。
课后反馈在实践教学中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创新化反馈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单纯由教师批改作业,而是通过不同的新方式新渠道等让学生也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解决上述反馈不及时等问题的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翻译技能。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市场上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会日益增多。因此迫切需要对翻译实践课程进行改革,以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翻译人才,满足市场需求。本文从实际出发,针对我校实践课程中出现的时间安排设置、教学模式、团队建设等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设意见,以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职业竞争力的高质量复合型笔译人才;同时希望能為高校实践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见解,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对整个实践课程而言,不论是教学理念、课程模式还是团队建设,其改革之路都任重而道远,且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2]姜诚.英语专业学生笔译实训教学创新探索[J]英语广场,2017,73(01): 57-59.
[3]王玉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翻译教学,2010(6): 29-33.
[4]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04):40-44.
[5]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168(3):2-8.
本文为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FTD191005
(作者介绍:李依帆,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翻译硕士在读;姜诚: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系主任,研究方向:应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