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党发展观演变及启示

2019-11-26 10:15张晓晨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生产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的演变,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演变的哲学启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发展观;社会主要矛盾;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发展观经历多次演变。探究以往发展观的演变,理清其中的脉络,能够更好的指导我国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心,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观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经历多次演变,结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可以将发展观的演变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发展观的最初探索期,发展观的形成、深化与成熟期,发展观的升华期。

1、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期——发展观的最初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建国初期,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准确的,在主要矛盾的指引下,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很快就推翻了这一正确判断,1957年10月,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是主要矛盾”。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并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出现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恶化,解决温饱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由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清,导致我国发展观制定错误。八大前,虽未明确提出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但实践过程中是以提高工业化水平,建设工业化国家为目标,这也符合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但是由于否定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那么工作重心必然转移到消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政治革命中,经济建设工作重点。由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中国的社会动荡不安,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2、社会主要矛盾稳定期——发展观的形成、深化与成熟

經过20年的动荡、徘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重新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观也重新确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稳定高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经历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虽然发展观不断变化,核心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但本质上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是我国发展观的形成、深化和成熟时期。

(1)发展观的形成时期。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确定,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再次指明方向,就是要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问题,所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由此形成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其核心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由于党内很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导致发展过程中很多政策的制定、实施都遇到很大阻力,面临这样的问题,邓小平意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全党形成一种共识。其中涉及到发展观的很多问题: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问题。

邓小平指出,发展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摆脱贫穷。邓小平将“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解决了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同时,他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的选择,即侧重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虽然他在强调物质文明时也强调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主张,但必须承认,此时的发展观更多的偏重于物质文明建设,并且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所以,此时的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初步形成时期。

(2)发展观的深化阶段。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生产力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批判地继承了前任领导人特别是邓小平的发展观,提出“三位一体”的发展观,即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总布局引领社会发展。

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2]“三位一体”的发展观表明中央已经开始意识到单纯发展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始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问题,走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位一体的发展观涉及的领域明显拓宽,但并未动摇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

(3)发展观的成熟阶段。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仍然未能满足,与此同时,新的矛盾日益显露,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集中表现在分配领域,贫富差距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民众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条件的提升,而是开始转向公共服务。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并未改变,但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不断涌现,需要新的发展观来引领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面临的矛盾。所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基本内涵确定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进一步阐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科学发展观是以“四位一体”总布局为指导展开的。

在科学发展观的主导下,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逐渐清晰。科学发展观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发展的全面性,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政府開始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平衡的情况进行反思并开始寻找对策。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这表明我党除了关注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还开始重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证明社会已经不再埋头于GDP的增长,这标志着我们党发展观的成熟,也意味着我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

3、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形成——新时代条件下发展观的升华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绝大部分民众已经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这表明,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是一时的,是不间断的,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也会更高,自然要求也会越高。目前的发展状态表明,若仍然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并不能解决这一矛盾,这就需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核心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主张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共同进步,在全面建设的过程中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发展观,是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的发展观。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演变的哲学启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纵观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当从本国实际出发确定发展观,社会就快速发展;当脱离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观,社会发展就停滞不前,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遭遇挫折。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只要准确把握实际并遵循发展规律进行实践,就能促进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我国的发展水平不同,不能因为之前的发展观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新面貌、新气象,就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地坚持这一发展观,而是要不断从实际出发,观察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发展观,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才能永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2、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规定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关键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毛泽东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进一步阐发,要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首先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在提高生产力上。所以,我国历代发展观都高度重视提高生产力,以便有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张进行工业基础建设,就是先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之后的发展观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地位,在繁多的矛盾中,必然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都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工作的重心,所以应当集中力量来解决,同时不能对次要矛盾置之不理,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因此,要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抓住重点,也就是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各种问题。即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力提高为着力点。当然,只把发展中心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相反,还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忽略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及环境领域的建设,使得各领域发展极不平衡,也导致了严重后果。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坚持两点论,既要重点发展经济领域的发展,又要关注政治领域、社会民生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做到各领域协调发展。

4、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要矛盾都是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不体现着人民的主体地位。只有真正从群众的立场出发来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确立正确的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从毛泽东主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到邓小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江泽民“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只有时刻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在发展中保护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发展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注 释】

[1] 党的八大报告[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八大报告/13854562?fr=aladdin.

[2] 党的十六大报告[DB/OL].http://news.southcn.com/ztbd/llb/bg/200211160429.htm.

[3] 党的十七大报告[DB/OL].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4/205814157282.shtml.

[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11.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晓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助理讲师.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生产力
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来不及生产力
浅谈良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