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国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师生互动课堂的主要特点,探索实现师生良好互动的方法和路径,实现充满魅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优秀质态。
【关键词】师生互动;策略;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复杂的交往互动关系。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如何实现有效互动的策略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征
(一)自主性
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大力参与的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小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小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实现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充分张扬小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学生激励和鼓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综合性
教师要实现小学生知识的综合,教学生学会储备知识,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调查、学会学习。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能力,还要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等。教师要实现师生教学活动、个体活动、集体活动的综合,还要实现学生理论探讨以及积累经验、调查研究、创新等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三)研究探索性
教师互动教学策略改革了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过程,保证在师生互动中教学相长,教师努力做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小学生学会思考,发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小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教会小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会小学生学习掌握数学思想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会思考、实践、感悟,学会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总结学习心得和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探究
(一)发挥教师智慧,实现教师主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面对小学生的表现,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突发情况,迅速、及时地处理突发事件,加强教学干预,采取科学高效的措施解决问题,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要在师生互动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实现教师的主导。
首先,教师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有思考、有检验、有创新,要让学生学到技能,实现探究和创新。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后,教师让学生用四根10厘米、5厘米和6厘米、4厘米的小棒摆出三角形,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和交流发现“三角形兩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其次,教师要善于应变。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才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估量情况和特点,找到适当手段。例如,教师在教授四年级《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当小学生计算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检查,加强验算工作,及时找到学习的错误,学会纠正学习错误、吸取教训,并领会验算的作用。这样教师就会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帮助小学生努力获取知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抓住教学契机,引起师生互动
当学生迸发奇思妙想或者想到教师未想到的内容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学生即兴创造的火花,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实现师生互动中的教学高潮。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话。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主持人,要抓住学生有意义的话穿针引线,实现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小学生因为表达能力受到限制,很少能表达好意思,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语言中有意义的部分,带领小学生一起完善语言中折射的思维品质,实现小学生的学习互动,帮助小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其次,教师要运用学生的错。教师要科学、平和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采取对策,让学生的错误为教师的教学出力,并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错题集,集体订正;也可以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听取教师的点拨、同学的建议,让学生自己纠错,这些做法都比教师直接指出错误更有效果。
最后,教师要善用学生的问。教师要发展小学生的提问能力,发展小学生探究的思维方式,带领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会小学生学会运用,塑造小学生提问的品质,引导小学生开展积极探究,塑造小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小学生师生互动教学的质量。
(三)处理预设与生成,重视合作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明白预设是教学的要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塑造,而且是实现学生自主塑造自我的过程。教师要进行教学生成,根据生成调整预设中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课堂的动态生成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将生成中的可能是病点问题转化成教学亮点。教师在预设和生成时,要重视互动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科学、合理地开展学习合作活动,帮助小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实现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激励评价,激励课堂主人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经常运用带有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点燃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小学生学习的自豪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能促进学生产生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内心需要,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奋勇前进,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的作用。
(五)开展小组合作,实现高效互动
教师可以在教学策划和教学组织时,融进合作策略,提高学生互动的效率,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首先,教师要加强语言合作,根据学生的特点掌握数学语言。教师要给学生抒发自己看法的机会,针对小学生的想法,积极表达教师的意见,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纠正学生的错误,实现小学生学习品质的塑造和完善;其次,教师要创造学生合作的环境,组成学生合作学习的小组,改变教室桌子的摆放格局,或者呈现半圆形,或者呈现马蹄型,或者全班围坐,让学生面对教师和学生,可以交谈,也可以用肢体语言交流、沟通信息,实现高效互动;第三、教师要实现教师、学生、学生群体的个群合作,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教师可以创造小组合作讨论、互批作业、小组互查、小组竞赛等,发挥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
(六)丰富教学形式,强化学习动机
教师要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浅到深,分层次设计多样化的训练。教师要给小学生创造出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小学生不断塑造自己的学习品质。例如,教师在带领小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时,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听写、抢答、举卡片的学习活动,点燃小学生的学习的火苗,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释放学习热情,张扬个性。教师巧妙引入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路就越清晰、越积极越活跃。例如,教师在讲解“时间=路程÷速度”时,可以为小学生讲解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导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互动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开展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实现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和互动。教师要努力成为课堂的引导者,更要成为课堂的参与者,领略师生互动性课堂的本质,深入改革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性课堂,全面推动师生互动性课堂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夏方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探讨[J].教育:文摘版,2015年第10期
[2]陈星学.小学数学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策略的研究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