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飞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打好基础的关键。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单纯地“满堂灌”只会使他们昏昏欲睡。教师只有从生活出发,去触动小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真正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让“生活味”浸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才有助于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一、用生活中的例子把“生活味”引出来
现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生活味”很浓,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住中心,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凸显“生活味”。这个情境不仅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功能,更要有引发学生思考的功能,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思考,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例如,在执教《当危险到来的时候》一课时,笔者以一段真实的火灾视频导入新课:视频中,一栋楼房燃起了熊熊大火,很多人在楼下大声地喊叫着,远处有消防车鸣笛的声音传来。然后,笔者向学生提问:“假设你就在火灾现场,你会怎么办?”这种生活情境贴近学生,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比如播放音乐、讲述身边的故事等;在教學中必须充分发掘文本的内涵,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笔者在上《诚信是金》这一课时,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让学生辩论“诚信是标准还是约束”。在课上,有的学生举了自己父母占小便宜时,自己在旁边难堪的心情;有的举了自己曾经捡到钱没还时负疚的心理……最后达成共识:诚信是我们的道德标准;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到一定的时候,诚信就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人人都讲诚信,生活将少一分丑陋,多一份美丽。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而完全是通过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明白了这些道理。事实证明,孩子们此后变得更有诚信和自觉了:值日生为班级打分时铁面无私,循环红旗的获得从不徇私舞弊……
二、用创造性的活动资源打造“生活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为此,教师就要创造性地开发资源,营造出学生伸手可以触摸到的“生活味”。比如在上《规则在哪里》这一课前,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玩传球游戏。老师先让一个小组玩传球游戏。开始时,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玩。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将球递给另一个小组,并对组员说:“音乐响起就开始传球,音乐结束就结束传球,但必须从第一个同学传到最后一个同学。”无疑这一组同学快速完成了游戏。第一组同学非常不满:“老师不公平,跟他们说游戏规则,不跟我们说。”这时候,进入课文就水到渠成——大家都懂得了规则的重要性,不遵守规则就会造成混乱。
再如,《家乡的变化》是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一课。上该课时,笔者没有单纯讲解,而是让学生去调查、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再仔细观察家乡有哪些变化,好的变化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有哪些。这样,就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体验、考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知识经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展示时,有的拿出了反映家乡面貌的旧照片和旧报纸……不同的方式,体现了统一的观点——家乡变化非常大。不过,他们也发现,如今家乡的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节水意识差。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一节调查课完成了几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动手动脑,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让学生自己去品尝“生活味”
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学生的权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执教《我们长大了》这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孩子围绕“长大了,我想变成……”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想法。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班级有一位学生特别害羞,上课很少主动举手发言,在班里没有朋友。课前,笔者找了班长,要求和她“演课”。那天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特别高,这个说“我要变成孙悟空”,那个说“我要变成蜘蛛侠”;男孩子说要变成警察,女孩子说要变成白雪公主……可那位学生依然没有发言。这时,班长走到她身边,拍着她的肩膀说道:“我想变成你的朋友。”她一下子抬起头惊讶地看着班长,班长又适时发动其他同学做她的好朋友。从那以后,她敢于展现自己了,让我们明显感觉到她的变化。在这种独特的体验中,孩子们品尝到了生活的味道,他们的品德也得到了提升。
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景;以课堂教学为轴,多途径教育,从而让学生课内外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学生的品德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作者单位:安徽省长丰县北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