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区域旅游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52)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在实现产业兴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实现生态宜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本研究结合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全新背景,以辽宁省为例,从海岛休闲产业的供给、生产端入手,着力对海岛休闲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系统研究,为决策部门提供相关参考与借鉴.
国外海岛休闲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产业对海岛地区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旅游地演化、旅游规划与管理、可持续旅游以及旅游业与海洋综合管理一体化发展等方面.Martna[1]认为结构变化是海岛旅游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Riazs等[2]研究发现,海岛地区二、三产业较为落后,旅游业主导了一些海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Joseph[3]认为传统的“阳光沙滩”式大众海岛旅游逐步走向衰退,海岛旅游开发模式面临转型与升级.Eugeni等[4]通过对巴利阿里群岛的研究发现,经过产品重组和革新,可满足新的旅游市场需求.Diaz[5]指出,必须对海岛旅游产品进行持续性的市场细分研究.
我国海岛休闲产业研究已逐步形成完备体系,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下:李滨等[6]依据舟山群岛实际情况面向青年设计旅游产品;杨效忠等[7]指出浙江海岛旅游产品已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张同宽[8]提出海岛体育休闲旅游将成为新经济增长点;丁宁等[9]认为海岛旅游产品的自身发展需求、旅游者的要求及海岛经济发展趋势促进了旅游产品转型升级;黄克己等[10]以RMP方法提出了自行车环岛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方案;龙江智等[11]基于气候舒适性视角,提出了辽宁海岛实施反季节旅游发展策略;陈海波等[12]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研究了海岛度假旅游地重游者动机及其市场细分;肖建红等[13]以普陀旅游金三角为例,研究了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标准;邱慧青等[14]界定了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的含义,以长岛县为例对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进行了评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海岛休闲产业的资源开发、发展模式及生态补偿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关注海岛休闲产业的经济发展,而相对于海岛休闲产业供需机制的微观角度则关注不足,特别是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海岛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且现阶段,辽宁海岛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背景,对辽宁海岛休闲产业进行系统研究,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据统计,辽宁共有海岛636个,海岛总面积约506 km2,海岛海岸线总长约922 km[15].辽宁省的海岛多为近岸岛和沿岸岛(图1),距大陆10 km内的海岛占全省58%,海岛空间分布呈现以大、中岛为中心,周边聚集小岛和微型岛的格局,中心海岛主要有菊花岛(觉华岛)、长兴岛、西中岛、凤鸣岛、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獐子岛、海洋岛、石城岛、大王家岛、大鹿岛等[15].
辽宁海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以地貌景观、历史文化、特色餐饮等旅游项目为主,已开展旅游的无居民海岛39个,在28个有居民海岛上发展了特色旅游项目[15].近年来,辽宁海岛旅游已形成一定规模,长山群岛、大鹿岛、菊花岛等地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仅大连长山群岛接待游客达1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4亿元,分别增长6.5%和12.6%.然而与国内休闲产业发展较好的海岛地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如表1所示.
图1 辽宁海岛分布图
表1 5A级涉岛旅游区情况
2.2.1 气候条件影响严重
气候条件是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难以克服.这种劣势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辽宁海岛地区的自然环境及景观与热带海岛地区相比,缺乏比较优势.其次,辽宁海岛地区的旅游运营季节相对较短,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份,而11月至次年4月则为旅游淡季,漫长的旅游淡季限制了游客的进入意愿,导致区域内规模较大的宾馆酒店在冬季难以正常经营.再次,辽宁海岛地区冬季多风的气候特点对陆岛交通造成了明显不利的影响.
2.2.2 交通瓶颈难以突破
交通本身的周折与气候对交通的影响共同形成了旅游交通瓶颈.游客如何从客源地到达辽宁海岛地区是制约区域休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交通的根本问题在于风力大时无法进入,在目前的海上交通条件下,如果风力达到7级以上,载客海轮将停止运营.登岛的游客与本地居民基本处于看天出门的状态.
在这样的条件下,游客的进入意愿被进一步抑制.硬性抑制与软性抑制同时存在,所谓硬性抑制指在现有交通条件下旅游者无法进入辽宁海岛地区,软性抑制即由于不利的交通条件让游客产生疑虑.此外,现有的船只在设施和档次上有待提升,难以满足现代休闲产业发展的需要.
2.2.3 用海冲突尚需协调
长期以来,辽宁海岛地区基本上以渔业为主导产业,省内各大岛屿周边海域空间几乎都被渔业所利用,开展浮筏养殖、捕捞等渔业生产活动.然而,以沙滩、海洋为基础条件的海岛休闲产业要获得发展,势必会对现有的渔业海域空间结构形成冲击,如何协调好渔业与休闲产业、渔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发展休闲产业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辽宁海岛周边大部分滩涂、海岸,包括深水海域都处于个人承包状态,海域被分割成复杂的板块,高密度的渔业养殖活动有碍海景,休闲产业与其争夺用海空间,二者矛盾重重.承包业户由于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无意愿也无条件发展海钓等休闲渔业.这种局面削弱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也深刻地影响了外资的注入.任何休闲产业项目在海岛落地都无法离开“海”的主题,这就牵涉到海域资源的流转问题,开发商因此将会付出高昂的买断成本.
2.2.4 资源环境敏感脆弱
辽宁海岛地区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可开发的陆域空间有限,种植的粮食作物只能作为部分饲料粮和生活调剂粮,岛上居民必须依赖从其他系统输入的食物能量维持,土地资源承载力远小于人口容量.有限的土地开发空间,在远期将成为限制辽宁海岛地区休闲产业规模增长的主要障碍.此外,海岛地区的淡水资源较为短缺,部分海岛需要依靠从大陆长距离、高成本引入的淡水才能满足日常需要.休闲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对水资源提出更高要求,淡水资源的不足制约着区域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5 休闲产业发展滞后
辽宁海岛地区的休闲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休闲产业拉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对经济贡献度较低.目前,区域休闲业态仍以中低端的海岛渔家乐为主,高端度假项目尚未出现,休闲产品较为单一.由于规划设计未能落到实处,指导意义尚未充分体现,各岛屿自立门户,各海岛乡镇或企业各自为战,休闲产品的包装、开发、经营仍处于“小、弱、散”的原始状态,休闲产业开发深度不够,无法形成规模和体系,很难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削弱了产业的聚集效应.
此外,同质化的度假休闲产品重复开发,不仅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海岛休闲的吸引力.很多海岛地区休闲产品趋同,产品档次低,存在无序竞争现象.各岛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彼此之间缺少合作,难以将区域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缺少能留得住游客的休闲产品和服务设施.在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激增,绝大多数游客到海岛只能进行洗海澡、吃海鲜等低等级的休闲活动,可供休闲娱乐的项目较少.对高端游客而言,当前海岛地区的住宿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待提高,休闲场所数量少,服务质量欠佳.作为旅游目的地,辽宁海岛地区在海内外市场的整体知名度相对较低.
由前文分析可知,目前辽宁海岛休闲产业发展中尚存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通过积极探索科学的海岛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模式,以促进辽宁海岛休闲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见图2.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在研究海岛休闲产业供需关系调节的基础上,探索出海岛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具体包括:管理机制、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图2 海岛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模式框架图
宏观视角下,休闲产业应加快从政府主导型模式向市场主导型模式转变[16].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集团,推动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休闲产业市场化运作.深化休闲产业企业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增加企业总体规模,优化企业结构,丰富经营和运行体制,增强企业创新意识,改变靠天吃饭的现象,创建具有辽宁海岛特色的休闲产业,提升休闲产业队伍整体素质.
3.1.1 释放政策优势促进资本进入
现阶段,辽宁海岛休闲产业尚处于快速增长的启动期,由于大规模社会资本进入存在一定的疑虑,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其资源配置调控能力,为产业发展助推,引导产业顺利度过启动期,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的高度市场化.政府应制定更大力度的政策激活外来投资,项目土地出让金返还与企业税费免除是较为有效的措施.在产业发展前期,应将这两项手段用足.
同时,结合项目库建设,对新颖、有市场带动作用、对区域休闲产业有奠基意义、具备全新市场开拓价值的项目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对新型交通工具(快速、抗风、环境舒适)的运营项目给予大力扶持.结合更具体的研究和规划,更加系统地探索区域休闲产品抗风险机制构建.
3.1.2 引导低成本的产业迅速启动
在外来资本不足,缺乏大型落地项目示范带动的近期,政府应大力鼓励与引导低成本的产业启动,既对产业启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辽宁海岛休闲产业应长期坚持的发展方针.目前,很多海岛地区居民已经开始发展休闲渔业,但力度不够,且引导性管理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应积极引导与规范本地居民开发体现本岛渔乡独特魅力的休闲渔业,建设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休闲接待设施.同时,政府应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公共休闲项目来激发海岛居民利用自家宅院参与休闲产业的兴趣,通过规划引导休闲渔业设施规模化开发,形成整体特色更加鲜明的产业片区.鼓励本地民间资本投资经济型主题酒店,对有意愿实施生产转型到休闲产业的渔业企业,给予各方面政策与资金扶持.
3.1.3 积极探索新的产业用海方式
渔业养殖业对海域的占有性使用是目前辽宁海岛地区发展休闲产业面临的重大约束,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海面被承包方式拆分为零散、参差的小块,单个农户没有能力也缺乏意愿发展涉海休闲项目,外来资本要获得海面资源,需要付出高昂的买断费用.
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在较长时限内逐步引导渔业养殖空间趋向集中,为需要洁净海面的重大项目腾出空间.第二,鼓励与引导分散的农户组织加入“休闲渔业合作社”,形成可供利用的大片海域,通过合作社的统一职能,实现休闲产业经营突破.第三,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生产机会的增加,鼓励部分承包海域的渔民转产,进而推动海域资源流转与集中.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大力推动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以项目带动和优化管理为着力点,加快海岛地区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按照项目开发向注重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文化传承和精品转型,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服务向国际标准、优质高效提升的思路,全力打造辽宁海岛休闲特色品牌.
积极推进产业发展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坚持推动休闲度假业态聚集、分级发展.聚集即划定专门的度假休闲区,进行休闲业态的整体开发,形成合力;分级即注重休闲产品在规模、档次、价位、主题上要有所区分,形成完整的休闲产品链,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层次规划设计休闲产品,实现“高大上”兼顾“小精专”.统筹考虑休闲产业结构特点、产业比较优势等因素,创新驱动升级、智能化发展、服务化改造、绿色化引领.因地制宜开发海岛,坚持海陆并举、城乡一体.实施小岛迁大岛建,大岛见规模,小岛见特色,一岛一品.走特色发展之路,突出“避暑胜地”和“海鲜美食”两大优势,彰显北方海岛特色,主打休闲度假,重视生态保护.
辽宁各海岛之间距离较远,休闲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东、西部海岛地区休闲产业发展与南部海岛地区相比有待提升,区域休闲产业发展不均衡.因此,应加强海岛休闲产业资源整合,促进空间结构一体化,实现区域休闲产业由分散型向集聚型转变,科学构建辽宁海岛休闲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图3).
3.3.1 辽西海岛分区
辽西海岛分区定位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原生性海岛文化休闲产业带,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滨海休闲产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链式发展、规模布局,以兴城菊花岛休闲度假区优化开发为龙头,与海滨、古城、温泉、长城、碣石(孟姜女坟)、天桥(大笔架山)等优质休闲产业资源串联整合;深入挖掘与保护海岛特色文化,加强休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以海岸休闲旅游、菊花岛、大小笔架山及其周边无居民海岛文化休闲游、海域水产养殖和休闲渔业为一体的滨海休闲度假组团建设;依托东戴河新区、锦州湾新区等滨海新城,打造高端滨海度假与生态休闲产业带.在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推进渔业资源与休闲产业资源的整合、休闲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网络的完善.
3.3.2 大连北部海岛分区
大连北部海岛分区应形成以长兴岛为中心的滨海休闲产业带.遵循现有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海岛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层次,依托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连长兴岛省级森林公园,带动大连渤海翼发展;支持普湾新区、金州新区等大连北部新城区空间拓展,重点推进长兴岛北疏港高速公路、长兴岛疏港铁路等集疏运功能载体建设,形成高效运转的港口集疏运系统.
3.3.3 大连南部海岛分区
大连南部海岛分区定位为国际一流的海岛休闲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休闲度假产业.依托旅顺口区滨海休闲产业带、大连滨海休闲产业区、金石滩滨海休闲产业区,发展海岛休闲产业,支持城市空间扩展和港区建设.服务于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加强陆海统筹,引进大规模休闲产业投资项目,进一步开发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海岛休闲度假项目,逐步形成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海岛休闲产业集聚区.
3.3.4 大连长山群岛分区
大连长山群岛分区定位为国际旅游胜地,以发展度假、商务旅游和海岛观光为重点.推进近岸海岛与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大连循环产业经济区、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等沿海产业园区的统筹发展,支持依托海岛拓展发展空间.抓住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建设及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海北部开发建设的机遇,积极拓展岛陆合作,岛海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低碳特色产业和海洋渔业,加快建设成为我国首个群岛型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大连黄海翼沿海产业和休闲产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壮大以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和石城岛为中心的海岛生态休闲产业,推动海岛可持续发展.
3.3.5 丹东江口海岛分区
丹东江口海岛分区定位为国际海岛湿地生态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区,以海岛保护为主,注重发挥海岛休闲、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态保护功能.区域应加强百万候鸟湿地、甲午战争遗址等旅游景区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大孤山经济区滨海休闲产业带.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大力实施海岛休闲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型,以文化引领辽宁海岛地区休闲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形成四大休闲产品,见表2.
首先,整合创新一系列海岛特色文化,包括: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生产历程、宗教信仰等,构建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为一体的辽宁海岛休闲文化.突出文化体验特色,将辽宁海岛地区建设成为集中体验“渔家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休闲度假胜地.其次,夯实发展海岛生态体验类休闲产品,包括:立体观光、游艇观光、婚礼蜜月、海岛颐养等.再次,积极开展海岛运动休闲类项目,包括:邮轮港口、游艇中心、海滨浴场、水上运动、滨海垂钓、潜海采捕、军事体验、探险猎奇等项目.最后,创新发展海岛研学旅游类项目,包括:科研科普、国防教育、亲子娱乐、冬夏令营、会议会展等项目.
表2 辽宁海岛地区休闲产业发展方向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辽宁海岛地区休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详细调研,深入探讨辽宁海岛地区休闲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制约因素及发展机遇,在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基础之上,采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对辽宁海岛地区休闲产业发展路径进行实证研究.在结合前文关于辽宁海岛地区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休闲产业发展实际,从服务设施、景观环境、产品创意、运营主体、市场营销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探索辽宁海岛地区休闲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
加强道路、水电、通信、能源、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海岛地区休闲产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4.1.1 加强旅游交通体系构建
有效改善陆岛交通条件,选址规划建设游艇码头,在边远海岛建设和扩建陆岛交通码头,加强与水上运输部门密切协作,配备抗风力大的游船等交通设施.建设以长海机场为代表的辽宁海岛空中运输网络,配备水上飞机、直升机等,解决高端市场游客进岛的便捷、舒适、安全、顺达等问题,为海岛地区休闲度假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服务.在菊花岛、长兴岛、大长山岛、大鹿岛建设4个覆盖全辽宁海岛地区的旅游服务和营销中心,提供咨询、交通、租赁、救援、维权、中介等服务.加强旅游咨询人员培训,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问询、展示、代理、导游、租赁、营销等服务功能.
4.1.2 推动住宿娱乐设施建设
分层次开展海岛地区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首先,选安全僻静的港湾建设海上帆船酒店,采用传统的中式帆船形象建设海上酒店,使旅游者充分体验辽宁海岛历史文化史底蕴.其次,打造一批中小型主题特色酒店,增强海岛休闲接待与服务能力.再次,积极推进海岛特色民宿发展,依附已有的渔家乐项目,赋予差异化的海岛文化元素,授予特色民宿牌匾,作为海岛休闲品牌进行推广.要让游客留得下来,玩得尽兴,海岛地区的休闲功能、常态化生活服务能力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应积极建设休闲场馆与夜生活场所,包括:酒吧、咖啡厅、茶馆、书店、影剧院、KTV等,丰富海岛地区的娱乐生活配套.
4.1.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公共产品的丰富与完善程度不仅关系到本岛居民生活质量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游客在休闲过程中对本岛休闲环境综合评价的好坏,一定程度上是本岛构建休闲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中的各类公共产品,包括公园、广场、观景平台、休闲道路设施、公共卫生间、休息座椅、各类场馆等,不仅要满足本地居民日常生活休闲的需求,同时也是外地游客获得良好休闲体验的必要设施.各海岛地区应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在休闲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尽快形成能满足本地居民与游客各类基本需求的公共设施网络,为创建优秀旅游目的地提供基础条件.
目前,辽宁海岛地区的建筑群构成基本上由政府机构主体建筑、公共设施、建筑小品、居民建筑以及经济生产活动建筑等组成.建筑群以沿滨海和道路局部集中和散落式分布.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海岛生态景观、道路绿化景观、城镇与乡村景观的改造建设,营造更加美好的整体环境.管理部门应结合规划,加强对公共海滩、海岛公园、文化广场等开放性旅游休闲设施的建设,提高游客休闲活动的增值性,进而提升休闲满意度.结合海岛休闲产业的发展,加强中心城镇的多元服务功能、小镇风貌建设,让小镇成为富有魅力的旅游吸引物与大尺度聚集性休闲空间.
同时,还应加强海岛文化传承与创新.辽宁海岛地区应以其北方海岛渔乡与现代化海岛小镇两种特质,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海岛旅游地.可结合区域文化发展、城市建设,进一步强化其整体文化特色与两种特质的交融并存.秉承建筑形式和风格多样,一岛一品的建筑设计理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打造多种城镇建筑风格,增加文化的承载量.
空间构成形式应多采用开放式,且自然条件以获得更好的采光、开敞空间等为主,主体建筑空间布局可在海滨平缓地带,单体建筑朝向应遵守坐北朝南的原则.规划设计要具有一定形式美感和空间感,对居民建筑单体做适当的引导梳理,可采用复式建筑改变朝向,同时采取措施增加采光,居民建筑体量不宜过大.改变新建筑用材上的单一性,尽量将本地的建筑材质特点表现出来.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构建完善的休闲产品体系,打造观光、度假、会议、运动、海钓、美食、购物、养生、文化等系列产品.快速推进特色休闲项目“七个一”建设及“六海”休闲产品开发.特色休闲项目“七个一”指:一岛一景点、一岛一条街、一岛一酒店、一岛一路线、一岛一节庆、一岛一特色、一岛一游客中心.“六海”休闲产品指:海鲜、海钓、海潜、赶海、游海、浴海.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产品创意设计.
4.3.1 文化体验系列
支持企业投入海岛文化产业,充分挖掘海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海岛文化体验.辽宁海岛地区有众多的民间传说以及渔业文明特色生产、生活习俗,由于远离大陆,这些文化元素与大陆农耕文明体系有着天然明显的区别,自成体系,是海岛休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文化资源.
单纯的文化资源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加以表达,才能成为广大游客喜闻乐见的休闲产品,这种“资源—产品”的转换过程需要借助文化创意的手段实现.具体而言,可通过各种流行艺术形式,如各类流行雕塑绘画技法、实景演出、民间手工艺展示等,以海岛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通过规模化、主题化等空间表现手段,形成强大的文化感召力.
1)渔家文化体验
全面推进“渔家乐”提档升级,打造“辽海渔家”升级版.通过加大海岛居民参与休闲产业的扶持,划定一定区域,实施统一规划,搭建海岛居民从事休闲产业新平台,鼓励居民利用现有资源,从事休闲接待、特色餐饮等休闲服务业.
2)海洋文化博览
淳朴的渔家风情、浓郁的海洋文化特性、宗教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是辽宁海岛地区最独特也最具吸引力的文化元素,贯穿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是发展辽宁海岛地区休闲产业的基础.建议在深入挖掘辽宁海岛地区原有海洋文化的基础上,整合中、俄、日、韩、朝等国海洋文化资源,打造世界最大的东方海洋文化“露天博物馆”,成为体验东北亚海洋文化的大本营.
3)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对大鹿岛甲午战争遗址、大王家岛南大山灯塔、大长山岛守岛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保护及利用,开展海岛爱国主义教育之旅,激发爱国豪情.
4)文化遗址探秘
凭借辽宁海岛地区光辉灿烂的远古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广鹿岛小珠山、吴家村遗址建设东北首家“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博物馆”.同时,加强石城岛石城山文化遗址、大长山岛三元宫、上马石贝丘遗址、大笔架山“天桥”、菊花岛大龙宫寺等文化遗址的保护及利用,开展神奇的海岛文化探秘之旅.
5)创作灵感寻觅
依托辽宁海岛地区优美的环境、静谧的氛围、宜人的气候,面向广大作家以及文化艺术爱好者,创建国内知名的创作基地,打造“灵感天堂”的特色品牌.围绕海岛主题,加强文化包装.集中文化人才和文艺精英,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小说、歌曲和影视作品,作为辽宁各海岛的“名片”,大力向海内外宣传推介.
4.3.2 运动休闲系列
依托中高端商务、度假市场,打造为之配套的一流休闲运动设施,以游艇、摩托艇、水上飞机、帆船、划艇、滑水、潜水、海钓等中高端项目为核心.加快休闲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办好自行车、马拉松、铁人三项和海钓等赛事活动.积极建设海上运动中心、水上飞机基地、运动公园、海钓天堂及众多海上游乐活动为一体的国际级休闲运动基地.
4.3.3 海岛养生系列
围绕国际化的高端养生度假市场,尤其是日益增多的亚健康人群,打造康体疗养、海洋食疗、温泉SPA、美容美体等养生系列产品.打造“VIP医疗之旅”——引进国际顶级体检机构,包括中国医学(中药疗法、针灸、指压、气功)、免疫疗法、药效食品、健康食品、药草、香料按摩、维生素疗法、药膳法、温泉疗法等.同时,建设海岛禅修体验中心及养生植物园,开发温泉养生产品.借助海水或当地特色海产品的保健及美容效用,开发海岛养生系列产品,确保所有相关产品及疗法具备高品质及安全性,聘用合格且经验丰富的治疗师.利用风能、太阳能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海岛地区修建海水加热泳池,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旅游旺季.
4.3.4 主题游乐系列
在打造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的同时,辽宁海岛地区还应开发面向大众游客,适当发展主题游乐类的产品.建议导入战略发展商,以生态旅游为基础进行区域开发,通过一系列主题旅游小镇的打造,开展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休闲体验,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功能的海岛型生态旅游新城,成为国内知名的海岛型主题游乐示范区.
4.3.5 特色交通系列
一方面拓展常规的环岛公路观光、游船观光等内容;另一方面,开拓水上独木舟、帆船、踏板船、潜水艇、水上飞机、直升机、热气球等多种交通手段,打造海岛巡游、海底观光、空中观光等立体化休闲体验项目.选择适当的地点设置上述的特色交通项目,能够为海岛休闲增添更多的生机与情趣.此外,还可以开展中式帆船游览、海鲜餐饮游览等项目,传统的中式帆船可用于开展岛间巡游、附带餐饮的日间或夜游项目,带给游客愉悦的休闲体验.
4.3.6 淡季产品系列
通过打造一系列有反季节特征的休闲产品,尤其是注重对自身特色的深入挖掘和对室内休闲产品的开发及休闲运动的开展,如特色海鲜、温泉酒店、养生中心、室内游乐综合体、海钓、水上赛事等,增加辽宁海岛地区冬季休闲的吸引力.
通过开展会展旅游等活动积极补充淡季休闲产品.整合修学旅游资源,开发国内外修学旅游市场,使参与者增加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以及海蚀地貌等方面的认识,塑造辽宁海岛地区修学旅游基地的新形象.同时,结合渔家文化和海洋文化,以及辽宁海岛地区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地质地貌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教育.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加快旅游市场化运作,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引进先进管理模式,推动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休闲产业集团,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休闲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具体运营主体模式,如图4所示.
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创新宣传模式,建设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通过举办旅游高级论坛、对外专场旅游宣传、博览会、商品交易会,利用旅游大蓬车、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辽宁海岛地区,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促销,把国内外游客吸引到海岛,努力实现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双突破.加快旅游线路包装整合,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旅游线路网络.
举办节庆活动是吸引人气规避季节性问题的有效举措,文化和节庆的吸引力较强,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制造声势,形成一年四季节庆不断,好戏连台.不断完善旅游营销载体“七个一”建设,即一个摄影展、一个书画展、一部广告片、一组海岛歌曲、一个节庆活动、一台文艺节目、一个旅游网站.做好海岛休闲宣传工作,发挥展会、节庆和网络载体作用,全方位宣传推介辽宁海岛地区休闲资源,打造与辽宁海岛休闲度假区定位和谐统一的主题形象.
现阶段,辽宁海岛休闲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影响严重、交通瓶颈难以突破、用海冲突尚需协调、资源环境敏感脆弱、休闲产业发展滞后等几个方面.本研究在海岛休闲产业供需关系调节的基础上,对海岛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包括:管理机制、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图4 海岛休闲产业运营主体模式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在结合关于辽宁海岛地区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休闲产业发展的实际,从服务设施、景观环境、产品创意、运营主体、市场营销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探索了辽宁海岛地区休闲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