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徐琴芳,张义宾
(1.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4;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江苏省特殊儿童障碍与干预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38;3.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系,上海 200062)
学习困难(learning difficulties,LD)在学术界也被称之为学习不良.学习困难青少年是一个异质群体,该群体存在着学习困难、品德发展障碍,与此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1].学习困难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阅读困难、书写困难、语言困难、数学困难、知觉异常等.我国报道其发生率为13.2%~17.4%[2],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其在校儿童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5%~10%[3].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通过儿童干预的社会实验论证了早期儿童教育的经济效益[4].导致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原因比较复杂,近年来国内外对学习困难干预的研究数量越来越多,干预的方法多样化,采用教育学、心理学及医药卫生学的理论对学习困难进行干预,另外综合干预的方法也受到推崇.虽然国内外对学习困难的干预研究做了很多尝试与探讨,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学习困难青少年各方面的症状.这些尝试对于未来进一步开展学习困难的干预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现有的关于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干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套操作性强、可推广的干预模式.无论是单一方法的干预,还是综合性的干预,都缺乏对已有干预方法适用范围的科学界定和规范,即不同情况的学习困难青少年适用何种干预方法,这些干预方法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研究人员所认可的干预效果能否真正有效解决学习困难问题[5],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国外已有的相关元分析研究发现,策略教学和直接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学习困难的青少年具有积极的效果[6].Swanson等(1996)的元分析通过对78项研究进行回顾,将学习困难干预的方式划分为4种:综合教学干预、补救教学、策略教学、直接教学,结果表明这4种干预方式都有积极的效果,其中策略教学的干预效果最为突出[7].Batya等(2001)通过对1975~1997年64项研究进行元分析,将学习困难干预的方式分为6种:心理咨询、学业干预、间接干预、运动干预、感知觉干预及其他干预,结果发现,心理咨询和学业干预有比较突出的干预效果[8].Salar等(2015)对已发表的57项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心理教育干预对学习困难青少年学业表现的改善有显著效果[9].尽管国外对学习困难青少年的干预效果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探讨,为实践领域选择干预方法提供了依据,但研究对象并不包含中国的学习困难青少年,因此不能确定国内干预的效果是否也表现出上述特点.
国内学习困难青少年的干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尚未有公开发表的文章对此做出总结.本研究通过元分析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国内对学习困难青少年干预的短期与长期效果如何?2)影响干预效果的主要调节因素有哪些?此次元分析对国内1994年以来关于青少年学习困难干预效果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学习困难干预的短期与长期效果,考察了不同干预方法在各种心理行为指标上的疗效大小,同时也考察了不同干预组织形式、干预时间对干预效果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国内有关青少年学习困难干预文献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我国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干预实践情况,进而探寻最佳的干预方案,为临床领域选择干预方法提供依据.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对国内有关学习困难的干预研究进行检索,以“学习困难(学习不良、学业不良、学困)”、“干预”、“矫正”、“治疗”、“矫治”、“训练”、“效果”、“疗效”等为检索词,从主题、篇名、关键词和摘要4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文献筛选.由于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中国大陆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干预效果,因此在文献收集过程中没有涉及外文及港澳台地区的文献.
文章入选或排除标准为:1)文章中明确报告使用了哪一种干预方法;2)选择的群体或个体被试均接受实验处理设计;3)实验属于前后测或对照组设计,个案研究不列入分析;4)除学习困难外,样本不具有其他特征或症状;5)以量化指标反映干预的效果,有足够的信息能够求得效应量.按照以上标准,并且剔除重复发表的研究,共计有58篇文章符合入选标准.
对收集到的文章做特征编码,包括以下变量:作者及发表时间、样本量、被试年龄、干预方法、干预周期、干预次数、干预组织形式、研究质量、效果指标类型、随访等.参照陈栩等[10](2006)对学习困难学生矫正模式的划分,将干预方法分为教育干预、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医学干预和综合干预5种.将干预效果指标归纳为认知、学业、行为、情绪、感觉统合、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9类.将干预时间根据周数、次数和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时长,以10周为一个单位,分为10周以下、11~20周、21~30周、31~40周、41~50周及50周以上;以10次为一个单位,分为10次以下、11~20次、21~30次及30次以上;以每次30 min为一个单位,分为每次30 min以下、每次31~60 min、每次61~90 min、每次90 min以上.由于研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水平,因此在本次元分析中将北大、南大核心期刊论文编码为“核心期刊”,将其余公开刊物论文编码为“一般期刊”,将筛选出的学位论文编码为“[D]”,这样有助于考察研究质量是否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使用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VersionⅡ)[11]进行数据分析,由于本元分析是基于不同被试群体、干预方法的研究,因此选择随机效应模型.通过 I2和Q值考察其异质性,I2描述的是研究个体间方差在总体方差中所占的比例:25%为低异质性,50%为中等异质性,75%为高异质性[12].Q值显著表示拒绝同质性的零假设.效应量评价标准为:0.2为小效应量,0.5为中等效应量,0.8为大效应量[13].
经过文献筛选,筛选出共计58篇论文[14-71],其中期刊论文33篇(核心期刊22篇,一般期刊11篇),学位论文([D])25篇,共计独立研究81项.样本总量为4 771人,最大样本量358人,最小样本量10人,明确报告了样本性别的研究48项,男性1 740人,女性1 333人.时间跨度为1994~2019年.平均干预周期为20周,平均干预次数为46次,每次干预时长为10~120 min不等.采用团体与个体相结合的干预形式最多(34项),其次为团体训练(33项),采用个体训练的最少(14项).进行随访的研究约占13.79%.
2.2.1 即时效应量
表1为异质性检验结果,其中异质性检验:QW代表组内异质性检验统计量,双尾检验;发表偏倚检验:95%CI为Egger's intercept所对应效应量g的95%的置信区间,双尾检验.Q检验结果表明,效应量的异质性高且达到显著水平(Q=1512.914,I2=94.712%>75%,P<0.05),故本研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总效应量值为 0.52(95%CI:0.301~0.738),达到中等以上效果.
2.2.2 追踪效应量
通过异质性检验,Q检验结果显示效应量的异质性高且达到显著水平(Q=58.867,I2=88.109%>75%,P<0.05),因此选定随机效应模型合理.对学习困难青少年干预的追踪效应量为0.626(95%CI:0.129~1.123),同样达到了中等以上效果,见表1.
另外,各种日龄鸡都可能出现感染情况,尤其是雏鸡和青年鸡。雏鸡一但感染鸡痘后,死亡率较高,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达到50%的致死率。在发病情况上,秋季和早冬通常发病为皮肤型,而冬季则为黏膜型。
表1 对学习困难青少年的干预:效应量及其异质性检验和发表偏倚检验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表偏倚检查,见表1、图1和图2.对于即时性效果的检验,首先采用基于均值、标准差的漏斗图来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位于漏斗图的顶部,且较为均匀地分布于平均值的两侧,表明存在发表偏倚的风险较小;其次,失安全系数Nfs=5 255,远大于415,即5k+10(k为原始研究的数目),说明至少需要5 255篇才能推翻本研究的结论,表明此次元分析的结果较为稳定.进一步进行Egger线性回归检验,截距为1.71(P>0.05),95%CI包含0,显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低.对于追踪效果的检验,同样先采用漏斗图来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图2),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位于漏斗的顶端中部,但左右对称性较差,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的风险;失安全系数Nfs=92,大于50;此外进行Egger线性回归检验,截距为2.999(P>0.05),95%CI包含0,均说明存在发表偏倚的风险较小.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本次元分析所纳入的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低.
图1 干预即时效果发表偏倚漏斗图
图2 干预追踪效果发表偏倚漏斗图
将所有纳入本次元分析研究中的干预方法划分为如下5类:教育干预、心理干预、医学干预、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各种干预方法的效应量分析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干预方法的疗效依次为:运动干预、医学干预、综合干预、教育干预、心理干预.
考虑到某些干预方法可能在特定指标领域上效果更好,进而把干预方法与不同指标相结合进行了分析.删除个数过少的干预方法和效果指标,各种干预方法在不同效果指标上的效应量分析见表3.
表3反映出各类干预均报告了对认知和学业的作用,对不同干预指标的疗效依次为:感觉统合、生活质量、心理健康、行为、学业、认知、情绪.在认知指标方面,医学干预效应量最高,其次为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教育干预和心理干预的效应量相对较低;在学业指标方面,运动干预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医学干预、综合干预、教育干预,最后是心理干预;在感觉统合指标方面,心理干预有强烈的效果,但是缺乏其他干预方法的数据;在行为指标方面,只报告了综合干预对行为的效果,为中等以上效果,未见其余4种干预方法在该指标上的数据报告;在情绪指标方面,教育干预优于心理干预效应量;在心理健康方面,其中有5项研究报告了心理干预对心理健康的效果,属于大效应量;在生活质量方面,有2项研究报告了心理干预对生活质量的效果,为大效应量.
表2 各种干预方法的干预效果
表3 各种干预方法在不同效果指标上的效应量
本次元分析探讨了不同干预时长的即时效果,结果见表4.表4的结果表明,干预时长中效应量值大小依次为:31~40周、21~30周、50周以上、11~20周、10周以下、41~50周,达到较大效应量的为 21~40周.干预次数的效果依次为:21~30次、30次以上、11~20次、10次以下.就每次干预的时间来看,每次30 min以下效果最佳,其次是每次 31~60 min、每次 61~90 min,最后是每次 90 min 以上.此外,41~50 周、50 周以上、10 次以下、每次61~90 min和每次90 min以上这5种不同的干预时间,其置信区间中均包含了0,说明这5种干预时间形式的效果不够稳定.
本次元分析探讨了不同干预组织形式的效果,结果见表5.表5的结果显示,团体训练效果最好,其次是个体训练,团体和个人训练相结合的干预组织形式效果相对要差一些.就不同团体人数的干预效果而言,41~60人的干预效应量最高,其余3种干预组织形式的疗效依次为:20人以下、60人以上、21~40人.此外,21~40人、个体训练、团体和个人训练相结合这3种干预组织形式效应量的置信区间中均包含了0,说明这3种干预组织形式的效果不够稳定.
表4 不同干预时长的效果分析
表5 不同干预组织形式效果分析
本次元分析发现国内对青少年学习困难干预的即时效果和追踪效果均达到显著的中等以上的效果(g=0.520,0.626),这说明国内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干预研究总体上看效果是比较突出的.另一方面,本次元分析所纳入的各研究所报告的效应量之间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依据干预方法和效果指标等问题对现有干预进行回顾与总结,讨论不同干预方法、干预组织形式、干预时间、指标选取以及研究质量等对干预结果的影响.
在干预方法方面,国内关于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干预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心理干预,而使用频次最少的是医学干预.然而,从效应量来看,运动干预效果最好,心理干预的效果最差.研究发现,这5种干预方法中,运动干预的效果是最佳的,这可能是因为相较于其他4种干预方式,运动干预具有其独特性.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对个体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骨骼、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72];源于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影响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部分研究认为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提高其学业表现[73];由于体育锻炼独特的作用机制,通过适量的身体锻炼能改善个体的自我知觉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能够使个体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个体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有助于发展个体的交往技能,增强其归属感[74].总之,通过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学业表现、身心健康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本次元分析发现,常见的心理干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是心理治疗中的消极后果.国内关于心理治疗的消极后果的报道较为罕见.心理治疗能够使许多来访者测量的结果均值提高,也增加变异性,这些增加的变异通常提示消极后果的发生.导致消极后果的因素包括:治疗师共情的缺乏、对来访者出现负性反移情、低估来访者病情和治疗技术使用不当;来访者中有人格病理诊断、他评病情严重、人际功能障碍、不恰当的治疗期望和动机水平低下;潜在有害心理疗法[75].因此,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对心理治疗消极后果需充分认识,维护心理干预体验者的健康权益,进而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基于以上的结果及分析,可以得出建议运动干预是青少年学习困难干预的首选方法.
通过把干预方法与效果指标相结合进行分析,发现医学干预对认知指标的效果最明显,心理干预对感觉统合指标的效果最强烈,运动干预、医学干预和综合干预对学业指标的效果较为突出.医学干预对学习困难青少年认知指标的改善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这可能是因为相较于其他几种干预方法,医学干预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通过医学干预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大脑细胞的发育,达到改善脑功能、增强记忆力的效果,提高了学习困难青少年的智力,从而有助于提升其认知水平.心理干预对感觉统合指标的改善有强烈的效果,这可能是因为通过心理干预可以训练学习困难青少年的大脑神经调节机制,加强了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其神经系统的成熟,改善了大脑的功能,进而对其感觉统合功能产生显著影响[76].运动干预对学习困难青少年的学业表现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前文已有阐释,在此不再赘述.综合干预同样对学习困难青少年学业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这可能是因为相较于单一的干预模式,通过综合干预有助于培养学习困难青少年学会学习的能力,帮助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其学习心理,增强学习困难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适应性,调动青少年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有效开发其学习潜能,让青少年逐步建立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体验自我控制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进而有效提升其学业成绩[77].本次元分析还发现,情绪指标上的改善程度最低,在感觉统合指标上的改善程度最高.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要以学习困难青少年为中心,可以根据学习困难青少年的特点,针对其实际面临的问题与需求,制定适合的干预策略,有效选择针对特定指标的干预方法,实现科学、即时、准确的干预,最终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
在干预组织形式上,国内学习困难青少年干预研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团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的结合,其次是团体训练,使用频次最少的是个别训练.团体训练干预效果最好,其次是个体训练,团体与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本研究发现,团体训练比个体训练的效果更好,这可能是因为相较于个体训练,团体辅导具有下列优势:团体辅导生动有趣,形式多样,感染力强,有助于体验者积极投入;耗时短,效率高;团体辅导在一种类似真实生活的情境中进行,能促进干预效果的迁移,进而有助于辅导效果的巩固.此外,在团体训练中,对不同规模的团体进行比较发现,41~60人的团体训练效果最好,其次是少于20人的团体,人数多于60的团体训练比人数为21~40的团体训练效果相对更好一些.基于以上发现,可以为未来的学习困难青少年干预研究在组织形式上提供如下建议:第一,由于团体训练的效果最好,因此在以后的干预实践中,可以尝试不同的干预组织形式,其中以团体训练的形式作为主要的干预组织形式进行考虑.第二,在采用团体干预的方式时,团体规模不宜过大,以41~60人或20人以下为宜.
为了探讨不同的干预时间安排对干预效果的作用,本研究分别从总干预时间、干预次数、每次干预时间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总干预时间来看,11~20周和10周以下的干预效果基本相同,21~30周干预效果继续上升达到较高水平,在31~40周干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之后在41~50周的干预效果大幅度下降,50周以后的干预效果略有回升.从干预次数来看,在10次以下、11~20次和21~30次这3个阶段,干预效果随干预时间的延长呈直线上升趋势,在21~30次干预效果达到最佳,30次以上的干预效果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每次干预时间来看,干预效果与每次干预时间呈负相关.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干预效果并非与总干预时间、干预次数、每次干预时间呈正相关,从效应量值结果上可以看出:总体干预时间在31~40周、干预次数在21~30次、每次干预时间在30 min以下的干预效果将会是最突出的.因此,该结果验证了美国阅读障碍干预元分析的结果,即中等强度的干预最有效果,而且每次干预的时间不宜过长.
本次元分析所搜集到的研究均为疗效显著的研究,而没有搜集到疗效不显著的研究(疗效不显著的干预类研究不易发表),因而文献收集可能出现了文件柜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发表性偏倚的结果,并可能造成总效应量值偏大.因此,未来的元分析研究需要加强对未发表文献的挖掘和总结.经检验与分析,影响元分析效果的无关变量,如发表时间、文献质量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表明此次国内学习困难青少年干预的元分析结果稳定.
纳入本次元分析的研究,其干预效果大多数都是在干预之后立即获得的,只有8项研究报告了追踪的数据,因此对结果的解释应当谨慎.由于干预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干预的效果是否能够延续,研究所报告的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是无法通过干预的即时效果进行预测的.因此,对干预对象进行追踪测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以后的干预研究中,研究者应尽量在干预结束一段时间后进行追踪测量,以便能够确定此项干预措施的长期效果,进而促进干预成果的推广.
国内对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干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既具有良好的即时效果又具有良好的追踪效果.在干预方法上,运动干预的效果最好;各种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上有不同的表现,医学干预对认知指标的效果最明显,心理干预对感觉统合指标的效果最强烈,运动干预对学业指标的效果最突出.在干预组织形式上,团体的规模不宜过大,以20人以下或41~60人为宜;在设计和安排干预时间方面,总疗程在31~40周、干预次数在21~30次、每次干预时间在30 min以内的干预效果是最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