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王秋月,花少栋
(1 航空总医院,北京100012;2 八一儿童医院)
新生儿窒息是指分娩过程中各种病因致血气障碍引起胎儿缺氧和酸中毒,从而使呼吸和循环系统受到抑制,继而导致新生儿出生后1 min不能建立并维持正常自主呼吸的病理状态,是围产儿致残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2]。在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4.75%~8.90%[3]。新生儿窒息可引起脑、肝、肾、胃肠道等多器官功能损伤,尤其是急性肠损伤较为常见[4]。目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诊断新生儿窒息后急性肠损伤,缺少敏感性较高和特异性较好的血生化标志物来辅助诊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黏附因子,具有诱导炎性细胞因子黏附和趋化的功能,可参与肠损伤期间的炎症反应[5]。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是由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小分子可溶性蛋白,具有组织特异性,不但是肠损伤的敏感标志物,还是评估炎症程度的重要指标[6]。但血清sICAM-1、I-FABP水平与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关系的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探讨了血清sICAM-1、I-FABP水平对新生儿窒息并发急性肠损伤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航空总医院出生的窒息新生儿153例。所有新生儿具有窒息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胎儿娩出后面部与全身皮肤青紫色或皮肤苍白,口唇紫绀;呼吸浅表,不规律,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甚至无呼吸;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7分,脐带动脉血pH<7.15[7]。纳入标准:①符合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②单胎、足月新生儿;③围产期无缺氧病史。排除合并唇腭裂等严重先天性缺陷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者,以及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其他疾病者。根据急性肠损伤诊断和病情程度标准[8],窒息新生儿中合并肠损伤者65例(合并肠损伤组),其中轻度39例、重度26例,未合并肠损伤者88例(单纯窒息组)。合并肠损伤组男34例、女31例,胎龄(38.92±1.54)周,出生体质量(3.78±0.35)kg,出生方式:剖宫产37例、自然分娩28例;单纯窒息组男52例、女36例,胎龄(38.56±1.77)周,出生体质量(3.81±0.32)kg,出生方式:剖宫产53例、自然分娩35例。同期随机选取在航空总医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胎龄(38.90±1.45)周,出生体质量(3.79±0.45)kg,出生方式:剖宫产35例、自然分娩15例。三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方式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航空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新生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1.2 血清sICAM-1、I-FABP检测 采集窒息新生儿治疗前空腹肘静脉血2 mL,4 ℃下3 000 r/min离心10 min,留取血清,-70 ℃保存。采用DG5031型酶联免疫检测仪、ELISA法检测血清sICAM-1、I-FABP。试剂盒购自美国Abcam公司。所有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对照组于出生当日采集空腹肘静脉血2 mL,同法检测血清sICAM-1、I-FABP。
2.1 各组血清sICAM-1、I-FABP水平比较 见表1。
2.2 不同肠损伤程度窒息新生儿血清sICAM-1、I-FABP水平比较 见表2。
表1 各组血清sICAM-1、I-FABP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单纯窒息组比较,#P<0.05。
表2 不同肠损伤程度窒息新生儿血清sICAM-1、I-FABP水平比较
注:与重度比较,*P<0.05。
2.3 血清sICAM-1、I-FABP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的价值分析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ICAM-1单独检测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95%CI:0.774~0.914),最佳截断值为18.97 μg/mL,此时其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的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83%、准确性为80%;血清I-FABP单独检测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的AUC为0.868(95%CI:0.800~0.936),最佳截断值为109.85 μg/mL,此时其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91%、准确性为85%;血清sICAM-1、I-FABP联合检测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的AUC为0.945(95%CI:0.909~0.981),其诊断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97%、准确性为94%。血清sICAM-1、I-FABP联合检测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的AUC高于二者单独检测(Z分别为3.562、4.112,P均<0.05)。见图1。
图1 血清sICAM-1、I-FABP单独和联合检测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的ROC曲线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脑、肝、肾、胃肠道等多器官功能损伤,并且随着窒息程度加重,多器官功能损伤越来越明显[9]。新生儿窒息初期,机体为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非重要生命器官血管收缩,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造成非重要生命器官功能损伤。急性肠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目前,主要依据窒息新生儿的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发生急性肠损伤,但部分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从而造成严重后果[10]。临床上尚缺少敏感性较高和特异性较好的血生化标志物来辅助诊断。
有研究证实,炎症反应与急性肠损伤发病密切相关[11,12]。新生儿窒息后血流动力学障碍引发肠损伤,激活瀑布式反应,从而导致大量炎症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反过来又加重肠损伤,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属于黏附分子中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在静息的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较低。当机体血管内皮受损时,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合成大量的ICAM-1并释放至血液循环中形成sICAM-1[13]。有研究发现,sICAM-1可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并黏附于机体损伤区域,从而调控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和促进氧自由基合成,加重血管内皮损伤[14,15]。Huseynova等[16]研究发现,sICAM-1作为炎症细胞因子能够介导低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的发病过程,并与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血pH、乳酸水平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窒息程度的敏感标志物。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属于脂蛋白结合蛋白超家族成员,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脑、心、肝、肾等组织细胞中。FABP通过与脂肪酸特异性结合,调控组织对脂肪酸的吸收、转运和代谢过程[17]。I-FABP是从肠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FABP,在胎儿期小肠、结肠黏膜细胞中特异性表达[18]。正常生理状态下,外周血中几乎检测不到I-FABP,当肠道出现缺血、缺氧等损伤或黏膜下层出现炎症反应时,肠黏膜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致使肠黏膜上皮细胞中I-FABP游离至血液循环中[19]。Mitidiero等[20]研究发现,I-FABP在坏死性肠炎大鼠回肠组织中表达升高,由此推测I-FABP可能参与坏死性肠炎的发病过程。Timmermans等[21]研究发现,在腹部损伤患者血液中I-FABP水平升高,并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但sICAM-1、I-FABP能否用于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的血清标志物尚不清楚。
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肠损伤组、单纯窒息组血清sICAM-1、I-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合并肠损伤组血清sICAM-1、I-FABP水平高于单纯窒息组,由此推测血清sICAM-1、I-FABP可能参与窒息新生儿的炎症反应过程,并与急性肠损伤密切相关。新生儿窒息时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可导致肠黏膜缺血性损伤,同时不断刺激机体合成并释放炎症因子sICAM-1;新生儿窒息导致肠组织缺血,破坏肠黏膜上皮细胞,大量的I-FABP从肠黏膜释放至血液;二者最终导致急性肠损伤。本研究结果还发现,重度肠损伤窒息新生儿血清sICAM-1、I-FABP水平均高于轻度肠损伤窒息新生儿,提示sICAM-1、I-FABP可作为监测新生儿窒息后急性肠损伤病情程度的血清标志物。本研究通过ROC曲线评估了血清sICAM-1、I-FABP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的价值,结果显示,血清sICAM-1、I-FABP单独检测对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的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但二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提示早期联合检测血清sICAM-1、I-FABP可辅助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
综上所述,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者血清sICAM-1、I-FAB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急性肠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早期联合检测血清sICAM-1、I-FABP可辅助诊断窒息新生儿并发急性肠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