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德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模式

2019-11-26 14:39陈晓菲
读与写 2019年15期
关键词:班委成员部门

陈晓菲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00)

反观我国的德育现状,“目前的中小学教育过多的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这与我们尚未完成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有关。这种教育的基本观念的弊端是不言自喻的。它把一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其他人的失败的基础上。学生都视别人的成功为自己的失败。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的竞争意识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课堂成为学生相互厮杀的战场[1]。合作德育是通过合作的突破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不仅能激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而且通过的模式能够使班级成员分工合作,产生协同效应,促进班级管理的高效运行[2],具体说明如下:

1.分组模式

合作德育,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这也是合作德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

1.1 小组规模:小组规模越小,个体责任越大,但是小组的规模过小不利于小组内部的优势互补,一般以4-6人比较适宜。

1.2 性别因素:男女搭配既有利于男女思维相互影响,增强合作竞争意识,又利于激发男女参与欲与表现欲,通过多视角丰富男女思维,因此合作小组分组必须关注男女比例的合理搭配。

1.3 性格因素:社交技能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技能,为了保证每个小组获得均等成功的机会,不同性格特质(活泼、沉默)的学生应合理的搭配。同时还要考虑行为习惯较好和行为习惯薄弱的学生之间的相互搭配以便通过群体压力构成积极的互赖。

2.角色分工

仅仅只有分组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避免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了所有的任务,而另外一些成员无所事事的“搭车”现象的,必须强化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保证每个人都有相对重要的一项职责。严格角色分工,保证了大家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部分合成整体,横向之间又有顺畅的沟通和联系,使得班级运转的自然、有序、高效。

3.组织管理体系

为了使班级所有的成员都能够从高效的组织管理中受益,首先打破传统的班委制,将小组角色部门化即整个管理系统进行分解,组成一些基本管理单位的过程。这些基本管理单位是部门,部门既是一个特定的工作领域,也是一个特定的权力领域。目前在大多数的班级组织结构中,没有实现部门化。也就是说,班级只有班委(个人),班委是光杆司令,变成了“干活的人”的代名词,能者多劳,与其他同学无关。现在不少能力强的学生并不愿意做班干部,与这种班级管理和运作方式(能吃苦的有苦吃)很有关系。每个部门都是一个团队,部长的手下有了兵,不再是单兵作战了,全班学生也都有了归属,不再是散兵游泳。

根据班级的人数和情况,以六人小组为例班级部门可分为:学习部、生活部、卫生部、纪律部、体育部、生活部,通过自荐、竞聘或指定等方式从各小组选定部门的负责人(部长,相当于原来的班委),小组的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必须选择加入其中一个部门,也可以加入一个以上的部门,但不宜过多。每个部门各司其职,班级事务都分解到这些部门完成。每个人所属部门确定后,就要明确职责和任务,如下图所示:

3.1 班长轮流:通过在竞争上岗在各小组中选举产生若干名班级委员会常务委员,实行轮流值日的值日班长制度,不用担心管理效果打折扣,如果把管理任务具体化,管理过程程序化,上岗前有培训,操作中有指导,让常务班长与值日班长合作,班级管理就会充满活力与创新,效果出人意料。

3.2 责权对等:为了避免出现“会吃苦的人有苦吃,会享福的人有福享”,必须让学生们认识到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对等关系,培养学生主动承担职责的责任意识,以使得他们相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沉浮与共”,“同生死共患难”,当自己承担的任务没有完成好的时候,首先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队友。

4.评价激励体系

4.1 评价模式: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评价得恰当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了让小组成员树立团队意识,学生评价采用捆绑考核制度。由小组成员的计分,奖惩都按照小组团体分来评比,利用外部力量促进增强小组内部的凝聚力。

4.2 评价标准:捆绑评价的前提是制定评价标准,让参与评价的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便于操作。

4.3 激励方式:为了使小组成员树立团队意识,利用外部力量促进增强小组内部的凝聚力,每周召开开主题班会,认真总结成绩,评选出“进步之星”、“最佳团队”。这样的评价过程,更是一个激励学生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进步的过程。评价如催化剂,发酵着每一个学生的潜藏在内心深处渴望成功的欲望,也点燃了全班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一展身手的热情。在评价中引入“捆绑”机制,让班级事务没有死角,也让学生能力提升。

班级管理虽然不能等同于教育(它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没有科学的管理,特别是没有好的制度和好的执行力,班级将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班主任在制定、执行制度上确实要花功夫,但是,仅有制度和规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也就是规则意识的培养[3]。规则意识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使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守规则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的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猜你喜欢
班委成员部门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例谈如何选拔与培养新生班委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