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野
(辽宁省铁岭市朝鲜族高级中学 辽宁 铁岭 112000)
新授课即以教材为依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史实基础上,进而总结经验、规律、教训,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维教学目标。这其中需要教师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何为“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故”有两层含义。其一为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初中历史虽然在教材编写上有别于高中历史,但是固化在学生头脑中的历史史实是不变的,这就需要高中老师找到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初中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回忆,挖掘孩子们记忆在头脑中的零散的甚至不全面的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和补充,将新的知识与学生固有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通过这种方式,将新旧知识有机整合,既达到了了解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其二为高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它可以是前一节课所学知识,对于此种“故”绝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兹不赘述。它也可以是很久以前讲过的知识。此种知识点,大多在高考一轮、二轮复习中加以巩固,笔者建议在必修与选修的教学中就应不断复习巩固。如讲述必修三孔子的思想这一题目时,引入必修一春秋时期政治特点,必修二中井田制的瓦解以及土地私有制的产生等旧的知识点。又如在讲述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引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以及改革相关内容与之进行比较。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回顾来更好促进新知识点的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预习是公认的学习方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就目前高中特别是对普通高中学生而言,预习很难做到,其原因大概有: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兴趣。的确,每天从入校门到放学,各学科老师纷纷粉墨登场,一大堆数学公式,语文常识,英语单词等等飘进大脑,一堆作业像小山一样,甚至做作业的时间都要压榨得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放弃了预习的工作,殊不知,这样其实是在给自己造成麻烦。就历史学科而言,无论是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材编排的角度出发,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非一个知识点所能概括,有时一节新授课内容涵盖上下两千多年,若非经过预习,经过仔细认真的阅读,不但无法跟上老师教学进度,而且长时间累积下来,会陷入从“听不懂”到“学不会”,从“学不会”到“听不懂”的怪圈,最终不得不放弃。
由此可见,“课前”阅读代替课前阅读即预习十分必要。
所课“课前”,即利用新授课上前十分钟或二十分钟,给予学生时间阅读。初时,教师可给出本节课知识结构,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教师再讲解。看似一节课时间用去一大半,但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因为学生预习了,了解了,接收信息更快了,理解能力提升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实则事半而功倍。
学生完成“课前”工作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个别问题可随时解决,共性问题留待讲解,如某一知识点无法理解,某一知识结构无法理清,某一历史事实认识不清等等,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作用,利用幻灯片,通过材料、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理清知识脉络,解决知识疑难。在用到相关学科知识点时,也可以把相关学科教师请到课堂来,一起完成教学,如政治、地理的相关知识点。看到学生目不转睛的看着你,看到他们频频的点头,我想任何一名教师都会被成就感填满心扉,因为你知道你的学生“懂了”。
课后总结对每位教师而言是老生常谈,方法多种多样,如学生自行概括总结;教师步步引导;幻灯片直接打出本课知识点。凡此种种,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自我分析、总结的能力。因此,这一步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为了配合教学,笔者提出在课堂最后可多采用两种方法其一静思法,即每个孩子闭上眼睛,回忆本节课整个过程,理清思路,对回忆过程中未掌握的地方,即时翻书。其二绘制结构图法,即简要标注本节课所讲内容,如《英国制度的创新》这一课,先标出本节课的几大问题,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发展、完善和特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标注小问题,如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下面的问题有:背景、建立、意义。依此类推,网络结构建立,对本节课的学习以至后面的学习都具有促进作用。强调,此二种方法不是由个别孩子总结,而是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因为新授课教学关系到后面的习题课、复习课、专题课等课堂类型的教学,完善新授课课堂教学永无止境,在这里,笔者提出初浅的建议,以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