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慧
(甘肃省临夏县前石初级中学 甘肃 临夏 731800)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计算机课程的代称,是一门以分析信息、接受信息、传播信息为主体的学科。目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普遍以电脑操作、计算机技能学习为主,忽视了信息传播内容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学习比例。因此,加强学生对信息传播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信息课程的兴趣成为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改善初中信息课程教学弊端的重要课题。
1.1 缺乏对信息课程的正确认识。初中是升学的重要阶段,学生、家长和教师都会选择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到与升学考核相关的课程上,加上教师与家长缺乏对信息课程学习的正确认识,导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存在消极、倦怠的学习心理,这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部分学校领导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固执地将学生的期末学习成绩和班级的升学率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缺乏对教学人员的正确引导,导致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严重妨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搭建与完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科学的教学体系。
1.2 课程教学内容不完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存在教学内容不完善,难以形成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节奏散漫、随意等特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教学条件的差异性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同。由于地区差异,学校的办学水平、技术设备存在较大的区别,教材的不同以及教学人员课程教学理念的差别都会直接导致教学内容的差异。部分学校重视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部分学校重视补充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课程学习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都会直接导致教师的教学重点的选择。第二,考虑到升学率,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存在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教学比例的缩减直接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而大幅的课程内容缩减难以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教师也难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内容,进而导致课程教学难以有效推进。
1.3 教学模式单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另一原因在于课程教学模式单一,难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与参与度。在以教学人员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情绪低迷,枯燥的学习氛围和单一的学习方式只能让学生在长期的课程学习中消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热情,难以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吸收信息课程内容。
2.1 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确认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纠正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的思想观念,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为重要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课程教学环境。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力度,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尝试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参考标准之一。但是,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方式,通过多变、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信息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2.2 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优势,熟练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热点话题与学生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在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运用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讲解课程,刺激学生的感官,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积极性。
2.3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而坚定的教学目标是提升信息课程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导致该课程存在教学目标模糊、散漫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建立科学、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并以此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和推进节奏,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序开展。例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技术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不同存储容量的单位换算,并且能够简单描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充分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后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在具体的执行环节,需要避免目标设置过高或者过低、最后流于形式的情况。
综上所述,学校以及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重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标。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明确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