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娟
(和田市肖尔巴格乡育苗幼儿,新疆 和田 848000)
进餐为幼儿身体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物质前提。进餐环节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占的时间虽短,但对于幼儿而言,不仅是身体生长的需要,而且在进餐时的礼仪、习惯、自理能力等都对幼儿今后的生活非常重要。现实中,幼儿园进餐环节活动的组织却并不尽人意:进餐无序、环境嘈杂;有的教师催促幼儿吃饭,使原本轻松、愉快的进餐活动变得紧张起来,甚至强迫幼儿吃饭,使幼儿感到焦虑、不安,降低了食欲;还有的教师对偏食、挑食的幼儿缺少关注引导,忽视对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和习惯的培养。其实,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也具备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但这种意识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习惯也是慢慢养成的,这需要教师的耐心、细心和引导。
在现实中,进餐时幼儿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班级的进餐常规培养会带来诸多困扰,具体表现为:
挑食的幼儿只爱吃自己所喜欢的食物,而拒绝家长或幼儿园所提供的营养食品,在幼儿园内常见的“幼儿绝缘体”食物有:鸡蛋黄、菠菜、木耳、香菇等,无论老师怎么引导鼓励,那紧闭的小嘴就是不肯张开一点接受一口。
比如,进餐时间幼儿望着眼前丰盛的饭菜却一脸愁容,小勺在碗中慢慢的搅动,半响才舀起一小勺饭慢吞吞的放入口中,继而细嚼慢咽起来。接下来就是以上动作的往复进行,直到多数幼儿结束了进餐,孩子也就“度过”了进餐时间。3、不专心吃饭。进餐过程中,幼儿边吃边玩,边吃边聊,整个进餐中异常兴奋,饭菜经常在不经意间撒漏在桌子上、地上,而这种“快乐的情绪”往往极具感召力,从而带动一大批幼儿投入其中,导致进餐环节杂乱无序。
面对以上进餐环节中的突出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方能找出适宜的措施方法。简单来讲,原因主要有幼儿自身状况的影响,如幼儿自身胃肠功能欠佳,食欲不振,胃口不好,饭量少进餐慢。其次,家庭因素影响。比如,平时家庭中过于自由的饮食习惯,吃零食无节制,影响了幼儿正常进餐。久而久之形成了挑食、偏食等不良进餐习惯。除此之外,孩子入园伊始,教师没有具体的针对性指导教育,相对宽松的要求促使了不良进餐习惯的形成。
为了尽快培养幼儿的餐点常规,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采取一些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措施:
为了引起幼儿的食欲及进餐的兴趣,教师需要事先向幼儿介绍今天吃什么菜、喝什么汤,这些饭菜对身体有什么好处等,避免幼儿出现挑食的行为。
如发现有幼儿说话或就餐动作不规范时,老师会用手势提醒幼儿。发现桌面脏了,老师会随时捡起食物残渣,将桌子擦干净。这种行为,对犯错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批评,对其他孩子来说时,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在无声的提醒幼儿要安静,要干净。
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常规培养的内容,会帮助幼儿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比赛用勺、筷子喂小动物等。也可以为幼儿创设情景式进餐环境,将教室变身西餐厅、自助餐厅,教师变身侍者,幼儿化为顾客,共同感受体验“进餐礼仪那些事”,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孩子刚入园时,有的家长经常会特意对老师说孩子有什么不爱吃的,最喜欢吃什么等,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认同了孩子的挑食习惯。这时老师一方面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明白孩子挑食不利于健康并请家长配合改掉孩子挑食、偏食的习惯。同时,老师还要运用一些策略来改变幼儿挑食、偏食的习惯。
设立夸宝宝的专栏,针对进餐的情况,从每天逐步到每周评选进餐好的幼儿,并每周为这些幼儿颁发“小奖品”,树立榜样。
除上述教师需要进行的措施以外,还有比较重要的方法——保持家园同步。有的幼儿在家里一个样儿,在幼儿园又是另一个样儿,这样,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从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并把幼儿园在此方面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要求与家长取得沟通,家园共同配合,做到目标一致,以取得家园教育方法的默契,并且及时地互相反馈幼儿在家在园的情况,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好习惯的养成得到持续发展。
总之,幼儿进餐环节的管理中涉及的问题是多样的,教师的指导策略也应该是多样的。只要教师关注幼儿的用餐细节,在了解幼儿用餐特点的基础上因人施教,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那么一定能在班里建立起良好的用餐常规,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继而让幼儿在幼儿园快乐的一日生活中享受到美食美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