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柏树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它以体育项目俱乐部的形式组织体育教学,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亟待高校教师基于当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现状,采取应对措施,不断优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从而赋予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新的活力。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对高校体育教学发挥了推动作用。然而,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现出不相适应性。
随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它对俱乐部教学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教学资源与俱乐部教学模式需求表现出不相适应性,师资、场地、设备等,已经难以满足俱乐部教学需要,不少学生的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主要以运动项目实施教学,然而在同一个体育俱乐部中,存在学生能力差异性问题,学生运动素养参差不齐,运动需求也因人而异,这就导致在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存在分化现象,有些学生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些学生跟不上,遏制了学生运动积极性。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是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内部,不少教师教学思想陈旧,存在严重的经验主义思想,教学老一套,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体育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制约了体育教学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高校之间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复制”现象,不能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和学情实际等,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的个性,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建设还停留在粗犷阶段,精致化程度不高。
基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新时期,高校要进一步优化俱乐部设计,高校领导层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认识,将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作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积极推动高校体育俱乐部设计,将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俱乐部建设纳入到高校规划中,针对高校办学规模和俱乐部建设现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体育俱乐部所需场地、设施、师资等资源,从而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优化提供保障。
高校体育俱乐部尽管是按照体育运动项目实施教学,但是体育俱乐部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优化俱乐部层级,并积极推动分层式教学。首先,根据学生所在学段确定俱乐部层次,“开课年级设计为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六个学期,来提高体育课程的覆盖面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保证学生体育素养提升不断线、体质健康提升不断线。”[1]。此外,在同一个学段内,要根据同一个俱乐部内学生层次,实施分层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微课、慕课等,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服务。
教师是俱乐部教学的直接实施者,直接影响着俱乐部建设水平。这就需要高校体育基于教师在俱乐部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优化俱乐部师资,培养出复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要建立起教师学习制度,通过定期的学习和培训等,不断转变教师教学思想,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等;一方面,教师要开展自主学习。信息化时代,教师自主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不断丰富,平台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教师要基于个人成长规划,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教师,能够胜任新时期俱乐部教学的需要。
“为保证运动项目不断线的需求,组建教学团队,实行团队教学是实现问题逆向选择的要求。”[2]实施团队教学,是对传统俱乐部教学的一种优化,它借助团队教学的形式,根据体育运动项目,每一个运动项目安排一个具体的负责人,对学生的选课进行合理化的分析,并综合考虑俱乐部既有的形式,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势,从而优化俱乐部指导形式,“俱乐部教授与指导实行按需指导,弱化教师指令性、控制性的教与灌,强调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学与练。”[3],通过优化俱乐部形式吗,突出俱乐部建设的校际特色。
总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对高校体育教学起到推动作用。新时期,我们要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和学生体育运动需求,正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赋予体育俱乐部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