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李红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校本部)
荷球是一项起源于近代欧洲的集体球类项目,与北美现代球类运动如篮球、排球、橄榄球以及棒球等运动项目不同,荷球以男女同场竞技、禁止身体接触与对抗以及倡导欧洲绅士精神传承着其欧洲球类运动项目的传统,并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改革来迎合现代体育更具观赏性的发展诉求。2004年荷球初传入中国大陆时,人们一度将荷球误认为是一项边缘的、小众的群众游戏,先入为主地对其价值进行了窄化。然而,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的高速现代化发展,为广大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加完备与先进的现代城市生活服务体系,人们对新兴体育项目的期盼程度与接受能力均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社会中不同性别间的话语权冲突日益隐性且剧烈,青少年的社会失范行为日渐复杂且多样,过度城市化对城市休闲娱乐空间的负面影响日趋凸显且多维度,需要发展更多的体育项目来协同承担体育,促进社会治理的时代任务。荷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集体的、强调男女平等参与并致力于开发青少年体育参与兴趣的体育项目,其自身的价值属性与文化内涵决定了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积极意义。
2004年,荷球运动最早在北京体育大学、郑州大学等一批国内高校中开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郑州大学成为了国内荷球运动项目发展的“领跑者”。河南省教育厅、体育局与郑州大学对河南省荷球运动的发展高度重视与认可,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河南省荷球运动的高校、中学与小学的“三级化发展”及高校与社会间的“荷球运动发展共建工程”。较之于其他省份与地区,河南省对荷球运动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不仅客观上加快了荷球运动的本土化进程,而且也为荷球运动的中国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经验。
国内学者主要从荷球运动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价值、教学方法、训练方法以及域外经验借鉴与启示五个方面对中国荷球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从荷球运动的社会价值看,马襄城(2009)认为:荷球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拓展民众的健身空间、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与健心价值。从校园文化价值看,马襄城(2009)认为:荷球运动的开展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有着推动作用。从教学方法看,蔡军与张振东(2012)认为:城市重点中学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师资是完善和优越的,在这些中学开展荷球项目具有可行性。从域外经验借鉴与启示看,黄延春与马襄城(2015)认为:构成阻碍荷球运动项目大众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有政策制度、赛事宣传、媒体关注等各方面的因素。
国外学者主要从荷球运动的价值属性、历史谱系、文化价值、校园开展与教学法等五个方面对荷球运动进行了研究。从价值属性看,克鲁姆(Crum)认为在荷球运动的具体实践中男女权力的平等划分仍然差强人意,但荷球运动的发展必然能减少竞技体育中的“男性霸权”,创造出一种男女平等的竞技运动模式。从历史谱系看,雷森(Renson)认为传统荷球运动扎根于荷兰文化土壤,荷球运动的国际化传播从邻国比利时开始。早期的传播主要在荷兰的殖民地国家内进行,后传播至英格兰的部分殖民地区。“现代荷球”的创始人布鲁克修森(Broekhuysen)对传统荷球进行了改造,使得荷球运动的男女平等、娱乐性与竞技性融合等元素获得了实践层面上的巩固。从文化价值看,古比(Gubby)与威尔拉德(Wellard)认为荷球运动本身为男女平等创造了话语空间,但是调查发现这种空间的存在以具体的荷球训练与比赛为主要依托。脱离了比赛与训练,这种文化价值则表现出明显的微弱。
荷球运动的本土化发展是针对于荷球这项在中国发展历史短、普及人数少、大众认识弱的新兴体育项目的深化发展与群众普及而言的,基于比较体育学理论与文化本土化理论的实践探索,其目的在于加快荷球运动的普及并服务于荷球价值的彰显。从本土化发展与路径选择的视角来研究河南省荷球运动的发展,不仅符合荷球运动的价值属性与文化价值,而且抓住了促进河南省荷球运动发展的核心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操作性。
从比较体育学与文化本土化这两个视角对河南省荷球运动的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视角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基于河南省荷球运动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荷球运动的发展应在本土化深度融合中寻求“独立自主”与“域外引入”有机结合的发展理念,以进一步形成本土化发展的纵深化与持续化,研究河南省荷球运动的本土化发展经验,对今后荷球运动在中国的更广泛普及可提供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