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晨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校本部)
运动处方训练在当前高校体育训练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和普及,在这种训练模式下,能为学生量身定做差异化的运动处方,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最大限度地落实“以人为本”的运动处方训练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满足高校体育训练的目标。
运动处方训练是指体育训练过程中,把握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特点,引入具备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全力发挥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将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和自评相结合的一种授课方式。借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推动体育训练迈入新境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运动处方理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该理论强调,人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状况各不相同,对于体育锻炼项目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推出差异化的运动处方项目,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建立了相应的指导体系,引入了多元化的运动处方实施方式,促进了体育训练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体育训练较之中小学业体育训练有着一定的差别,运动处方训练主要是以中等强度为主的有氧代谢耐力运动,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要想保证较好的锻炼效果,发挥运动处方训练在强身健体中的作用,就要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健康状况,选择更加适合的锻炼项目,能够让学生科学地投入到运动过程中。采取差异化训练理念,使学生能够各取所需,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高校体育训练的范围较广,一般多包含有氧耐力运动、力量运动、延伸运动和健美操,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这极大地拓宽了锻炼渠道,同时,处方训练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锻炼的乐趣,增强其锻炼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撑。体育运动处方训练对学生所培养的不要仅仅是身体素质,还包括同学之间以及老师之间的交流与配合。一些运动处方强调学生间的默契配合,注重培育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借助互帮互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价值,也能够融入到团队中,提升沟通协调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逐步改善。
运动处方训练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创新思想,始终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需求,为此,训练内容要保持动态更新,认真了解学生的机体状态与锻炼需求,经常性进行改进与调整,可考虑引入新的运动项目,如出现严重不适时,也可考虑中止运动项目。并对学生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据此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运动项目。运动处方训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主体创造力的能量是巨大的,可能导致运动处方训练存在较多的不可测因素。一些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往往出现食欲减退,睡眠不好,要及时进行干预,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查,并及时调整运动处方,将能够具备更好的运动效果。
当前,高校训练形式千变万化,学生的运动需求也与日俱增,过于陈旧的训练方式显然无法勾起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此,要敢于创新训练手段,多途径引入电教训练手段,如可借助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增强训练过程的生动性,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多姿多彩,感受到荷球运动的魅力。可考虑应用幻灯片方式,让运动处方训练过程更具张力和活力,增强体育运动的感染力。同时,要注重落实素质训练理念和原则,借助持续的训练,让学生感知到运动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以运动引领学习,促进体育运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当前,“健康第一”已经成为高校的体育训练指导思想,在素质训练理念逐步普及的今天,运动处方训练已经成为学校体育训练改革的重要。未来,要不断把握好学生的运动需求和个体差异,推出更加多元化的训练理念与手段,全力发挥运动处方在体育训练中的核心作用,为学生成长构筑更加牢固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