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桂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李堡中学
新课标的提出推动着教学模式的革新,体育教学作为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素质教育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安排不尽合理,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因此,探索新时期体育教学模式,加快体育教学体系的创新,成为现阶段重要的教学任务,旨在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有效提升的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现阶段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学与文化课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而高中阶段尤为突出。在应试教育体制及考核机制之下,对于学生的考核以及学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文化课成绩方面,这就使得学校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文化课教学,分数之上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而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体育教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而且体育课堂被文化课所占据的现象频繁发生。与此同时,对于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不足,教学设施较为滞后,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此种教育观念的主导下,体育教学偏离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不仅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高中体育教学方式落后及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过于模式化及统一化。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学内容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项目,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及丰富性。此种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缺乏兴趣,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其次,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及滞后。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被动,不能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使得体育教学仅仅成为形式主义,难以实现体育教学的意义及价值,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在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下,高中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但是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过于侧重于学生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缺乏对于学生体育意识以及体育精神的培养。这就使得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并未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学生将体育课程仅仅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途径,而并未真正领会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此种教学安排影响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度,同时不利于学生建立终身的体育意识,不利于学生良好体育运动习惯得形成。
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想要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需要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的创新教学思路,更新体育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学校及教师转变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计划,有效的协调文化课及体育教学之间的矛盾,加大对于体育教学投入力度,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探究新课标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作为开展体育教学的风向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并制定契合的教学计划。实现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的体育教育创新,需要转变体育教学方式及优化教学安排。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方式,推动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教师可以将体育运动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之中,根据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特点,选择相契合的游戏,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优秀的体育运动比赛,更为直观的掌握体育运动动作技能。通过丰富教学方式,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其次,提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及针对性教学模式。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能多的自主选择权,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标对于体育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需要教师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教师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之外,更要注重体育精神的渗透,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知体育运动价值及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充分实现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心理抗压能力的相关锻炼项目,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磨练学生的意志,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困难及挑战。此外,教师要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团队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高中体育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新课标的推出对于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桎梏,不断地探索体育教学模式,加快体育教学创新。通过提升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建立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体育教育意义及价值,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双重发展,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