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楠 林 洁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2012年,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于扬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自提出以来,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接连出现了互联网+政务、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社会治理等概念,互联网+时代正在来临。2015年,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要进行“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列为国家顶层设计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互联网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互联网与教育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1.1 互联网+的含义。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代表了一种能力,是一种外在科技对各个传统行业的一种提升。互联网+的加号不是技术上的加,而是思维模式和商业价值上的加[1]。互联网+传统行业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促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间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是指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通信技术等把互联网和各个传统产业相结合,升级传统产业并创造新的行业发展模式。
1.2 互联网+的特征。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方式[2]。它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平等性、共享性的特点。广泛性是指网络无所不在,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使用网络。开放性是因为互联网技术可以打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进行全球化的交流沟通。平等性就是去除等级化和权威化。共享性包含了分享、免费和普惠。
“互联网+教育”是指运用网络技术,改变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实现以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撑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型教育管理形式。互联网时代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要求教育行业多加关注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注重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的发展。教育需要改变以考试为重要评价方式的考评制度,将学生的能力、态度、意志、善良等品质作为被考核的一大标准。将学生放在教育主体的位置,改变传统的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3]。互联网下的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区别是,互联网下的教育教学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因此,“互联网+高等教育”是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学习的平台,是任何人都能接受的教育模式,可以使科研教育平民化,使高等教育大众化。
3.1 准备应对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
教育管理对于学校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教育管理是为学生构建良好教育环境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教学质量[4]。高等教育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进行战略谋划,循序渐进,我国高校需要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改革趋势,做到不盲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大学可以开展在线教育,从而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相关负责人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打造我国高校的高质量在线教育课程,提高我国的知识水平,扩展高校教育的模式。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高校在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要增强自身的软实力,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2 促进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制度改革
高校在教学领域,可以利用已有的成熟的资源和平台,可以在网站上开放精品课程,也可以开设网络直播课。可以对在线课程进行课程认证、学分认定、图书销售,以提升民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制度层面上,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探索研究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学籍制度、学分制度和学历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在科研方面,互联网+时代,各个部门合作进行组织管理的调整、人事制度的改革、人员考评的改变、国际合作制度的改革。在服务社会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吸引企业投资等。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等。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相关人员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智慧和洞察教育行业发展趋势的能力,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中,学习互联网+带来的思维模式以及运作模式,对高校的相关制度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也不能故步自封施行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对内对外的管理方式的转变,使高校在互联网+时代这一挑战面前,培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具备良性的发展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