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2019-11-26 20:01何本祥胡毓诗丁海丽廖远朋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强国全民医学

何本祥,胡毓诗,丁海丽,沈 海,李 雪,廖远朋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宏观层面上明确了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政策安排,是今后一段时期体育工作的重要指南。我们注意到,《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战略任务中,将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这些充分体现了我国体育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也提示我们更加高度重视体育在促进全民健康中的作用。而运动医学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应该积极改革创新,遵循大开放、大协作、大整合的发展思路,发展“体医渗透、衷中参西、防治康并重”的中西医结合的运动医学,努力为实现体育强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1 体育强国建设呼唤运动医学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1],将体育强国建设全面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

1.1 运动医学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核心

针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战略目标中,提出到2035年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质极大提升,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在战略任务中,将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的系列举措,如“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制定特定群体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等。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实施的核心是运动医学所研究的“全民科学健身活动”。科学的健身对于促进健康已经有许多医学证据得以证明。欧美运动医学界提倡推广“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即良药)”的概念体现了对这一观点的广泛认同。运动医学致力于“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建立运动处方库,探究运动处方的量效关系,规避运动风险的发生,做到真正的科学运动,不断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2]。

1.2 运动医学是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

针对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纲要》提出在“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任务方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加强优秀运动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等。《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3]中提出,到2022年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项目参赛、取得我国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科技冬奥”重点攻关,提高医疗康复、技战术训练等方面的备战保障工作水平。

竞技体育的影响因素,从宏观层面说是体育科技的竞争;从中观层面说,主要是要构建科学合理训练体系,打造反兴奋剂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一支竞技体育科研保障复合型团队,构建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4]。而运动医学以其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营养、运动力学、运动心理、运动防护、运动康复、运动损伤、医务监督等多学科交融,给予竞技体育重要保障。

上述系列体育强国建设举措的落地、落实,对运动医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运动医学人才广泛深度参与。

2 运动医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里,运动医学属于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然而,事实上运动医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涵盖运动创伤、运动康复、运动防护、运动性疾病、医疗体育、医务监督、运动训练、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营养、运动力学、运动心理、传统医学等诸多领域,新时代的运动医学还应该与工学、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紧密结合。因此广义的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门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综合应用医学学科。

2.1 西方运动医学发展迅速

西方运动医学的发生发展,源于病理学、细菌学、临床医学等现代医学的产生。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的举行,使运动医学逐渐受到重视。1911年第一次运动医学会在德国召开,标志着运动医学开始正式形成[5]。1928年2月冬奥会期间,国际运动医学协会(AIMS)的成立,后改为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至今已经举办了32届。运动医学作为一门完整、有理论基础的独立学科,约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欧美一些国家纷纷建立运动医学研究所和运动医学中心,不少大学也开展运动医学的科学研究,运动医学迅速发展起来[6]。

2.2 中国运动医学蓬勃发展

中国的运动医学历史悠久。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已有医疗体育的雏形。古代的“导引”“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按摩”“针灸”等运动疗法或健身养生术一直延续至今,并且被证明其疗效独特,向世界各地推广。但是人才的培养、学科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指引下,部分普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相继设立运动医学学科或专业。1956年我国派出留学生,到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运动医学。1958年,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同年,成都体育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所体育医院——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上海医学院成立了医疗体育教研室,即现在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的前身。1959年,曲绵域教授在北京医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所,设运动创伤、运动医务监督、运动营养生化和医疗体育专业组,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西医运动医学专科医生。1960年,成都体育学院创建了运动保健系,后更名为运动医学系,现已发展成为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多年来为各运动队和医院培养了大批以中医为主的运动医学人才。此后运动医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我国体育学研究机构、高等医药院校逐步开展起来,至今有大批院校、科研机构的运动医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了大批运动医学高级人才,学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

2.3 发展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需求迫切

在运动医学领域,西医运动医学占据着主导地位仍然是不争的现实。相对而言,中医运动医学仍然面临着人才紧缺、基础薄弱、传承创新不足等问题,中西医结合的运动医学人才更是匮乏。

祖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自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中西医结合”的伟大号召以来,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7]指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这些意见表明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长期以来的一贯方针。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技术和方法在医学实践中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明显优势。

我国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了相互交融、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太极拳、导引、五禽戏、八段锦等健身方式被广泛认可;青蒿素、火罐印充分彰显了中西医结合的独特魅力。因此,充分发挥中、西医运动医学优势,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建立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理论体系,创办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学科或专业,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趋势。遗憾的是,发展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在我国虽有先天优势和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学科或专业设置的相关报道。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人才严重匮乏,完全不能满足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和竞技体育事业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筹建中西医结合学科或专业,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运动医学学科的客观需要,更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

3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成都体育学院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的使命与担当

在党和国家建设体育强国的新目标和新形势下,为体育强国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应理所当然地将自己放在服务体育强国战略的主体地位,深刻理解“必须坚持人民在体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体育强国必须是强国体育”的深刻内涵,担负起创新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学科发展的时代重任,探索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1 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建设是成都体育学院不争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中国体育事业的迫切要求和贺龙元帅的亲自批示与关怀下,1958年由我国著名的武术家、中医骨伤和运动创伤学专家郑怀贤教授带领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体育医院。1958-1959年,体育医院连续开办了两期骨伤科培训班,为第一届全运会医疗保障服务培训人才。1960年,学校根据体育医院专科特长,率先在国内高等学院中设立了运动保健系(1978年更名为运动医学系),重点培养服务竞技体育事业的“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人才。2016年,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同时具有中医学学本科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的高等体育院校,积极回应国家“奥运争光、全民健康、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重大需求,学校整合运动医学系、附属体育医院、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运动员康疗服务中心等资源,成立“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人才培养的力度进一步提升。

被誉为成都体育学院两枝花之一的运动医学,经过六十余载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积淀形成了“中西结合、体医渗透、防康并重、服务健康”学科特色,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竞技体育事业、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我国体育界称之为“培养队医的摇篮”,学校也因此淬炼形成了“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成为国内最大的运动医学人才培养基地[2]。依托学校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我校运动医学人才培养实现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全覆盖,形成了教学、临床、科研和产业四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3.2 新时代建设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是成都体育学院应有的历史担当

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为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适应新时代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主动推动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我校运动医学学科建设责无旁贷的使命和应有的历史担当。下一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丰富学科内涵。围绕运动伤病与运动性疲劳的中西医结合机制、运动伤病防治与运动性疲劳消除的中西医结合方法、中药特色制剂研发、运动医务监督等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研究方向。

第二,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目标,实现全程育人。继续深化运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体育与医学协同发展,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坚持中西并重,促进“体医”深度融合。同时,抢抓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机遇,顺应教育部“新医科”改革的需要,探索中、西医运动医学协同育人机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运动医学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构建完善的“医学+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熟知体育、服务体育、富有体育精神的高素质运动医学人才,引领运动医学人才培养方向。

第三,提升学科综合实力,淬炼运动医学特色品牌。加快引育运动医学高水平领军人才,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运动医学科研教学团队,抢占运动医学人才新高地;加大运动促进健康技术方法研究与中医药防治运动伤病制剂的研发力度,抓好奥运科技攻关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产出一批国内外有较高影响的研究成果,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国家竞技体育发展和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融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国际化和校企合作平台,在科学研究、行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建设综合性、特色化的运动医学与健康领域高端智库,为政府提供权威、专业的政策咨询和建议;传承创新郑怀贤教授“体医结合”学术思想和伤科技艺,弘扬中华中医药传统文化,等等。

总之,以建设“运动医学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汇聚、整合优质资源,坚持中国特色,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传承一流文化,搭建一流交流平台,输出一流社会服务,把我校建成高素质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服务体育与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强国全民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全民·爱·阅读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