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婷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历史悠久,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要运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昆体良在他的《雄辩术原理》中强调利用集体教学的环境来进行学生的“相互学习”,都强调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随着2011年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地区特别是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江苏等地率先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我将总结目前部分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案例,并进行对比分析。
案例1: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内容:学习新知,探索算法
学习例1。
(1)媒体出示例1情境图。
(2)提问:
①车上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已经坐了多少人?
②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
③用什么方法计算?
④指名列出算式,板书45-30=?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索算法。
合作要求:
1.开动小脑筋,利用学具,探索45-30的计算方法。
2.学生设想,独立操作。
3.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交流过程:
1.学生先独立操作,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2.由四人小组的组长安排每人汇报一种计算方法。
3.上台汇报自己的想法。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学生活动时非常有序,课前已经编好号,选好组长。学生按照编号顺序依次发表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4人小组交流,全员参与。组长的能力较强,每个组员都分配了任务。全班交流时,汇报小组汇报完后,全班进行补充,相互学习。
案例2: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决》
1.小组合作学习试编5的乘法口诀。
师:大家能编5的乘法口诀吗?每位小朋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学生小组活动。
2.汇报。
师:现在请各小组先汇报你们编写了几句乘法口诀。
视频展示学生各小组编的乘法口诀。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学生活动时比较混乱,每组基本只有1到2名学生在参与学习,其他学生只是在观看,没有参与合作学习。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二年级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片段,也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非常常见的案例。案例一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明显优于案例二。结合以上两个案例和一些经验,现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不考虑学生特点,随意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希望打破应试教育的格局,让学生相互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学生都各具特点,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果教师在分组时不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就会造成分组不均。例如案例二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明显没有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只是简单的分组,导致了有的小组可能学习的效果非常好,有的小组可能因为能力太弱,根本无法进行合作学习。所以在分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小组间的实力要基本相同,每个小组组员的实力要有差异。这样的分组才能有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二)小组分工不明确,部分学生得不到锻炼 很多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只是将要求布置下去,让学生自由操作。一些能力强的学生非常活跃,完成了大部分的学习,但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完全得不到锻炼。关于这一点案例一中的教师就做的比较好,课前已经分好组,并选择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做组长,所以在交流的环节非常精彩,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比较好。教师在课前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为孩子分配好角色。角色分为: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教师在可以在一段时间后互换组员的角色,让学生尝试不同的锻炼。
(三)教师提供的学习的问题比较简单,没有学习的价值 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争议性和开放性: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价值,话题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合作的兴趣,进行探讨学习。否则就是流于形式,为了小组合作学习而随意设置话题,没有任何意义,对教学的目标无任何帮助。这是我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浅显的认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业,要想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我们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