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教学相长

2019-11-26 17:41:42储成冬
儿童大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棒长方形解决问题

储成冬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宝华中心小学,江苏 镇江 212415)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将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获得经验上的认知,要比学生从课本上获取的理论知识要深刻和有效。这样的认知更加直观,更能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经验,在此之间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知识和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做中学,获得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和体会,再从经验中完善知识建构,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更加牢固和扎实。

那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活动经验?

一、研究教材,活化知识,丰富内涵

结合新课标和教学内容针对教法进行改进,因为班级学生的认知情况不同,老师在选择教法和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及时针对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整。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相遇求路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弄清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分析信息的手段,也需要让学生认识相遇和相距的问题。此时一般的语言表述显得空乏无力,但可以让学生去走一走演示相遇的情况:两位同学相向而行,走到途中的学校正好相遇。这样处理的效果:让问题情境得到重现,让学生参与相遇的过程,其他同学也更好地获得直观知识的理解。

二、角色转变,趣化课堂,深思熟虑

低年级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活动设计者和教学帮助者,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其中环节设计应自然流畅,这样才切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如一年级的学生在《认识十几的数》,老师通过分小棒的游戏环节让学生知道如何快速分出小棒的总数,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整理小棒,用橡皮筋每10根小棒捆在一起,多几根出来,数一数就能直接答出有多少根小棒,认识到10个一是十的知识经验,然后再让学生去思考生活中,其他地方存在的十几的数,例如红绿灯的秒数从20开始倒着数,从直尺上面的读数从1到20正着数,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能运用知识经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为了解决问题。”

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帮助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

如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参与探究《分数和除法的关系》,3块饼分给4个人,没个人分得几块?学生分组进行,剪切小圆片,再利用实物投影去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一块一块的分法和叠在一块的分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探究,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学会知识的分享,从而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的课改主题。思熟虑,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延伸智慧的张力,放大知识的阈值。在活动的同时,感悟思辨的力量。

三、转换策略,静心思考,互动探究

“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如是说,学生不仅是活动的主体,还是课堂的主体。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课堂上,学生在初步认识转化思想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不改变图形面积的前提下,有学生通过把两个半圆剪下,拼接到缺口处,完成一个整体的长方形。再计算出长方形面积,即原来不规则的图形面积;又有学生提出不同思路:把不规则图形进行折叠,把多出的半圆形折进缺口处。组成新的小长方形,先算出小长方形的面积,再乘以2,就是原来大长方形的面积。两种转化方法,是这节课的“意外惊喜”,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激活。

让学生体验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让学生体验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整合知识,巩固训练,深化领悟

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获得活动经验之后,如何整合新旧知识,实现认知建构的完善,并且在问题情境中,灵活地运用新知。这是评判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知识的整合并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点结构梳理,还包括对于新旧知 识之间的联系与整合,认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我们能为学生创设的是适合学生的获得活动经验和数学知识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是参与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对象和活动主体。但是,我们也深知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一个漫长的、反复的过程。

猜你喜欢
小棒长方形解决问题
我爱长方形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移小棒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