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芳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一实验学校,福建宁德 352100)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优化设计数学作业,必须研究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采取灵活策略,科学创设数学作业,切实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数学思维、情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在小学作业设计过程中,不少教师只重视对基础知识点的训练检测,只注重利用作业训练来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作业内容的趣味性。许多作业中只有枯燥乏味的数字和符号,缺失应有的生活背景,这种缺乏生活气息的数学作业对于学生而言是冰冷的,是不利于激发他们参与作业训练的热情和兴趣的,更不利于其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1]。
小学数学作业并不止于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基本形式,还可以灵活设计分层性、互动型的作业。但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是以同样的要求和标准设置统一的作业难度,这种作业缺乏层次感和梯度性,制约了学生的分层选择,甚至造成学生难以体验到合作完成作业的乐趣和成就感,抑制了他们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只习惯于面向全体学生统一布置课后书面作业,设计的作业形式过于单一,多为仿例题型,而忽视了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能力、作业习惯等学情。教师如果创新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灵活性的拓展实践作业,这对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实践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教师要综合考虑作业的要求、内容、形式、难度、时空等多个方面,创新设计生活化、分层性、实践性等多样的作业,切实提高作业训练效果,从而全面促进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生活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训练的现实场景。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除了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丰富的作业训练题外,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和作业要求,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设计一些亲切的、富有生活味道的题型,从而引导学生完成生活化作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完六年级下册“常见计量单位”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作业:“小亮今天放学,出了校门口开始计时,从校门口到家里用了25( ),总共步行了2500( ),回到家后上厕所用了6( ),看电视节目花了1( ),还量了自己的身高是150( )。”学生借助这样的作业情景,很快便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作业联系在一起,根据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顺利完成作业,并且从中体验到生活化数学作业的乐趣。又如,在教学完二年级上册“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完成一项家庭作业:把自己的一次独立购物行动和找零钱的细节记录下来,利用下一次课堂时间描述给同学们。利用这种富有生活体验和感受的作业形式,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收获学习的乐趣,既能够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可见,生活化作业充盈着生活气息。教师巧妙地把生活实践中许多熟悉可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整合设计到数学作业中去,能为小学生完成作业创设更加生动的训练场景,使抽象、严肃的数学作业活泼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完成数学作业的乐趣[2]。
每个学生个体在数学基础、学习习惯、认知特点等方面表现有所不同,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素质具有差异性。为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小学生的学情差异,设计分层性作业,开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进步需求[3]。
面向全体学生要秉持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设计分层性作业。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情,将他们按照具体学习情况来划分成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层次。其中,后进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完成作业方面存在着较多困难;中等生的潜能较好,但他们数学成绩常常不稳定,亟须有效作业训练方法的指导;而优秀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素质,他们接受能力很强,做作业准确率也高,具备良好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应结合具体课时做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分层设计一些作业。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作业布置时,教师提出了不同的作业标准:要求后进生能掌握基本的计算顺序,学会运用运算定律,熟悉运算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完成课本中的基础作业题;要求中等生在达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强化运算能力,完成提高作业题,进一步掌握简便运算中的多种算法;要求优秀生运算时不仅要保证绝对的熟练和正确,而且要善于完成综合运用题,更快地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又如,在学生学习了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后,教师可以设计分层作业:要求后进生做好课本中的常规作业题,并能结合公式求出圆的面积;要求中等生在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能自主选择、成功解答一些实际生活问题;要求优秀生要利用多种方法来解决一些综合性习题,锻炼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分层作业,更好地促进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几何特征、面积运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学以致用是数学作业训练的根本要求。但是,面对同样的数学作业,学生会因自己的情绪、动机、兴趣不同,而导致他们完成作业的效果存在差异。为此,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灵活多样的实践性作业,进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数学拓展作业训练的真正价值。
有效的实践性数学作业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如数学现象观察、生活数学素材记录、动手制作、社会调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例如,在教学完二年级下册“米、分米、厘米、毫米”的知识后,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家庭作业,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以上四个长度单位的概念,也激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利用“估一估、画一画、比一比”等实践训练,深入探索这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乐于动手操作、善于表达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写数学日志、制作数学手抄报、讲述数学家故事、亲子听说作业等多样的拓展实践作业,使他们通过作业历练,正确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充分展现自己的爱好和才华,增进与父母的互动交流,更深入地体验学数学,提高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是他们积极尝试、努力创新学习数学的成长过程。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表现和结果,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指导或调整作业形式和内容,进而发挥作业的最大效用,使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