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库拉》的叙事技巧

2019-11-26 16:24李双萍
文学教育 2019年31期
关键词:米娜库拉乔纳森

李双萍

1897年,英国的布兰姆·斯托克(Bram Stoker) 写就《德拉库拉》。一经出版,《德拉库拉》迅速风靡英国,继而以其强烈的魅力吸引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读者。迄今为止,由《德拉库拉》所改编的电影和戏剧已经超过200部,其永恒的魅力可见一斑。作为对之前的吸血鬼小说的集大成者,书中所塑造的吸血鬼德拉库拉伯爵这一角色业已成为恐怖小说中最经典的角色之一。整部小说情节跌宕,气氛阴森,充满着黑暗的恐怖而神秘的气息,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带来极度的恐怖审美体验。本文试从叙事技巧层面对《德拉库拉》进行分析,考察其叙事技巧,以探索其作为经典恐怖小说的魅力来源。

一.深入的细节刻画,营造阴森、压抑、紧张的气氛

《德拉库拉》的画面感极强,阅读时总能为书中深入细致的细节描写所感染,犹如身临其境,震撼效果极强。首先是景物描写。比如“有时候马车要穿过一片松树林,凝重的黑暗从头顶直压下来,落在枝叶的间隙,形成一团团灰蒙蒙暗影,营造出一种阴沉诡异的气氛。”再比如“在奇特的落日烘托下,喀尔巴阡山脉上空的云层像幽灵般不停在山谷间来回缭绕。”整个场景是黑暗而又压抑的,整个气氛是阴沉而又诡异的。除了诡谲的意象,还有动作描写。在书的开头乔纳森被困在封闭的城堡中无法逃脱,他“试着去打开所有的门,不出所料,它们全都上了锁,而且这些锁看上去都比较新。于是我沿着石阶朝着我当初进来的那个大厅走下去,我发现很容易就可以拔下大厅的门闩,并且解开门上的铁链,但门是锁着的,上面的钥匙也不见了!”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很容易引起紧张和不安的情绪,自然而然地读者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自然也就有了不祥的预期,恐惧的情绪悄悄地蔓延。此外,还有细致的外貌描写。比如在写到乔纳森在地窖的大箱子里看到变年轻的吸血鬼的样子:“原来的白头发白胡子已经变成铁灰色。脸颊也更为丰满了,原本苍白的皮肤看上去也有了点血色,嘴唇也比以前更红了,而且上面还沾有鲜血,这些血顺着他的嘴角滴下来,落到下巴和脖子上。那双凹陷暴怒的双眼像是镶在一堆浮肉里面,因为他的眼睑和眼袋部分都肿起来了。看起来这个邪恶的身躯整个都充满了鲜血。他躺在那里,犹如一个刚吸饱血后筋疲力尽的水蛭。”恰如其分的形容和比喻让一个嗜血的吸血鬼的形象变得立体而生动,阴森而邪恶的气息扑面而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正是这些入木三分的细节刻画,营造了一片阴森压抑的时空,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和主人公处于同样无法逃脱的境地,恐怖的氛围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多重悬念设置,悬而不决,引人入胜

1.多重视角

本书的书名虽是《德拉库拉》,但书中从来没有从吸血鬼德拉库拉的视角进行叙述,可以说德拉库拉是书中的缺失的主角。作者以日记、信件、剪报等形式,从乔纳森、米娜、露西、范海辛、医生谢瓦尔德等视角对发生的故事进行描述,详细地记录了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由于各人身边故事发生的时间不同,对于真相的了解和把握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而作者对于这种信息差的处理,即如何呈现人物的经历,以及呈现的先后顺序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焦虑和紧张的气氛。如在呈现乔纳森在城堡中惊险日记之后,作者并没有继续介绍乔纳森的命运,而是话锋一转,转而把视角投向了露西和米娜的日常书信往来,让人不禁为乔纳森接下来的历险捏了把汗,不知他是否成功逃脱,不知他现在何地,是否已经摆脱危险,种种疑惑顿生却一时得不到解答,平添了一种神秘紧张的气息。

2.情节上模糊地带的设置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说“隐者也,文外之重旨也”,“深文隐郁,余味曲包。”这里的“隐”正是“模糊”,若隐若现,未见全貌。文学作品中的模糊部分,正是读者调动一切的理性、想象和情感对所读内容进行加工解读的契机,在模模糊糊,言而未尽中去品味作品的独特魅力。《德拉库拉》在情节设置上,除了泾渭分明的敌我双方—吸血鬼和乔纳森等人,作者还通过精神病人伦菲尔德的偶发的癫狂行为来设置模糊地带,让人摸不清他的行为到底是出自自身混乱的心智还是吸血鬼的控制。乔纳森等人明知伦菲尔德的行为受吸血鬼的影响,但却无法判断他何时的行为是出于自我意志,何时的行为是为吸血鬼所制,以及那些癫狂行为背后隐藏着吸血鬼的何种阴谋。正是这样一种言而不尽,暧昧不清的态度让读者难以判断故事将如何走向,而在对种种可能性的猜测中,读者的情绪和感官也被牵动着,时而深思,时而惊恐,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感受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莫名的紧张感。

而米娜这一角色的设定也是颇具匠心,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传统女性形象—坚强、勇敢、聪明、美貌。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圣母形象在故事中后来却还是被德拉库拉盯上了,他试图强迫她喝下她丈夫乔纳森的血,希望能把她转化为新的吸血鬼,当然最后邪不压正,随着德拉库拉的死亡,米娜身上的吸血鬼的印记也消除了。但是,在故事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米娜都是处于逐渐向吸血鬼转化的过程,脸色变得苍白,心智也在自我意志和吸血鬼控制中来回切换,可以说她是德拉库拉放在乔纳森等人中的定时炸弹,随时有完全变为吸血鬼的可能;而另一方面,处于转化期的她和德拉库拉产生了某种千丝万缕的心灵感应,一方面在她神志清醒的时候可以帮助乔纳森等人追踪德拉库拉的下落,但另一方面在她的灵魂受到德拉库拉控制的时候,她也可能将乔纳森等人的踪迹暴露给德拉库拉。在这里,米娜也成为了一个中间的模糊地带,既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也是可以用来对付德拉库拉的武器。正是这种两面性为故事的发展带来了多种变化的可能。

三.逼真

1.真实的人物背景

德拉库拉历史上确有其人。据记载,他生活在15世纪的中欧罗马尼亚,德拉库拉只是他的别名,他的全称是弗拉德·则别斯·塔古拉(VladTepesDracula)。他的父亲是当时是“龙骑士”组织的成员。在罗马尼亚语中,德拉库拉是表示“龙之子”的意思,因其父骁勇善战,德拉库拉也获得了“龙骑士”的名号,也因此成为多瑙河畔瓦拉西亚(Walachia) 公国的公爵“弗拉德四世”。据说以严刑峻法著称的他动辄将人钉在尖桩上,不光是对土耳其俘虏,对自己国家的贵族和百姓也是一样,因而他还有另一个别称—帖普(Tapes:施以木桩之刑的人,即穿刺者)。传说中他死后变成了吸血鬼。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性情暴戾,杀戮无数的历史形象的基础上,布兰姆·斯托克根据传说又适时地为他增加了嗜血的吸血鬼的元素:尖利的牙齿,泛着红光的双眼,手上长着黑黑的长毛,全身着黑。暴虐的性格预期加上阴森可怖的外貌,足以让人不寒而栗。就这样真实、传说与想象三者交织错落,难解难分,产生了一种逼近真实的恐惧感。甚至由于传说和想象要素的加入,为整个故事带来了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感,亦幻亦真。这种亦幻亦真随着读者想象力的发酵,其所引发的恐惧甚至超越确定的事实所引发的恐惧感,更加令人难忘。

2.古老的城堡和现代的伦敦

除了真实的人物背景,书中的场景同样让人真假难辨。最值得一提的是德拉库拉阴森的城堡。“古堡整个建在一个恐怖的悬崖边上。如果从窗户扔一块石头下去,它即使掉下一千英尺深也还触不到底。放眼看过去,是无尽的树丛的海洋,偶尔只看到深陷的峡谷裂缝。”除了地处险恶的地势,还有中世纪破旧的拱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院子里有好几个拱门,而拱门下面有几条黝黑的小道通向外面……门已经很旧了……面前是斑驳的厚墙和漆黑的窗户…….即使大喊大叫,声音恐怕也传不进去”黝黑的小道,破旧的门,不透声音的斑驳的厚墙以及漆黑的窗户,整个城堡是古老而又阴暗的,而“破旧”、“斑驳”等词一方面显出了城堡悠久的年月,另一方面还暗示着城堡已经年久失修,无人照料。这样的一座看起来没人居住的城堡最是让人细思恐极。“门、门、到处都是门,所有的门都插上了门闩并且上了锁。城堡的墙上除了窗户之外,没有一个出口可以通到外面……这个城堡实际上就是一座监狱,而我就是一名囚犯!”密闭的空间最是让人恐惧,让人逃无所逃,只能任人宰割。乔纳森的这句内心独白更是赤裸裸地曝光了这座城堡背后所隐藏的阴谋和杀机。

城堡的一切似乎都把人的思绪带到了黑暗而遥远的中世纪,仿佛已经是种遥不可及的追忆。可在乔纳森的日记之后,作者偏偏通过米娜和露西的信件往来构筑了活色生香的伦敦现实生活,让人不得把这样的一座可怕的古堡和现代联系了起来,不得不让人确信这样的一座古堡确确实实地闯入了伦敦的日常生活。一切似乎都不再是虚幻,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真切,一种强烈的真实感油然而生,让人产生一种故事就发生在身边,就发生在眼前的错觉。

《德拉库拉》无疑是一部杰出的恐怖小说。布兰姆·斯托克调动了一切的手段营造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惊悚效果:深入的细节刻画成功地营造了阴森、压抑、紧张的气氛;多重视角和模糊地带的设置所带来的强烈的不确定感让人莫名地紧张;而真实的人物背景以及亦幻亦真的场景更让人分不清虚实,创造出了强烈的真实感。也正是这样的匠心独运,《德拉库拉》开启了吸血鬼题材小说的先河,为后世吸血鬼形象提供范例并使得德拉库拉成为文学史上延续百年长盛不衰的经典角色。

猜你喜欢
米娜库拉乔纳森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一颗热爱自由的心
——读《海鸥乔纳森》有感
Who is your favorite Halloween character?谁是你最爱的万圣节角色?
相对等三则
书与人
大城市里的小象
我讨厌书
美男子坚持每日自拍 16年狂拍近6千张
原始森林逼陷“艳照门”女硕士隐私曝光魂飘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