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宝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小学,广东佛山 528000)
社会热点,是指受广大群众关注的新闻或信息,或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和问题。一些与学习生活有联系的社会热点更容易激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其内在原因与规律的兴趣。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分析现象和知识,能更有效地达成《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电影揭开了新的篇章,其票房在短期内跃居国内票房第二。观众被它感人的情节及震撼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也为其中蕴含的地球、宇宙知识所着迷。
在学习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空间宇宙”时,开篇第一节课笔者尝试运用《流浪地球》中的知识进行迁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材在“地球自转”的知识与活动中,设计模拟实验,用灯光照射缓慢自转的地球仪,得出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这一结论。这个实验能直观地呈现昼夜交替,我们如果在课堂上讨论《流浪地球》中的第一阶段计划——让地球停止自转,就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相应的结论。停止自转会导致某些区域产生极昼极夜现象,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会对社会、生活及环境带来什么影响。
经过这个知识的迁移,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来预测将发生的“灾难”,如极昼地区人们的睡眠受到影响,再也没有晚会表演;极夜地区的植物无法产生光合作用,气温降低,衣服难以晒干等。此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地球停止自转,地磁场可能会消失,没有地磁场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暴露会在太空的辐射下。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四季变化》一课通过模拟实验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来解释地球的倾斜和地球的公转带来了四季的变化。直接的实验和结论难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讨论和思考。
笔者引用《流浪地球》中,给地球安装了一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轨道的做法,让学生从八大行星中为什么只有地球有生命,一步步分析地球停止公转后面临的问题,包括四季消失、气温不断下降等。因此,电影安排了人们从地面转移到地下城去生活。
科学与人文应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通过《流浪地球》的知识迁移,我们还能联系到人文的理性思考。为什么要把地球搬走,而不是像电影《2012》那样乘坐诺亚方舟离开?
《流浪地球》渗透着人的情感:(1)不抛弃、不放弃、与家国同心;(2)有厚度、有温度,与情感同在;(3)能选择、能担当,与信念同行。
笔者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写一篇《流浪地球》的续集,学生大胆构思,体验了一次自己做编剧。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本次8.0级地震导致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笔者结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然灾害”《大地的震动》一课,用具体的事实和数据让学生认识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的种类和地震带来的危害。
通过概念认识地震的种类:(1)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2)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3)因岩层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笔者带领学生结合社会热点联系概念展开分析,判断汶川地震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地震,得出结论: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地震。
本节课的教材活动是让学生认识地震带来的危害:房屋倒塌、道路开裂、桥梁崩塌、引发海啸。通过汶川地震数据,学生能更具体地认识地震带来的危害。
汶川地震中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例如,青川县木鱼中学13岁的女生何翠青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却因为错过最佳逃离时间,被困50个小时。
一件件真实感人的事迹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培养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02年冬至2003年春发生了一次全球范围的非典型肺炎,超过8000人染病,800人死亡。它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非典型性肺炎患者的病症与流感病人相似,出现发烧、肌肉疼痛等症状,但肺部有发炎迹象。
通过这一社会热点,学生认识了人的呼吸系统(空气进入人的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冠状病毒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人体的?经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学生得出空气、飞沫、食物等都是病毒的传播途径,进而查阅预防和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措施。
通过对呼吸道疾病的认识,我们可以把知识迁移到本课的第二项活动中,带领学生学习对疾病的预防措施和非特异性预防措施。
曾经有一段时间,网络传言快餐店肯德基烹饪使用的鸡翅、鸡腿是用人工激素饲养的有六个翅膀或六条鸡腿的变异鸡,还附上图片以示真实。
我们如果用科学的方法思考就会发现,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生物体的身体结构是由基因决定的。在生物体的一生中,DNA和染色体都有可能发生突变,程度不严重的会被修复,程度严重的会造成生物体的病变畸形,甚至死亡。例如,肢体数目形态这样重大的改变,牵扯到的突变一定多且严重,这一个体还没有出世,就在胚胎发育早期胎死“蛋”中了。
2017年电视、微信中经常出现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热点:紫菜撕不破、嚼不碎,吃起来还有腥臭味。这是因为这些紫菜是用废弃的黑色塑料袋做的!
其实,我们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分析就可以知道,塑料袋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或聚氯乙烯,不可食用,一触摸就可以感觉出,放到水里就更明显了。至于紫菜嚼不动、咬不烂、扯不断,是因为泡紫菜的水温不够;颜色呈黑褐色可能是因为储存的时间比较久;至于“腥臭味”,其实是紫菜本身的味道,紫菜主要由1-辛烯-3-醇和庚二烯醛两种风味物质组成。这些都是紫菜的正常特性,与黑塑料无关。
用科学知识分析和判断这些社会热点,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树立科学的思想。
综上所述,教师将平时关注的社会热点作为科学教育情境导入课堂,或作为课外拓展,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概念解释社会现象,利用科学实验验证事实,去伪存真。教师通过热点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科学素养,能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