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科
新高考背景下,“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高考者得天下”成为新时代国人的共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立足课堂,聚焦课外,多元辨析,巧设问题,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品味前提下形成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重视多元辨析活动的开展,并在活动中设置迁移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进行《背影》教学时,教师首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默读全文抓主线,精读文段学方法,朗读重点把主旨,在此基础上,拓展欣赏歌曲与油画《父亲》并提出迁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作品对话,课堂上既掌握了速读长文、把握主旨的阅读方法,为课外阅读培养了能力,又在师生、生生、文本、超时空对话、质疑、探究中为形成了必要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重视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努力营造民主而轻松的阅读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引导学生海量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在广泛阅读中提升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尊重独特阅读体验,倡导个性化阅读是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因为阅读、作文、做人都得有个性,这才符合常理、符合规律。语文教师在多元化辨析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还要设置个性化问题,才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一是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改变阅读教学方法。中国过去的40年是“知识改变命运”时代, 2018年是“素养改变命运”新纪元,我国新高考将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更新理念,改变教法,优化学法,阅读教学一定要摒弃过去随意肢解文本、简单机械分析等“满堂灌”模式,巧妙设置个性化问题,适时引导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充足的时间去读文本,有充裕精力去思考,有充分理由去表达,还阅读以个性,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
二是合理选择阅读内容,科学设计阅读方案。合理选择阅读内容,是科学制作阅读教学方案的前提。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既要面向全体,落实语文必读篇目阅读目标,又要照顾差异,做好自主阅读的指导与定向。必须做好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引路人,站在国家培养人才需求、学科核心素养高度,精心开列阅读书单,科学设计阅读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课内掌握阅读方法,在课外形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与能力,会读书,会思考,会生活,能生存。
三是创设轻松愉快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提前安排学生自找对象、自选片段、自定角色排演课本剧,为了准确把握角色的形象,学生会利用文本、网络、书籍等多种媒介广泛深度阅读,更深层次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内容涉及面更广泛,阅读投入更专注,阅读效果会更好。
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多元辨析设置互动性问题。在自主阅读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排除杂念,静下心来深度阅读,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把长文读短,把厚书读薄,既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又关注写作技巧、构思行文特点,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并能从文本内容回到现实生活,启思明理,学会生存。互动交流阶段是一个质疑、求证、交流、解惑的过程,教师要巧设互动性问题,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个人见解,各抒己见,尽情表达,辩论追问,将自己阅读的体验分享给老师与同学,遇到困惑让全班同学答疑解惑,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让阅读点亮学生心灯。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辨析的主体是学生,语文教师是阅读的领读者和点灯人,要在课堂上巧设问题,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在课外开好书单,指明方向,活动引领,评价落地,让阅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核心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