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佑强
马丁·艾米斯(1949---)是著名作家金斯利·艾米斯之子,被贝娄称为“新生的福楼拜,再世的乔伊斯”。马丁·艾米斯出道较早,24岁时发表小说《蕾切尔的文件》(The Rachel Papers,1973),获得毛姆文学奖。1975-1979年在《新政治家》担任编辑助理和编辑期间,先后发表了《死婴》(Dead Babies,1975) 和《成功》(Success,1978)。80 年代以来,马丁艾米斯发表了《其他人》(Other People,1981)、《钞票:绝命书》(Money:A Suicide Note,1984)、《伦敦场地》(London Fields,1989)、《时光之箭》(Time’s Arrow,1991)、《信息》(The Information,1995)、《夜车》(Night Train,1991)、《黄狗》(Yellow Dog,2003)等多部长篇作品,牢固确立了其“文坛三巨头”之一的文坛地位。但他屡次与布克奖擦肩而过,其独特的后现代叙事“把戏”以及作品主题、个人生活却使他在当代英国文坛一直饱受争议。而小说《夜车》给人一种灰暗凄凉和惶惶不安之感,自杀仿佛是一辆夜车,载着你向黑暗加速而去。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近乎完美的女主人珍妮弗选择残忍地向自己头部连开三枪,留下无比震撼人心的恐怖血腥场景,同时也留给了警官迈克等人一连串的为什么。为什么珍妮弗要以这么残暴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身体?自杀是心理和身体的问题,她的身心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危机?为什么珍妮弗身边的亲朋没有察觉到一丝异样?小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书中体现的身体暴力,以及由此我们可以窥见身体暴力之后深藏现代“文明野蛮人”的种种精神生态危机:冷漠,变态,工具理性,暴力,色情,金钱……,这些正是马丁·艾米斯所“喜爱”的主题,借此来发人深思。作家本质上没有恶意,而是希望现代人意识到残忍的同时,认真思考避免残忍冷酷的途径和方法。如果透过层层表象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们可以发现马丁·艾米斯深厚的人文情怀。
“小说家惩恶扬善的观念,再也支撑不住了。肮脏下流的事情,当然成为我的素材之一”(何致和:3)1。因此色情暴力元素自然进入马丁·艾米斯小说世界,可以说有些过于泛滥。这突出体现在其小说《夜车》中,小说中身体暴力元素贯穿小说始终,甚至成了小说主角。小说主人公珍妮弗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美国城市,这种不确定也就意味着暴力事件随处可见。艾米斯是怎样呈现这些泛滥成灾的身体暴力呢?他巧妙地运用直叙与暗指两种方式揭露令人发指的暴力事件。
艾米斯钟意于直观暴露身体被最直接摧毁的恐怖场景,一方面包含着对他人施暴,例如“我(女警迈克)见过年仅一岁被棍棒殴死的尸体;也见过九十岁还被轮暴奸杀的尸体;我还见过陈尸甚久,只能靠蛆虫重量以推测死亡时间的尸体(06)”。充分显示出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惨绝人寰的暴力倾向。而让人心寒的是,现实暴力只会比小说里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则是展示自虐现象,具体体现在主人公珍妮弗身上。珍妮弗身体亮丽美艳,完美到令人不知所措的地步,这是让人愿意为之赴死的亮丽,是让人愿意为之舍命的美艳,她却选择残忍对待自己的身体,死的时候,“她全身赤裸地坐在椅子上,嘴巴长大,眼睛仍水汪汪的,脸上带着一种天真的惊讶表情(13)”,她用三枪结束自己生命,这一方面表明其就死的决心,一方面表明其对美丽身体的极度憎恶。由此激发读者深思,现代西方世界让人陷入冷彻入骨的绝望。而另一位男人婆女警迈克对自己的身体同样施暴,她因酗酒导致肝脏出现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毛病,唯一的办法是器官移植,把整个肝脏换掉(50)。”虽然两个各方面差异巨大的女主人公,却以不同的方式向自虐,这不但暗示出身体暴力事件普遍存在,同时残缺的身体危机已经影响了当代人的心理。
艾米斯在小说《夜车》中多处平铺直述血腥暴力场景,作者意在展示现代人对待身体的冷酷无情与随意践踏的态度。身体本是灵性与七情六欲的载体,却在现代社会变成形同走兽可以被宰割与可研究的客观物质对象。“死于玄幻、死于暴力、死于异常……事实上,只要你不是死在加护病房或疗养院之类的地方,你几乎都会被解剖。(29)”身体成为由细胞、酸碱度、英寸和英镑等来计量的东西,而与人区别于物最根本的特征---情感思维,毫无瓜葛。主人公詹妮弗自杀之后,身体被法医保利解剖时:
那把电锯绕行珍妮弗的头盖骨一圈,一根支杆被塞进头顶骨下方,即将就要发出“啵”的一声响。……然而头盖骨还是被敲开了,那“啵”的一声响得有如散弹枪在击发,又像是一声骇人的咳嗽声。(32)
“解剖也是一种强暴。(31)”珍妮弗的完美身体被现代科技与工具的“侵犯”下,变得支离破碎。留下来的只是数字与线条的组合“图中的珍妮弗被画成几根线条:一条线代表躯干,四条线代表四肢,还有一个小圆圈代表头部,上头有个指示方向的小箭头。简单几根线条,和她的身体是多么的天差地别啊。”(36),更别说与古希腊人矫健,强壮,健全的身体美相媲美了。现代人被“塞得满满的头脑,种类繁多而且相互矛盾的主义,过度的脑力活动,闭门不出的习惯,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丹纳:222)。”所腐蚀,丧失了对于美的追求与感知,取而代之的是潜伏的忧郁,渺茫的希望,无穷的贪心,科技与理性的过度发展。马丁·艾米斯通过这些身体暴力直观展示与暗中隐喻,刺激读者的视觉、感觉神经,并且引起读者自觉反思自身与周观后现代世界的种种精神危机。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生态危机,可能是一种人类内部的精神空间的危机(鲁枢元:16)”。艾米斯展示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另一方面——美的缺失。“艾米斯的讽刺作品所提出的根本问题是,池塘干涸之后那喀索斯会怎么样。”(Robert:542)意即当情感枯竭、价值观颠倒、人际冷漠之后,美将何去何从?《夜车》中美的代名词---珍妮弗“愈来愈美丽、愈来愈美艳,完美到令人不知所措的地步”(10),然而在她快乐、完美的生活假象下,内心却早已支离破碎,对于这个世界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向自己裸体连开三枪这一残忍手段摧毁自己的身体,以色情暴力的手段回敬这个已被恐怖与色情吞掉的世界,因为“愈是暴力的手段,对于生者控诉的声音就愈响亮”(179)珍妮弗要用这种极端残忍的自杀方式向生者控诉: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精神污染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人们好像成了被追捕的野兽;人们成了文明病的受害者。……社会心理紧张则导致人们的不满,并引起了强盗行为、自杀和吸毒。(迪维诺:333)”。我们沿着小说叙述主线---迈克警官调查珍妮弗的死因,会发现珍妮弗留下了许多线索,她搞乱运算数据,疯狂乱买画……,变换所有已知条件,但种种假象只是她走向死亡之际,留下的模式,“以为这样可以让生者有些慰藉”(180)。自杀前施展障眼法,想分散世人的注意,这样所有神志清楚的人就永远也不会想到事实了。这个举止优雅、和蔼可亲的完美代表,内心深处充满着孤独和悲哀,陷入莫名的的恐惧和困惑中,这种虚无感的存在是现代西方社会不可避免的现实。小说中貌似找不到过比珍妮弗快乐的人,听不到比珍妮弗更幸福的人,没有谁的生活比她更平静稳定,她是如此阳光灿烂。可是一旦真的进入她的内心世界时,那儿总是有一定的伤痛存在。
强烈的后现代荒谬感与情感缺席是艾米斯试图给读者带来的另一精神冲击。艾米斯小说里很多人物挣扎在人世间中极端的荒谬中,“一片尿布,也可以引起凶杀。以此类推:因为一个安全别针而引起凶杀,因为一点点臭掉的牛奶而引起凶杀”(157)。人们杀人已经不需要理由。他们走过马路杀人,却懒得带理由过街。荒诞至此,不正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吗?而面对荒谬的世界,人们最终发觉自己根本找不到能够治愈的友情、爱情、亲情,只有一种发泄在自己身上的内倾的暴力,就像《夜车》中的迈克警官。身为女人的她,却有个男性化的名字,而且“身高一百七十七公分,体重八十一公斤”(5),自认为不容易找到爱情,爱情也不容易找到她,爱情让她漂浮不定,而自己又无法忍受这样的不稳定。所以她只有全身投入警察事业中,“我大概处理过上千件不明原因的死亡案件,而且大部分是自杀、意外事故或者疏于照料。因此我几乎什么场面都见识过了:跳楼的、分尸的、掩埋的、沉在水中的、浑身是血的、浮在水面的、举枪自尽的、爆炸致死的。”(6)这样荒谬的人物设定,颠覆了读者对以往小说中的形象认知。“见多识广”的她自然而然“一旦你警察当久了,看的事情多了,最后你一定会被某种恶习所吸引,染上赌博、吸毒、酗酒或纵欲等毛病……至于我,众所皆知,是酗酒的问题。”(37)迈克借助于酒精让自己内心变得麻痹,很小就被父亲糟蹋的她早已看透:
“我们不会评断你,之所以不会评断,是因为无论你做了什么,都还离真正的穷凶极恶有一段距离。你善良极了,你并没有强奸婴孩,然后把婴孩砸向墙壁。你并没有为了寻开心而把八十岁的老人砍成肉酱。你真的很棒,无论你干了什么,我们都很清楚你可能做的事情,还有你尚未做的事。换句话说,我们对于人类行为的标准,可以说已实在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104)
在现代社会中,被荒诞、冷漠与暴力等精神生态危机表征困扰下的人们,就像迈克一样,对于人类社会的绝望恐惧感不断逐渐茁壮,“我(迈克)敢发誓,这简直就像怀孕的感觉。我体内的那个恐怖东西是活生生、健健康康的,而且正在不断地成长壮大”(119)。现代人类的精神生态被“西方近代哲学打破了,理性与感性的,抽象和个别的、知觉和思维的、直觉和分析的,不再是和谐的整一,而呈分裂状态”,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这种分裂愈演愈烈”(刘文良:47)。
生态主义者认为,自然大宇宙和人类精神之小宇宙是相似的,是相通的。人类的精神生态问题的症结与人类自然生态间题的症结是同源的,都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漠视和对理性的过度信赖。“人类必须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打通自然与文化的界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对人的压迫同人与自然的不平等以及人对自然的压迫是联系在一起的”(胡志红:45)。艾米斯在小说《夜车》中一再描绘人类荒诞可笑、凄凉苦楚的景象,这实际上是一种生态意识觉醒的外化。作者外化旨在提醒人类尊重人类天性的必要性,敦促人去思考平衡人类的自然天性与社会道德、法律等的要求之间关系的路径。然而艾米斯不免落入悲观主义的境地,他笔下的每个人都要面对由生态失衡所引发的问题,传统的文明几乎被黑暗的社会现实击碎,它被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冷酷、暴力、荒谬踏成了碎片,除了继续生活,人类别无选择。无论是宏观环境生态还是微观精神生态全都失衡了,大多数现代派小说家和哲学家未能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杀成了现代的一种风尚,越是大城市,自杀越受到欢迎:
自杀是一辆夜车,载着你向黑暗加速而去。若不是违背自然规律,你是不会这么快就到达那儿的。你替自己买张车票,登上列车。这张车票让你付出你所拥有的一切,而它居然只是一张单程票。这辆车带你进入黑夜,然后把你留在那儿。它是一辆夜行的列车。(83)
已经登上夜车以及即将登车的乘客,跟随着夜车驶向虚无、死亡、黑洞。所以一切都是无法逃脱的模式,全都是典型,“是的,一切都是狗屁”(184)。一直寻找珍妮弗为什么自杀的人们,只能如迈克警官一样“我们转了一圈,就要回到原点了”(172)。
虽然小说《夜车》被赞为艾米斯最为惊心动魄,直睹生命面貌的细致作品。但他一贯暗黑,黄暴的书写方式也让他毁誉参半。在《夜车》中马丁·艾米斯继续以荒诞的书写以最无情的方式指出了人类生存以及人类未来的惨状,可是他的目的不是希望人类真的就这样毁灭。“这恰恰是在浮躁之后的沉静和理性的反映……新的思维模式的建立将会在浮躁和喧嚣之后诞生。”(刘建军)马丁·艾米斯正是希望以残酷的书写刺激人类正确地认识自己,回归人类的真实情感,以求摆脱荒诞可笑与凄凉可怜的后现代困境,正是他的从不掩饰,让读者在精神上直面丑陋的世界与自己,进而自省如何净化人类精神生态,力图规避更普遍严重的精神生态危机。就冲艾米斯深厚的人文情怀,他的作品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细读研究。
注 释
1.本文译文均引自于何致和译《夜车》一书,以下皆在引文后标出页码,此后不再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