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学政治课堂的几点思考

2019-11-26 14:39杨昭朗
读与写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中学教材思想

杨昭朗

(江苏省泗洪县兴洪中学 江苏 泗洪 239000)

中华文化可以上溯殷周时期,底蕴深厚,“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等思想因其厚重的理性精神,至今仍散发着灿烂的光芒,优秀的中华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去研究、深挖。中学思想政治课以德育教育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文化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经据典,广泛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1.敬畏自然,科学、绿色发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出自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南怀瑾在他的《庄子讲记》中解释道,“天地是与我同存的,万物是与我同一的”。儒家认为天是自然万物,是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界中一物,要受天的左右。孔子并没有把天人格化、神化,他提出的所谓“畏天命”就是教人不要违背自然规则、规律,要把自己的行为统一在自然法则、规律之中。《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据此荀子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告诉人们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它为自身服务,而不是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宋代理学大师张载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在他的《西铭》中提出: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主张人道与天道的统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的经济成就是显著的,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令世人瞩目,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中学《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教材对此高度关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主张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理论成果,其中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使命,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既将“优质生态产品”纳入民生范畴,又将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纳入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这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价值维度。习近平说:“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脉相承,都承认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主张尊重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为解决科学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2.勤俭节约,弘扬传统美德

《尚书·大禹谟》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以大禹治国齐家的例子告诫后人:既要能为国家大亊不辞辛劳,也要居家生活俭朴。《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从正反两个方面警示我们:节俭,是礼义善举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清晰地告诉我们是非的界限和标准,提醒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很多执政者多引用这首诗告诫自己及自己的幕僚,节俭关系统治成败,厉行节约,不可铺张浪费。先贤的这些名篇名句一再提醒我们即使生活条件好了也要节俭,要居安思危,做好过苦日子的思想准备。

当下,我国经济实力有所提升,物质财富相对富足,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但各种浪费现象有所抬头,例如:婚丧嫁娶中讲面子、搞排场,宴席食品浪费;双十一购物节,“剁手族们”的不理性消费。这些做法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勤俭节约美德是背道而驰的,值得我们关注。中学教材《经济生活》教材中要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主张推进绿色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用传统文化中的素材去谈中学政治教材中的消费观,不仅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也有利于培养节俭消费的好习惯,从而克服非理性消费,树立节俭、绿色消费的观念。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远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同在,奢侈消费的观念与节俭消费观念并存,如果任由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显然是相悖的。中学教材《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等教材中谈到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因而要把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树立勤俭节约的价值观,不仅可以持家利民,也有利于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凝聚共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以人民为中心,民生为本

《尚书·五子之歌》中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绵延4000年历史。《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说明顺民心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说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意见。习近平同志在很多重要的会议和场合引用了上述经典,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入的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中学教材《政治生活》中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在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解读中也明确了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上述内容从政治理论和实践的贯彻和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严格落实这些制度要求对于规范党和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坚持民本传统思想,增强制度自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学教材《生活与哲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理论。马克思告诉我们: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这些哲学理论为党和政府制定、落实政策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也为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提供了标准。这些哲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当吻合,引用传统文化的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合起来理解,能更好帮助中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出发,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座文化宝库,中学政治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定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学教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想与“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