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日前携新作《敢于孤独的勇气》亮相南国书香节。与读者交流新作时周国平称,敢于孤独需要巨大的勇气,但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的时间,活出自我。在向读者交流新书的主题时,周国平表示,人们不愿意活出独特的自我,原因之一是因为害怕孤独,“要有孤独的勇气是不容易的。但人活一辈子,如果虚度人生,没有活出自己的价值,最后没人能安慰你。”周国平认为,哲学讨论幸福的能力、道德等问题,其实都是在讨论价值观,“我认为一个人应该想明白自己的价值观,在人生的定位上一定要自己做主。人们在追求财富、名利地位时,把这些东西看得太重要,并且随大流,这是很糟糕的。”谈到哲学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周国平说:“哲学给了我另外一个视角,让我去思考一些大问题。我会经常站在宇宙的角度,俯视自己的人生,发现其实很多东西根本不用在乎。”周国平表示,自己所写的哲理文章,实际上是和读者谈心。“我不是一个教师在给你们讲课,而是把我和自己谈心的结果告诉你们,包括我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困惑等等。”
孙频近日推出全新佳作《鲛在水中央》。书中三个张力十足的故事,都是写在大时代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人性的善与恶,试图从人的精神到身体中挖掘到疼与痛的地方。孙频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了人性的特征。谈到三个故事的取名,孙频说,名字想了很久,比较烧脑,既要营造一种意境,又不想太直白,《鲛在水中央》是取了鲛的意思,人鱼或水怪,鲛人泪,本身都是很优美的意境,又给人想象空间。《天体之诗》则是把人放入宇宙,把渺小的人与巨大的天体做比,从而衬托出一种生命的开阔感。《去往澳大利亚的水手》则是因为陌生的澳大利亚是小男孩的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这题目本身就有一种梦幻感和疼痛感。
近日,叶舟全新力作《敦煌本纪》出版,这部小说是国内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长篇巨制,由译林出版社正式出版。敦煌是叶舟多年来的写作母题。从19岁写下第一首关于敦煌的诗开始,叶舟陆续写出《大敦煌》《敦煌诗经》《蓝色的敦煌》《敦煌卷轴》《敦煌短歌》等篇章。《敦煌本纪》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如果说小说是一种“发明”的话,叶舟用109万言的皇皇巨著发明了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描写敦煌的优秀作品太多了,但我还想另辟蹊径,去探究敦煌土地上的父老百姓是如何生息的,她的来路与归途,她的今生与前世,这才是我需要用作品来解决的。幸运的是,上天助我,如今我兑现了当初的诺言,又一次将自己的心血之作奉献给了圣地敦煌。”作品的故事空间聚焦在沙州城,向外辐射到敦煌二十三坊,并随着主要人物的际遇延伸至整个河西走廊。叶舟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极尽想象,勾勒了一幅全景式的地理图卷,远到新疆哈密、祁连山麓、乌鞘岭,近到沙州城里的一条巷道、一间店铺,点面俱到,纵横交错,为情节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虚实结合、具体可感的空间框架。叶舟说:“不懂中国西部,便不懂中国,而名著天下的敦煌不仅仅是一处伟大的遗址,更是一座中国的佛龛,安放着我们民族最初的血脉。”
长篇小说《风眼》日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孙颙曾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小说以一套市场经济常识丛书出版后的风波为中心,虚构了一家出版社及一批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抉择、经受考验的过程,细致描摹了出版人的心境与生态。孙颙说:“当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时,我的思绪再难平静,这本书是我向前辈、同代人以及出版界、文化界朋友们致敬的作品。”《风眼》引起出版人的深刻思考。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看来,《风眼》是对出版人的一次鞭策和要求,“这部小说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坚守初心,提升出版本领,勇敢面对挑战,做新时代文化事业的攀登者”。出版人吴士余表示,《风眼》的意义在于其留下的思考,出版改革的这盘棋还远没有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