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艳
(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江苏靖江 224500)
丰富的情感内涵是小学语文文本的重要特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元素始终贯穿其中。但是,受知识、经验和阅历的影响,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占据绝对优势。如果教师适当挖掘文本中的理性元素,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对文本进行客观的理性思考,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情理相润的教学,达成人文性语文教学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情理课堂的构建,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丰富情感的过程中,感悟、探寻和明晰道理,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灵动和睿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情理课堂,教师可以借助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生活元素,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进一步强化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及的生活经验、道德伦理和思考感悟,往往与情感共同存在。关注情感元素中的理性思维内涵,就是要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关注生活,进行感同身受的思考与分析,这样就可以使情感认识更为深邃饱满,避免概念化的泛泛而谈[1]。
例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对姥姥浓浓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透过文字想一想,你对“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这句话有什么看法?“我”真的是怀念剪纸声吗?“我”怀念的到底是谁?让学生认识到姥姥的剪纸声引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引发了“我”思念家乡、思念姥姥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感知亲情。(2)“我”远离家乡,姥姥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真能丰富“我”的心境与梦境吗?姥姥到底用什么丰富了“我”的心境与梦境?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剪纸不仅寄托了姥姥对“我”的爱及“我”对姥姥的情感,还体现了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的品质,更让我懂得了“熟能生巧”“做事要身心入境”的道理。(3)我们都有姥姥(或奶奶),仔细想想,我们从自己的姥姥(或奶奶)身上学到了什么优秀品质?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个问题能让学生联想自身经历,进行感同身受的体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感悟亲情,感悟姥姥(或奶奶)对自己人格的影响。(4)你想对自己的姥姥(或奶奶)说什么话?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姥姥(或奶奶)的思念之情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结合自身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进行设身处地的感悟,并且上升到感恩的层次。
虽然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具有天然的情感内涵,但是,教师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感悟。教师应当合理挖掘文本,特别是文本中所包含的理性思考,通过理性思考,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借助文本挖掘的方式,寻找符合学生心智特征、理性思维特点和情感深度的有用文本,让学生在理性思维过程中体会符合自身心智特征的情感体验,进而构造出润物细无声的情理课堂。
例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文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在阅读活动中设计一些问题:你认为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和洪教头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浏览课文内容,对林冲和洪教头的人物性格有一个自我解读。很多学生会认为,林冲是一个谦虚忍让、武艺高强的人,表达了对于林冲的喜爱之情。但是,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得出不同的答案,如有的学生说林冲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有的学生说他贪财,这反映出学生阅历、经验和认知上的不足。对于这些不同的声音,教师不能批评学生,而是要让他们理性思考:林冲如此忍让,到底遭遇了什么?结果如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等与林冲有关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激发理性思维感悟,进而更理性、全面地认识林冲。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看出,面对学生不理性的情感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形成更加理性的思考和感悟。
文学作品是艺术的语言,很多时候是通过隐喻、象征、夸张等表现手法,在事物的比较、暗示之下,展示作者的情感的。要想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就必须深入解读文本的艺术语言,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去品读语言,咀嚼语言,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感悟文本的理性思考,从而使情感更悠长绵延[2]。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文中“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其中包含的理性思维和情感:“你对‘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这句话有什么看法?桂花真的能香飘十里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如十里到底有多远(从学校到某个地方),桂花到底有多香等,认识桂花的香气。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解夸张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故乡生活深深的怀念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认识了艺术语言以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追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活动,思考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如何表现生活和如何提炼生活的,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宏观理解文本的能力。
由上可知,教师立足文本的艺术语言,让学生在解读艺术语言的过程中,树立理性思考,感悟思想情感,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和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情理课堂中,理性思维元素一定要实现深层次的触动,才能扎根于学生心灵,促使学生将理性思维转化为自身行为。教师可以借助道德冲突,深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理性思维元素,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心灵上得到净化,在思想道德上走向高尚,从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诚实与信任》一课后,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学完《诚实与信任》,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纷纷表示:诚实是最珍贵的品质,比金钱更宝贵。然后,教师顺势启发学生思维:“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吗?你说过哪些谎话?说谎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他们会从自身经验出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紧接着,教师提出道德伦理冲突:“假如你是小红车的车主,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还会原谅碰撞你车的人吗?”借助一个问题,让学生陷入道德冲突,这样,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是肤浅的想法,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慎重思考。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道德冲突的刺激下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如此可以让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理性思维才会有深度思考,有情感才会有真实感动,只有实现情理结合,才能构造完美课堂。教师应当重视情理课堂的作用,借助生活元素、文本挖掘、语言解读和道德冲突等多种途径,引发学生理性思考,促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智慧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