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指导策略

2019-11-26 11:24
文学教育 2019年30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材小学生

辜 蓉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交换信息、修养品行的一种重要途径,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在上述社会背景之下,青少年阅读状况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专门立法确定阅读在青少年基础教育中的地位[1]。2019年4月16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其中涉及9-13周岁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数据显示:2018年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9.49本,相较于2017年增加了0.62本[2]。这固然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是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明显过低。同时,作者注意到,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阅读成为了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电子阅读的主要人群分布在13周岁以上,有逐渐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3],但是13周岁以下小学生对电子阅读内容缺乏鉴别能力,往往不能摄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因此,这份调查报告又激起了全社会对小学生传统课外阅读的广泛讨论。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优化小学生的阅读思维,让他们从生活走向书籍,再从书籍回归生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本文从小学生阅读量、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课外阅读现状,并针对中国实际情况,从教材的运用、经典读物的重要性、社会阅读环境的改变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一)阅读量

根据教育部指定的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4]。然而小学教材的却只有40万字左右,因此,课外阅读在完成145万字阅读量的目标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9-13周岁小学生2018年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9.49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明显过低。尽管教师和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视野的开阔和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鼓励小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的焦点问题上有时候仍然不敢放手一搏。因为,现行制度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语文考试的主要测试重点是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得不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多的分配给指定的教材教学。据统计,除开上课、做作业、休息、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外,小学生人均每天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仅为1-2小时[5]。另据统计,9-13周岁小学生中,每天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为23.37分钟,仅16%的人数课外阅读时间超过30分钟[6]。按照每天23 分钟的阅读时间及人均9.49本的阅读量来算,小学生年均课外阅读时间为142小时,平均每本书的阅读时间为15小时。显然,对于内容并不复杂的课外读物来说,这样的阅读速度较慢。为了解释这种现象,需要进一步分析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阅读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具备很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就阅读习惯而言,在很多时候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及从众心理,成年人每天要接受海量来自电子媒体的信息,所以造成很多成年人对书籍的阅读意识淡薄,因此,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坚持和自觉性的培养,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习惯培养的首要目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加强在于阅读量的积累,据调查,小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是同时发现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坚持和自觉性还是较差,往往由于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断断续续,缺乏连续性。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所教授的正确阅读方法,例如泛读、详读、速读、结合工具书、摘录好词好句等,小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运用能力并不强,同时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能及时得到家长在疑难点的帮助,所以多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不是高效的,长期不得要领的课外阅读会挫伤小学生信心,导致不能长期坚持与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三)阅读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兴趣能让小学生更加专注的进行课外阅读,这样的高效阅读对小学生情感认知和逻辑推理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一方面,现实社会中,生动、形象、便捷性更强的电子媒体如电视、互联网会分散小学生的一部分阅读兴趣。课外书籍的阅读需要学生自己抽象其中的意境,耗时相对较长,然而电子媒体通过色彩、声音、画面更直接的将内容呈现在小学生面前,小学生更乐意接受这样的知识信息,但是对于心智并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方式会减少他们对信息思考和沉淀的环节;另一方面,成年人缺少对小学生内心世界的探究,不知道为小学生提供怎么样的课外读物,例如:某些家长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推荐《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一些晦涩的书籍,小学生真的能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吗?就如同即使在欧美国家,家长和老师大多也不会推荐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巨作给低年级的小学生;反观,另外一些家长则推荐各种作文选集,这类书籍的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写作的训练,因此作者认为作文选集只能看作是“课内阅读”,然而一些真正受小学生欢迎的课外科学、自然、文学读物却被家长拒之门外。

(四)阅读环境

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562.01 亿元,比上年的38888.39亿元增长9.4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14%[7]。由此可见,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在逐渐加大,这将有利于加强小学的硬件基础设施的发展,尤其是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及扩充。但是,调查发现中小学对学校图书管的管理制度依旧落后,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小学,由于缺少专业图书管理员,他们缺乏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专业引导,同时借还书过程手续繁琐,导致小学校书籍的流通性不高,造成知识传播的滞后与浪费。据调查,9-13周岁的小学生超过半数人每个月去一次学校图书馆,平均每月去学校图书馆的次数是3.93次[6]。究其原因,作者认为大多数小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量较少,且更换周期较长,而且大多数晦涩的课外书籍并不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社区图书馆也是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除了经济发达地区,很多社区都没有图书馆或者图书馆藏书少,反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阅读早已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小学教育是为处于6-13周岁的少年提供足够的知识与技能来应对后续学习的基础教育。课外阅读是让青少年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在沟通的过程中,青少年会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衍生出认知、推理、反思、借鉴等一系列学习技能。从国家层面讲,优秀的国民阅读素质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青少年的阅读素质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尚不统一的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阅读方式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打破这种不统一的壁垒,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及阅读方式,作者建议如下:

(一)打破“圣经”回归“教材”

小学语文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是亦步亦趋的紧扣教材教学,限于教材有限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那么很难做到全体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大力倡导创新发展的21世纪,教师也需要大胆的对教学方式创新,互动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将语文课本从“圣经”回归“教材”,这种动态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听课者转换成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采用对话和追问的教学方式,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主动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认知、推理、反思、借鉴逐步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方式。有了教师在课堂的引导教学,在课后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效率,有效知识的摄取能力势必将大幅度提升。

(二)让经典阅读材料回归

华夏五千年,先辈们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典作品微言大义,传递人生哲学思想,对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时间有限,阅读无限,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的阅读经典对处于人生萌芽阶段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小学生并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阅读材料,因此,语文教师作为最了解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引导者,在这个环节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为不同学龄段小学生精心挑选经典阅读教材,让他们与世界对话,与历史对话,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高效率的摄取知识的养分,逐步提升认知、推理、反思、借鉴能力。

(三)让全社会阅读起来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随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反之,小学生的个体活动也影响着社会环境。文章前段的小学生阅读量数据是对整个社会阅读环境的直接反应,如果想要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及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师和学生,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家长也需要提升阅读的积极性,为小学生树立直接的学习榜样;社区和学校需要经常开展阅读分享会、表彰读书榜样、让阅读文化蔓延至小学生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出版商需要为小学生精心策划价廉物美的少儿读物,别让金钱成为阻碍小学生阅读的拦路虎;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兴建图书馆,特别是需要重点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材料。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精神)富则中国(精神)富,如果全社会把阅读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这样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教材小学生
教材精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