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刍议

2019-11-26 11:24:22李全忠
文学教育 2019年3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农村

李全忠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课堂、学校等有限的教学资源中去,应该在坚守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基础上,将语文学习延伸到无限广阔、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感悟、熏陶、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学习中去认识、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包括现实生活与历史生活)紧密结合,充分挖掘生活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段论述表明,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也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毋庸置疑。那么,如何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效开发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呢?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如何将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生活中蕴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这将对促进我国教育发达与落后地区、城市与乡村地区的教育均衡化、协调化、一体化发展,促进当前新课改向全面、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方面尽管已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地区、发达城市与落后农村地区,经济方面的差距并未显著缩小,教育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东西、城乡的二元对立格局依然难以打破。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本文中特指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欠发达的贫困的边、远、穷、老、山区和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的不发达、环境的偏远闭塞,导致教育的相对落后也是有目共睹的。而占人口较大比重、幅员广大的教育落后地区,势必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这些地区广大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当前大力实施的精准扶贫攻坚战,虽成效巨大,但仍然任重而道远,教育的精准扶贫,更需要这些地区的广大一线教师,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闯出一片新天地来。

我们知道,这些落后、偏远、闭塞的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教学设备、手段比较落后,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我们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自然科学学科,这特别需要借助外部因素,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去解决;但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学,我们一线教师应尽可能开发这些地区的人文资源,自然地理景观资源,以培养这些地区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其语文水平。

那么这些地区有哪些人文资源、自然地理景观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以促进语文课程的实施,并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开发无限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一.发掘源远流长、深厚丰富的人文积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着源远流长深厚的人文积淀。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团结奋进,相互扶持,扶危救困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善恶分明的质朴情感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继承,加以开发,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较为贫苦的生活,使他们得到了锻炼,他们或多或少具备了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激发他们“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志趣,确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力量,克服条件差的困难,用博闻强识、刻苦努力去弥补教学媒体、教学条件的不足。

二.发掘文化传统、文化名人等人文资源

悠久的文化传统,大多出身农村的文化名人,是这些地区可贵的人文资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广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过数以千计的文化名人和多种文化、文学流派。从古代的孔夫子到现代的鲁迅,这些文化名人大多出身于农村,留下无数名人文化遗址,现在大多数成了文化旅游胜地。比如山东曲阜有孔庙,湖南汨罗有屈原祠,四川成都有杜甫草堂,而浙江简直就是一部近代文学史。这些文化名人遗事遗址,都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人文营养。这些地区的语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文优势,让学生在游览考察的进程中得到滋养。登泰山领略孔子“登泰山而小鲁”的体验;游汨罗去缅怀屈原,受其“忽奔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的献身君国的教育,学习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登岳阳楼去体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进行引导,让学生既从现实中得到求知的满足,又能从发展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积累。

三.利用社会实践资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学生,虽然生活、受教育的条件较发达地区要差,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关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生活条件的艰苦,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地区,学生往往要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参加一些生产劳动,特别是农忙时期,劳动便成了他们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在劳动中,他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切身的体会,对历史上“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贫富悬殊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的认识会更深刻,对劳动人民勤劳俭朴的美德以及对他们的感情会更贴近,也会激发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提醒他们认识“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的危机,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时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这能寓教于劳动之中。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中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其目的不是显而易见吗?

除此以外,艰苦的劳动还有一定的砺志作用。一个有志改变落后面貌的学生,他一定会更加勤奋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因文而导,因事选文,激发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也是通过刻苦学习而获得成就的吗?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宋濂、袁枚……不都是从贫苦的环境中读出来的吗?“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已成了贫困学子的精神力量。学其文,砺己志,养己德,长己才,恐怕是语文学习的专利吧!

四.充分发掘农村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的陶情冶性作用

农村优美、奇特、多样的自然风光具有陶情冶性的作用。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充分证明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古人重视“择邻而居”,现代教学注重创设环境,语文教学尤其如此.通过一定的环境影响,引导学生移情达到物我同一。这种移情作用是把主观情感移到感知或想象中去,神与物游,物我同一。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眼前景物中了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农村的学子,天天经过,似曾相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农村的学子,读来倍感亲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村孩子,读来别有一番城市孩子无法体会的独到情趣,因为他们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下玩耍……

一方清水池塘引人遐想,一股清流涌泉沁人心脾,一缕春风给人以生机,一阵松涛使人情感激越,催人奋发。多少文入学士借物以神游。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都是由景物而情动,由物我合一而融发自己的感情,探求出生活、自然中的哲理。

农村自然景物优美而多种多样,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借自然景观陶冶情操,养浩然正气,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移情自然,感悟自然;学生的情感也会泉涌奔腾,再结合课文,通过再创造想象,使文章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直接交流;通过移情表同作用,附丽自己的情感,与文章产生共鸣。教师指导学生多读美文名文,因文逸景,因景选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提高,正是“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不教之教之谓也。

的确,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有很多资源可以发掘,充分利用这不需资金投入的隐性资源,开展农村地区语文教学突围脱贫。只要我们这些贫困地区的语文教师多方面努力开采,用之于语文教学,必将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这些地区的教育精准脱贫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资源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