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福建福安 355000)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认为英语学习只要掌握足够大的词汇量即可,语法知识可有可无。尤其是在新课标提出后,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忽略语法教学的倾向,使英语教学走向了与传统以语法为重相反的另一个极端。针对英语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我们应该摆正语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有位置,认真学习并领会大纲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优化语法教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时尚”,“淡化”语法。
语法对于一门语言的理解至关重要。语言就是表达逻辑,逻辑就是思维法则。如果无法掌握该语言的思维法则,就不能理解其表达内容[1]。汉语和英语都具有复杂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语法知识及能力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写作能力的提高,甚至制约听力的发展。那么,应如何优化语法教学?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语法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传统的语法课堂多以教师为活动中心,通过教师讲授语法规则再辅以句型套用、英汉互译等练习,达到训练及巩固语法知识的目的。虽然有些训练手段我们仍在沿用,但总体而言,这种方法显得枯燥、乏味,且效果也不太理想。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随着英语语法难度的加深,学生在抽象的语法知识面前感到索然无味,学起来十分吃力,教师也认为语法教学乏善可陈,形同鸡肋。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说:“如果今天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学的话,我们就是在剥夺孩子的未来。”素质教育对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高中英语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以及性格迥异、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我们应当冲破陈旧教学理念的束缚,创新英语教学方式,开创英语教学的新局面[2]。
语境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境,理解则无从谈起。具体的情境能够将枯燥、抽象的语法知识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英语知识。情境教学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举多得。著名一线教师唐晓澐老师在《我的“刀马旦”式英语教学》中也多次提及结合情境的语法教学。她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们了解,对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检测不仅有选择题,结合语法知识的对话、阅读理解等也是学习语法的最好素材。因为在一定的语境中语法才有其价值可言,学习语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语用,而不是纯粹地做题。笔者对一节语法公开课印象深刻。开课教师在教授“虚拟语气”时创设了以下情境:Mary was unlucky this morning. Her alarm clock didn't go off. As a result, she overslept. 此时教师让学生假设Mary 今天早上没有遇到这一问题:Imagine Mary had a good morning.引导学生说出关于过去情况的虚拟句子:If her alarm clock had gone off, Mary wouldn't have overslept。接下来,该教师又进一步提出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became/should/were to become Mary tomorrow?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但基本围绕句型“If I became/should/were to become Mary tomorrow, I would ...”展开,学生由此学会了对将来虚拟情况的表达。很显然,适当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了平常晦涩难懂的语法知识,提高了课堂效果,也使课堂充满了趣味。
英语作为一门通用语言,它的使用不应局限于课内,教学应尽可能多地利用课本外的其他资源,如谚语、图片、英文歌曲、影片,等等。英文谚语的使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最为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和语法知识的运用方式,还能让学生积累写作的语言素材。图片的使用则为学生提供了与文字相比更为直观的视觉信息,让课堂更为活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英文歌曲、英文原声电影的喜爱,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歌、学歌,进行歌曲填词或根据电影内容回答问题等活动。例如,笔者在教授“主语从句”时进行了以下设计:先让学生欣赏Ice Age:Dawn of the Dinosaurs中的一个片段,妙趣横生的电影场景让学生捧腹大笑,也自然记住了其中的细节。学生很快就以下问题给出了答案:What surprised the little dinosaurs? The fish's sharp teeth. 将问题与答案结合成一句话:What surprised the little dinosaurs were the fish's sharp teeth.一句含主语从句的复合句诞生了,学生也在欢笑声中理解了相关语法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多观察生活,整理一些课外资源,将它们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创造乐学课堂。
高中英语语法学习难度大、任务重,且学生的语法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切忌不顾个体差异性,进行“一刀切”,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条框的做法绝不可取。相反地,我们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合理运用语法知识。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习得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弄清新旧知识的关系,并形成认知结构。没有理解就谈不上真正的学习。语法的学习若只是单纯地背记语法规则,就注定是失败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根据学生的基础,选择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语法规则,从而正确运用语法。
一直以来,演绎法与归纳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相较于教师先讲授语法规则,学生被动接受的演绎法,笔者更认同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观察,然后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还是在“主语从句”教授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展示了多组句子,其中各含一对一错。
句1:Whether the meeting will be given is still a question.(√)
句2:If the meeting will be given is still a question. (×)
学生在仔细观察后很容易发现引导主语从句中,表示“是否”放句首时不能用if,只能用whether。实践证明,这样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则会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在实际情境的运用中自然就更准确。
语法术语只是为了在语法讲解时有统一的表述标准。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被一些语法术语困扰。不同的语法书和语法学家经常使用不同的术语,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3]。例如,对于状语从句连词的选择,很多学生不明白什么样的从句才是让步状语从句或条件状语从句。其实能否分清状语从句的类型并不重要,只要学生能够通过上下文明白从句与主句间的关系,明白从句应该译成“尽管/虽然……”或是“如果/除非……”,就能选用相应意思的连词来引导这个从句了。教师应该在学习之初告诉学生这一问题,避免学生走入语法术语的“迷宫”。
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有着不同的语音、词汇,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我们都知道,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语言环境的缺失会严重影响语言输入量,并最终影响学习效果。英语是一门外语,虽然大部分地区的学生在小学,甚至更早时就开始接触英语,但是由于语言环境的缺失,学生很难跳出汉语思维,融入英语学习中。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明两者的特点,通过比对,明确两者的异同,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少走弯路。
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被新课程大力倡导。在高中语法课堂上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被分成四人或六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组长或者发言人,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由组长带领组员查阅资料,互相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到完全弄懂该语法项目。在课堂上,各小组可以提出本组未能解决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回答,如果其他小组也无法回答,则将问题交给教师讲解,教师当堂进行点拨并总结语法知识。最后,教师辅以强化练习,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先在组内解决问题,再组间合作,最终由教师点拨讲解。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需要优化语法教学,将其融入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训练中,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