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

2019-11-26 09:58董云川
大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活法生活教育

董云川 等

八年未间断,董云川教授与弟子们借元旦跨年之际,针对文化教育的种种现象,持续着理性而热烈的对话,生命在场,情真意切,人文学范跃然纸上。师徒偏居一隅,对教育的执念始终如一。每年第一期,本刊将一如既往地如实登载他们师生之间独特而又真诚的新年对话。

董云川(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隔壁那只威武的公鸡还是牺牲掉了,不出所料,它终究摆脱不了被豢养、被屠宰并被烹调成为下酒菜的宿命,除非具备法国传记《巴比龙》中的查理尔、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以及中国王小波笔下那只“猪兄”的超强意志和出逃能耐。因为是上一篇寄语提到的鲜活生命,所以借机在年终岁末感叹一回,藉以悼念。

新年前夕,仔细检讨人文生态,终究不省人事,干脆就以狗为凭聊点物事吧。反正众生平等,大家的活法都差不多,无非是不同的生命形态在不同的生存圈内的轮回写照。

我家有狗名“蛋蛋”。五年前的某一天,一只仅二月龄的小狗深陷于阴冷田边,奄奄一息,女儿恰好在乡村做社会实践,见状不忍,直接把这个泥巴坨坨搭救回来。洗刷清楚,大家相互确认过眼神之后,它立即成为自家人,开启了“它是你的一部分,你是它的全部”之人狗奇缘。

只有人的世界超级复杂,只有狗的世界十分残酷。但是人和狗组合的世界却惊喜连连、温情无限。但凡养了狗,才知道狗与人一样,值得平等相待,无法割舍——有成长规划,有教育训练,喜怒哀乐样样都不少。

曾经听说,谁家养的狗就会长成谁家人的样儿。所谓“人模狗样”并非随便组合的一个成语。后来遛狗时仔细观察,果然如此,至少百分之八十灵验。主人与狗的步伐、姿势、表情乃至气质大体相当,无非人是竖着的,狗是横着的。如果对面摇摇晃晃走过来一只毛毛虫样的狗,牵绳人的衣着发饰基本雷同;要是前方跑过去一只胖乎乎的狗,你把目光平移,多半有一个胖乎乎的主人随即就映入你的眼帘。妙不可言的是,某日,我们去拜访一个骨感无比的好友,随同主人出来迎客的正是一只超级精瘦的小狗……由此,我的自信心通过观察自家的狗得以加强,偶尔还膨胀起来——蛋蛋五官俊秀且笑容可掬,身形匀称且动作矫健,尾巴卷曲似一朵盛开的鲜花。不仅如此,明显的共同点是我和它的眉心都有一道深深的思考纹(虽然什么都思考不了)。表面的差异是它的头发多而我的头发少,深层的不同是我们分别为各自的境遇焦虑:蛋蛋找不着女朋友,我找不着大学精神。

狗与狗相近,人与人不同,狗的优点人未必有。比如:对主人忠诚——而且会不厌其烦地表达忠诚;恪尽职守——每日定时在阳台上痴等主人下班回家,每夜面朝大门时刻警惕外敌入侵,从无懈怠;直言不讳——绝不掩饰对食物、母狗的愿望并直接通过眼神和动作展示出来;超级直觉——对主人情绪变化了如指掌,能够精准判断指令是真实的还是谎称的;委曲求全——其实狗是有个性和脾气的,有时候明显与主人想法不一致,但还是能够尊卑有序,服从安排。

有时候人比狗强,有时候人不如狗,人的缺点狗都不好意思承认。比如:虚张声势——两狗相遇弱小者狂吠(蛋蛋属于小型犬,吵架从来没输过,打架从来没赢过);审时度势——主人手里没有诱饵时,能不听话就不听话;趋炎附势——狗的态度取决于主人的态度。当然,在勇敢表达情感方面,狗还是稍逊于猫的。猫谈起恋爱撼天动地,誓言响彻云霄,惊天地泣鬼神,彻夜不休。

亲历了城乡二元生活方式,蛋蛋从乡间流浪者摇身一变成为城市新宠,活得欢天喜地,乐不思蜀。然而,世事难全,狗无远虑必有近忧。豢养宠物狗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自由恋爱,适时婚配。只好等着主人包办,既要看品种,更要看时机。这一点很不狗道,也不厚道,更谈不上人道。

养狗之后才发现:狗是有表情的,只有主人看得懂;狗也会做梦,说明狗也有理想。只不过狗的理想未必是人以为的理想。向狗学习,足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超越狗,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话说回来,人自诩为高等动物,但仔细想想,就某些人的生活方式而言未必能够活到狗的境界。人的活法不外苟活、生活、乐活三境。有人说,男人与女人的差别大过人与猴子的差别,而我经过半个世纪的观察发现,人与人的差别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大过人与动物的差别。现如今,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世界,但许多人未必称得上现代人。我们浸染于知识富集的时代,但许多人未必称得上文化人。我们拥有黄皮肤黑眼睛长着中国人的面子,但许多人从精神到意识未必具备中国人的里子。

这显然是个问题,而且是教育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的问题。

时下,文化上的“隐性贫困人口”大规模集结于高等学府之中,教育众生从头到脚笼罩着知识符号和品牌标签,荒于高深学术,疏离本真智慧,看起来光鲜亮丽,根本上却与卓越无缘,无非一群有知识无文化的实体存在。“杠精”遍地,杠天杠地杠名人啥都要杠,但是大凡遇到教育、文化、文明的深层次问题,杠精们一概绕道而行,作鸟兽散。极少有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教育规律“抬杠”中去。原因何在?不想杠、不能杠、杠不过、不敢杠,还是根本不用杠?或许教育世界已经功德圆满,无需再杠。从去年到今年,“佛系”人群呈蔓延之势,调侃世相人生当然不错,而如果当真,就会误入歧途。你可以做佛系学生,在看淡成绩的同时看淡追求。你也可以做佛系学者,在看淡功利的同时看淡真理。面对教育世界的剧变,大家异口同声:“都行,可以,没关系”,齐刷刷奔“上流”而去,以集体无意识的言行举止共筑庞大而平庸的育人体系。

仔细分辨复杂的世界,虽事与事相近,但人和人之根性的确不同。首先是价值取向不同,其次是思路格局不同,再次是方法手段不同,然后致使涵养品味不同,最后的结果:有的可以药救,有的不可救药。人如此,教育亦然。

作为一介书生,我深知谋生之计与立身之道的异同,宁愿贤而思齐,愚而远之,能而效仿,蠢而规避,知不足而进取,持己长而自信。与此同时,愿意给予他人充分的理解,因为“鸡有鸡路,鸭有鸭途”。有的志趣不一,可以和而不同;有的殊途同归,可以相互砥砺;有的有情无义,可以短途扶持;有的利益当先,唯恐避之不及;有的以情掩饰,以利收官;有的以理标榜,以权为根;有的任其擦肩而过,有的务必厮守一生。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一到,真身自现。为人师表者,理当亲近善知识,投入“小确幸”,远离高大上,傲视滚滚浊流。

时间一年一年逝去,大学理想和学府风度一直是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幻影。余孤陋寡闻,而且顽固愚钝,实在无法相信大学组织和个体的卓越可以通过开会表决心和扎堆挤油渣的方式达成。高等教育体量和层次类型无疑能够用激素催化的方式迅速扩大,但科教发达、文化自觉、文明强盛的愿景仍然不是短时间内能企及的,后者关乎教育的滋养环境、学问的生发机制、学科的成长逻辑,而这一切另有其萌芽、累积、渐进、演化继而裂变的规律。徒弟们的修行,还是需要循序渐进,静心、诚心、安心,当下不能格物致知,来日何以兼济天下?

今非昔比,西南联大时期办学经费奇缺,师生衣衫褴褛,而今大学里各色经费富足,但教研活动开支花费的报销却构成了一个难上加难的研究课题,与其让教科人员削尖脑袋去研究财务报账的艺术,还不如拟定新规,给在校园里走来走去的人们统一行头,各自配备如前苏联卫国战争英雄们穿戴的豪华制服,胸前挂满从“江、河、湖、海、沟、渠”荣誉称号到“区、县、市、省、国、世界”的各色勋章和先进标志。从今往后,老师们胸前如果关于“杰出”的标签少于七八个的话,都不好意思站上讲台去教书育人,更不好意思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去坐台唱戏。

形势大好,斯文何至于此?

徒儿们呀,时不我待,研习学问时间短暂,教育生活一晃就过,为师终于想通了一个道理:瞎操心其实是真操心,瞎高兴其实是真高兴,瞎折腾其实是真折腾!苦中作乐就是乐,安贫乐道就是道!每个人活着的时日大体相当,但是生活的状态却迥然不同。喝药的同时不能品茶,耗时于纠结就没时间做研究,劳神蹉跎就没功夫反省,经常打针就没法子打球,常驻会议厅就去不了音乐厅……当下的觉悟,就是要确认并努力耕耘好自己的精神领地,弄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又能够做什么?千万不要在别人的感情世界(绯闻、桥段、宫斗戏)里辗转空耗,而自己的感情世界却一片空白。

年终岁末,再一次举棒自喝:人与人的真正差别是什么?答案一念而生,从天而降——何时苏醒?何处苏醒?以何种姿势苏醒?

时间决定有质量生活的长度:少年惊醒是前缘,四分之三的生命活成自己;青年惊醒是聪明,三分之二的未来能够把握;中年惊醒是觉悟,三分之一的日子留待充实;老年惊醒不遗憾,尚存四分之一的时光籍以善终。

场域决定了生活的舞台。人各有志,有的人沉醉于梦境无力自拔,有的人官场得意一阵子,有的人市场驰骋一下子,有的人抱憾终身于战场,有的人悔过余生于监狱,更多的人忙忙碌碌、被动拆解并挥发自己于世俗凡尘之间。而你呢,能够知晓并设计自己的苏醒之地吗?

醒来的姿势决定了活着的节奏和状态:棒喝得道的人是幸运的,被人搭救,有人牵手是前世善缘;苦修觉悟的人是有福的,面壁多年,云开雾散,活得安心,有所皈依,自得其乐;顿悟之人可遇不可求,顺应天道人心,遥观天象,俯察人事,无为而无所不为。

遗憾的是,更多的人会陷入“间歇性迷信”,妄念终身,执迷不悟!

天地运行无法改变,但是个体的活法却可以选择。改变活法,始于想法,成于做法。前者有认识局限,后者有能力局限。突破认识的局限即见曙光,突破能力的局限才能自由飞扬。

作为活在大学里的生灵,我们务必清醒地意识到:越好越强大的教育应该越趋向于多元化,让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如老师、学生、学科、学问等,似万类霜天竞自由般交相辉映,而非相反。拙作《找回大学精神》1998年第一版问世,至今刚好二十年。有朋友戏称:云川兄非但没有找到大学精神,几乎连自己都快找不着了!余深以为是。

又一年即将落幕,是夜,蛋蛋又说梦话了。以我对它的了解,知道了这个梦境里的内容:2019年,它可以继续寻找梦中的女朋友,而且极有可能实现。而我,也将继续在现实里寻觅心中的大学精神,但愿也能够实现。

罢笔之际,眼中惊现黄永玉老头儿的一幅字画——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白文昌(2016 级硕士生):

2018年末,讲了一整天考研英语课的我有些疲倦,从桂林机场赶上最后一趟航班,返昆时刚好收到师父的新年寄语,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回望这一年,去了23 座城市,到过92 所大中学校,累计授课时间超过600 小时……一连串数字在脑海中频繁闪现,似有一种泰戈尔笔下“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它已经飞过”的悲壮感。然而,当新年的钟声敲响那一刻,我却想起莎士比亚在其剧作《麦克白》第五幕中的悲观论调“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毫无意义!”

作为硕士生,2018年于我而言是充满遗憾的,因为诸多缘故,自己不得不过早地置身于工作之中,东奔西走,为琐碎事件忙得精疲力竭,以至于静心学术的研习时间大量减少,悔之莫及!身处异乡、午夜梦回之时常常会想,东坡先生为何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之喟叹?后来逐渐明了,生而为人一场,我们的终点其实早就已经注定了,生活处处都是深渊,死亡必然降临的澄明性让我们感到焦虑甚至绝望。但平静之时就会清醒,浮华也好,恬淡也罢,人生不过是一场充满喧哗与骚动的梦。我豁然领悟到师父所言“人生起伏犹如四季轮回,不可逾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基本节律”。现实生活的诸多烦恼,本质上源于自己“睡得太沉”,没有及时“苏醒”!

杨绛在《我们仨》的结尾处这样写道,“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找归途”,我想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归途的吧。但愿归途临近,自己还能走得安稳。

窗外雪花纷飞,北风更加肆虐了,又想起英国著名玄学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在其诗歌中以布道的口吻说道:“谁都不是一座孤岛……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2019年,愿自己成为生活的主角!

林敏儿(2018 级硕士生):

听人说,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什么都没有,但什么都不缺”。反之,过得不好的情况则是“什么都有,但什么都缺”。理论上我懂,现实如何有待考证。

人往往意识不到,当自己想要的太多而又觉得不知所措之时,通常只是因为执念过甚且无法弃舍。我在一本佛学书中读到,那些处于痛苦中还没有开悟的人,往往一本正经,对所有的事都感到紧张,情绪和人际间的反应偏于僵硬,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面对生活充满幽默感,能够在关键时刻看穿紧张的可笑,对待生活能够举重若轻,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于是,痛苦和执迷自然远离。这种人格中的灵活性,就是董老经常提到的所谓“活得透彻与洒脱”。由此,沉重的身躯就会变得轻盈。

一旦当我们试图去拥有什么,或者试图让什么属于自己,必然就会被其所困。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与全部的人生之间,只不过是一种彼此经过的关系。

我愿敞开心扉,跟随老师过上几年似流水般柔顺的教育生活。

韦玲(2018 级博士生,云南师范大学教师):

毋庸置疑,蛋蛋是一只幸福的狗,生于乡野之间长在书香门第,不愁吃喝,只管玩耍,最让我们羡慕的是能整天跟着师父,随时接受“高等教育”。

在别人眼里,我也是一个幸福的大学老师。有孩子,有家庭,有“铁饭碗”,还有寒暑假,随便拍个照,朋友圈分分钟就闪出无数学生点赞。

某日课堂上,突然惊醒,可能实在太疲倦所以感觉自己上课时似乎是睡着了。在这种状态下,嘴巴显然已经脱离了思想的控制。教学熟练到这种程度不好吗?果真如此,那要思想有什么用?今年寄语的“惊醒说”如当头棒喝。师父告诫说,要超越狗,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什么是教育的尊严?什么是教师的尊严?面对着课堂上一双双抱有期待的眼睛,如果传道的人不能负责、无法负责,那么谁该负责呢?惟有嘴巴和思想搭上线,教书和育人才能联上网。

“教育生活一晃就过”,徒儿谨遵教诲,今生不敢虚度,虽默默无闻,但也志在授业解惑,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冀凡(2018 级硕士生):

这一年,书单冗长,行动短促。忙碌成了没有好好读书、来不及品味研究生生活的借口。所幸遇到师父,每次交谈,有如充电,促我精进。

该学奥古斯丁“灵魂拷问”,守住卢梭《忏悔录》的坦诚,谨记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训诫,随时牢记师父“瞎折腾其实是真折腾”的教诲。的确,有品质的活法不在于盲目奔跑,不会为“别处的生活”忙得焦头烂额,而应该内心笃定,灵魂干净,淡定优雅地前行。

然而,执迷不悟的人还是太多。“有时我觉得这个世界就像大海上翻了船,最要紧的是救出我自己”,易卜生说得好“真正的个人主义在于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个东西”。如果做不到如智者般为众人摆渡,那最要紧的是先救出自己,这样方能积攒力量、谋求改变。新的一年,我希望通过静静地研读,认真地思辨,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不动声色地绽放光芒。

王翔宇(2018 级硕士生,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携着老师的新年寄语,正式迈进了2019年。过去的一年,我的职场生命淹没于数百篇微信稿件的审核、无休无止的会议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仔细回想,如果把生活比作一个蛋糕,最后想要分给家人和自己的那一块恐怕连切都切不出来,也许只能归类于苟活吧。

一次聚餐,同事们祝贺我大龄女青年“脱单”,又考上了董老的研究生,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祝福:“翔姐,辛苦了,所走之路畅行无阻,所到之处春暖花开!”于是恍然大悟:我有了自己的小家、拜高人为师、受学生尊敬,这不正是传说中的乐活吗?

乐活与苟活除以二,喜忧参半。曾几何时,晚上加班,周末上课的状态让我苦不堪言,我纠结于坚持抑或放弃之间。师父的叮咛让我醍醐灌顶:人到中年,家人的理解、学生的信赖是我半梦半醒中苏醒的力量。作为一名在职研究生,谨记董老“当下不能格物致知,来日何以兼济天下”的教导,我继续努力寻找自我,静心修身,正人先正己,锻造教育艺术的力量,再凭借这种力量去催生更多美好的心灵。这才是正确的活法。

杨腾燕(2017 级硕士生):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家里开始上演催婚大戏,猛然间才发觉自己已到了尴尬的年纪,还没脱单就开始脱发。近来时常听到周围朋友哭惨哭穷,纷纷陷入“90 后中年危机”。身边的人似乎没一个过得好,这个年龄段既无功成,也无法身退。在看似相对单纯的大学里,学生焦虑成绩,老师焦虑科研,都轻松不到哪里去,那些自称佛系的一边念叨着随缘,一边挤破脑袋、争先恐后。难道人生就这样被玩完了?

师门寄语来得准时,看了好多遍,每次感慨都不同。各人自有活法,但归根结底逃不出套路。总有许多的无奈和情非所愿,也有许多的应该和心安理得。心境不一样,感受就不一样。的确,“苦中作乐就是乐,安贫乐道就是道!”一生中总少不了烦恼,好在我们还可以选择。生活在削平棱角的同时,也会磨砺出别样的锋芒。

幸得师父戒尺,期盼早日苏醒。

刘爽(2017 级硕士生):

年初有幸走进中学课堂进行教学实践,自以为只需大侃学习方法、聊聊成长经历即可镇住这些小同学。不料,他们纷纷向我投来“灵魂拷问”——“姐姐,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一时语塞,半天憋出一句在网络上看到的句子作为回答: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回来后,在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找到一句: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而后,听师父讲解“当下才是真”的哲理,对意义的感受又真切几分。当下酸甜苦辣的体会,正是我们瞬间生命里不可复制的真。不管苟活、生活、乐活,我们都活在当下,而这三者的评判却不以物质多少,地位高低决定。“苟活”远离生命的根本,而“乐活”才能够触及人的心底,享受到精神的富足与自由。

一晃又是一年,谨遵师父教诲,以诚待人,静心学习,能为“小确幸”瞎高兴,也能直面学习成长的困顿和难题,携三五好友一同研习学问,争取乐活一把。

林湉(2017 级硕士生,福州市上下杭幼儿园教师):

伴着醉人的烟火,细细品读师父的寄语,感触良多。每至年末,内心总会焦躁不安,害怕自己又是一事无成,没有值得骄傲的长进。

过去的365 天,于我而言挑战多多,主动尝试和被迫接受了许多新事物。不知何时起,我养成了反省的习惯,常常思量自己的言行能否为人师表,是否对得起良心,是否遵循着自由的方向。黑格尔认为“精神的特性是自由”,而这一种自由,并非任性。我历来凭性随喜,过得去就行,原本“佛系”。但是,正如师父所言,若对教育乱象也持“佛系”心态,那么平庸是必然的结局。

下半年我体验了西北支教的生活,触动很深,我认为,教育没有绝对的公平,但一定要秉持相对公平的理念。因而在支教中我努力运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的教学。然而,面对西北大山中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始终无法释怀。在他们的眼中,生活既美好无邪,又残缺不堪。地域的差别如此巨大,再怎么“佛系”也无法退避,教育是任重道远的事业,需要我们每个人倾心投入。

紧跟师父,且行且学习,且行且进步吧!

李保玉(2017 级博士生,曲靖师范学院教师):

师父以《活法》作文,向弟子们抛出了新年命题:“人与人的差别大过人与动物的差别”,用情之深、用意之重,蕴于言行,跃然纸上。读罢,羞赧自省,去年有无活出“狗样”,新年又能否活成“猪样”?人本不同,活法多样,活出自我抑或活成别人,只在一念之间。佛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庄子有问:“人为什么而活着?”杨朱答曰:“为了好好活着”。庄子的根本指向无非“真实而自由”——既指生命意义,亦是人生价值,更是教育目的。

真实与自由密切相连,真实的人生才自由,自由的人生最真实。率真敢为、随心随性、秉承天赋、顺其自然。雄鹰理应翱翔于天际,而非圈养于鸟笼之内;鱼儿原应出游于江海,而非徘徊于水缸之内。猪年之际,我也聊点猪事,邻家圈中有一小猪,其蹄可踏霜雪,其毛可御风寒,饿了就吃糟糠,渴了就饮泥水,高兴了就于坑中撒欢。偶有一爱猪人士,怜其幼小可爱,收养于家中,每日洗澡穿衣,固定三餐,按时作息,再训以上床睡觉、入厕撒尿等礼仪规范,俨然已成“人样”。后因身形渐大,爱猪人士无奈将其归于邻家圈中,饿难以食,渴无法饮,饥寒交迫,神形渐瘦,不日殁!究其原因,既不真实也不自由。这个道理,是猪都明白,可许多人依旧无法了然。

新的一年,我愿活成自己,向往自由,保留真实,勇敢前行!

林苗羽(2016 级硕士生):

掐指一算,今年已是跟随师父畅游学海,品味人生的第三个年头了。回首来路,每一个脚印都是自己五味杂陈的成长步履。读罢寄语,前瞻路途,陡然发现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已经余额不足!

和师父一样,除了人生旅程中的人来人往,我更喜爱与狗在情感上沟通交流。狗儿带给我的感动不仅仅是情绪上的坦诚与直露以及对主人的忠诚执守,更有心灵感应的表里如一,只需点滴关爱,便回报涌泉般的快乐。在他们的世界里,似乎从出生起便习惯用一举一动来彰显世间的温情,能够在短短的生命历程中注入无限的精神活力,从而有效延展生命的欢悦。

生活中充满着辛酸与不易,一直保持狗狗般的单纯绝非易事。跟随师父的第三年,变化的是知识的储量和逐渐成熟的模样,不变的是一颗孩童般想要探索世界的心。我渐渐意识到只有自由感知时空中的美好,避免沦为生活的奴隶,才是导向“乐活”的力量,也是生而为人最具魅力的面相。

时空一直在变,似乎什么都没变,苟活的人自有酸楚,生活的人自在平凡,乐活的人欢乐无限。我们选择坚持与师父一起,恪守着一份简单、随喜,既不强求也不纠结的生存原则。

昆明的冬天,总是蓝天白云,何苦羁绊于偶尔的阴冷中无法自拔?2016,我来的时候平静如常,2019,我离开的时候难免泣不成声!

许莹(2015 级博士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教师):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辞旧迎新。我庆幸身边有这样一位睿智导师,每年最后一天总是用“新年寄语”的方式与学生们真诚分享自己的年度深思。

这一年,老师棒喝“活法”,我仔细思量,应答如下。

首先,既不能做一个“佛系”的学者或学生,也不能做一个怼天怼地的“杠精”,要做一个“理性的乐观派”。其次,“活法”的质量不同,长度不一,必须把碎片化的时间重新拼凑与整合,挣脱“苟活”,主动“苏醒”,避免被“警醒”。再者,找到适合自己“乐活”的场域,可能是校园,可能是书斋,也可能是田野,甚至可能是内心深处。也许,大多数的人并不能提前知晓和精准设计自己“醒来的姿势”,但生活的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可以由自己搭建,尤其是精神领地,除了自己,他人无法经营。

作为弟子,我将精心孵化“想法”,努力磨炼“做法”!

张樱凡(2018 届硕士,昆明空港投资集团职员):

2018 关键词,日本选出“灾”,牛津词典选出“Toxic”,知乎选出的是“热爱”,Google 选出 “美好”,而我自己,无疑是“改变”。

在去年6月的毕业典礼上,老师说“毕业了,我们依然不圆满”“也许这个社会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请你们包容它”……现在想起,无限感慨。无论学生时代多么美好或留有多少遗憾,最终我们还是不得不满怀不舍与期待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时间无情,它会逼着你快速做出改变,迅速适应新环境,迎接新生活,无论以何种姿态。

这一年,我检讨自己、总结工作、审视生活,试图明了未知的将来,虽然也迷惘、也惆怅,但似乎看清了一些事情,明白了一些道理,渐渐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我更加热爱生活,开始尝试接触新的亦或那些想做却一直被搁置的事情,更加随性随心。

“天地运行无法改变,但是个体的活法却可以选择”,新年又至,唯愿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领地,可以专心耕耘。

金寿梅(2017 届博士,台湾桃园市同德国民小学教务主任):

2018 进入倒计时,期待的不是跨年晚会的巨星登场,不是台北101 大厦的璀璨烟火。守着时钟,期盼的是晚十点的钟声,不早不晚,师门内部约定,新年寄语依约到来,徒弟们焦急等待,借以安顿内在。

寄语相形之下,蒙昧之感油然而生。借机翻阅过去七年的新年寄语,再次品读琢磨,老师的教育情怀一览无遗,如流水般浸入心脾。

跨年指针左右摇摆,回想过去一年台湾教育热闹非凡:实验教育法的通过,让各类实验教育学校或机构遍地开花,其结果足以影响教育整体发展趋势。其次,面对教育政策的改变,课程教学的翻转,台湾教学风景正默默地转型,从传统、被动的学习模式,变得更积极主动自发。我们期待孩子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并能选其所适,爱其所选,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跟随老师攻读博士期间,我始终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和学校同仁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多元舞台,启迪孩子多元智慧。在学习关键时刻,让孩子天赋自由,为孩子找掌声,让学习自发互动共好。让学习无所不在,从生活实践中,从失败中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体验丰富多元的学习,成为会沟通、能互动、积极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是为师的天职。

2019 充满期待与挑战,春日融融,我将离开现职,以领导统御的专才继续在教育领域深耕,担负更重大的责任,开创属于自己另一片风景。内心揣度过往的岁月终究不算苟活,遥想对岸恩师教诲:“改变活法,始于想法,成于做法”,逍遥乐活。

徐娟(2015 届博士,昆明学院教师):

老师的寄语总是出乎意料,字字珠玑,表面诙谐调侃,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一位人文师者对大学生态的深深忧思、对徒儿们的殷切期待。

过去一年,高等教育的发展激发了众多大学争创一流的雄心。但是,一流大学的价值、一流教育的灵魂继续飘荡游离于文山会海以及刻板的学术管理体制间。大学组织和教师个体依然在各种规定下匍匐前进。追问真、善、美的使命被迎合各级别的大小评比、检查取而代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使命被论文发表和各类花式填表、考核所代替。如果大学组织和教师个体连基本教育规律都还要找来找去,卓越又何从谈起?曾担任哈佛学院院长的哈瑞·刘易斯认为,哈佛忘记了教育宗旨,最终成就的只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这不就是董老苦苦追寻的大学精神吗?执世界大学之牛耳的哈佛尚且如此,遑论其它大学。

反省自身,我们大可不必整日为一些琐事怨天尤人,在无病呻吟中耗费大把光阴。我们更要警惕在日常的繁乱之中迷失自我,丧失斗志,沦为托马斯·埃略奥特笔下“有形而无式,有影而无色,有臂而无力,有势而无为”的空心人。

2018 已成定局,2019 一切皆有可能。新的一年,希望自己不再沉睡。

周宏(2013 届博士,云南大学教师):

得知儿子的新年愿望是“养只吉娃娃”,虽然以他见狗就躲的做派可知这是单纯的愿望秀,还是忍不住立马重申:“喘气的,咱家只养你这一个物种”,在“狗有狗味儿”这件事上,我始终无法妥协。

是狗就有“腥气”——狗主人再怎么体面,再如何精心打理,奈何鼻子总能绕开高级香波的遮掩拎出那缕腥;是人就有“俗气”——初时皆为阴阳交合产物,后来都是五谷轮回容器。奋力脱俗、戒俗,仍难能免俗。在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年纪,揖别斯多噶气质,回身拥抱俗世时不期发现,它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

中华传统文化第一要义在整体观,俗人目之所及之整体,率在家国。西南联大的惊艳,在包括但不限于清北开一批高校的校长师生怎样看待大学与时局、大学与国运的关系,在包括但不限于“沈光耀”式的门第和子弟怎样抉择个人与家国、与民众的联系。联大上溯30年,庚款学子出洋的身影和归来的步履,联大以降80 载,清华、北师大、陕师大咏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校园快闪,都是年轻一代的姿态。

建不建“双一流”,大学都该求卓越;搞不搞“工分制”,学者都要做研究。罗曼·罗兰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以此箴言致敬2019 烟火人间。

猜你喜欢
活法生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换一种活法活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活法
人生的“贪”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