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课程一体化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

2019-11-26 09:58王玉国
大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育人目标教学模式

王玉国

大中小统筹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明确各学段培养目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 号)明确提出,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来整体设计,理顺目标、明确功能定位、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学校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大中小课程一体化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改变长期以来仅仅围绕学科、知识展开教学的顽疾,转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转向基于育人目标的课堂教学整体改进,任重而道远。

一、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研究问题分析

(一)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我国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策略、教学组织形式等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上形成新思路和新观点。仅以实质在于揭示课堂教学进程结构的教学模式研究为例,王策三将具代表性的研究概括为这样几种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模式;设置个人的学习情境,严格控制学习进程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提供结构化材料,引导学生从发现探究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创设的情感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学习的教学模式;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学习的教学模式。杨小微则将教学模式概括为教学认知、教学非理性、教学的社会学、教学的程控、教学的导学以及教学的整体优化等模式。吴康宁从教学社会学的角度将教学模式区分为“指令—服从”型、“指令—交涉”型、“指令—抗争”型、“建议—采纳”型、“建议—参考”型、“建议—筛选”型、“参与—协作”型、“参与—合作”型、“参与—支配”型共九种。

(二)课堂教学本质分析

叶澜教授认为,“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因此,思考学生发展问题应以“关系”与“活动”为框架。可见,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与学之间师生、生生、生本、师本等两两或者交叉的关系。只有捋顺与弄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去处理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改革改进的方向才能不偏离。此外,教与学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活动性的存在,是一种生态、生活的、有生命价值的生态活动。因此,要关注人,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单一授受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是非生态的教学活动存在,不利于从活动意义上的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裴娣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在实践与活动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过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因此,有学者将课堂教学概括为“活动—实践性”“交往—社会性”“文化—价值性”三个维度。这一观点的确立,从三个维度上进一步明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拓宽了课堂教学研究的视野和关注域。研究与改进课堂教学,要站在课堂外即宏观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去探讨,既要分析社会改革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期望,也要关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变革,学习观念的新形势,还要关注教学方式的更新,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体现多元价值需求,从活动、交往、社会生活等多重视角去整体建构和思考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要转变仅仅从“教”的视角去思考,从教学任务的完成去设计,从知识目标的达成的狭隘观念中走出来。对未来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而言,学习意味着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能动的改造过程,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重点阐明现代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遵循普通逻辑,还应遵循诗性逻辑,通过营造在场体验情境,让课堂充满自由想象、审美理想与人文性,彰显个性。

(三)课堂教学实践样态丰富

我国课堂教学实践样态丰富。裴娣娜教授尝试对当下各种课堂形态进行描述性归纳。1.基于生命自觉的课堂。如生命课堂、生本(学本)课堂、快乐课堂。2.基于情境教育、生态观、素质教育、教学文化的课堂。这种课堂致力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和量。3.基于回归生活的课堂。其教学关注点是“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活动体验”。4.基于合作交往的课堂。这类课堂更关注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社会角色规范和社会交往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人际协调、相互尊重、自尊自信,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5.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课堂。此外,除了从国外引进的如“翻转课堂”,还有关注成效的若干“高效课堂”,体现为区域性推进的“品质课堂”“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课堂”等。无论何种类型的课堂形态,均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实践性和文化性。

我国课堂教学样态的丰富性,体现了我国近些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发展。举一例而言,广州某一学校将学校课堂教学定义为自主课堂。即改变以教为主,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外部的引领、组织、合作下,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教师主宰制走向自我调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地实现生命生长的课堂。其内涵,一是把发展人的自组织功能作为重要目标和价值追求;二是把人的生命的自组织特征作为教学的实现机制,即以人生命的自觉、自主、自为的成长规律设计和实施教学。在此背景下,将“有为”教学模式有如下三个环节:一是想“为”:自我发现、提高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或布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方式可以刺激儿童的学习欲望,向儿童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儿童按自己的能力和进度进行小组学习,进行一种知识探险,帮助同伴的同时,也能发展自己。二是能“为”:互助互进、培养能力。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渗透、指导、训练,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动地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进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实现“能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是康有为学校办学的信念之一。三是真“为”:吸收内化、精进精出。对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实现“真学”。

二、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教学目标制定的模糊化。以语文为例,有的教师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品质”“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试想一节课下来能实现这么宽泛而含糊的教学目标吗?教学目标出现这种模糊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将教学目标当成摆设。当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是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许多教师简单地将三维教学目标等同于三个教学目标,这就使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上偏离了教育的本质。第二,教师对本学科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性的认识。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不熟悉,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那么就不可能制定出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其三,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存在主观化与经验化倾向,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或者直接从网络上截取统一化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地区的差异和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化。大部分中小学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只停留在讲授法与机械提问等简单互动层面,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滥用化。当前不乏一些教师存在滥用教学方法的现象,他们在教学方法的认识上就出现问题,不清楚教学方法是用来服务课堂教学的,导致了许多教学方法在使用上流于形式,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忽略了实质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过多重视对知识的传授

学校为升学率而办、教师为成绩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教育困境之中,尤其在中学阶段,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教师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学校的德育则陷入了形式化、理论化、书面化的误区。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化教育给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了严重弊端。一方面使我国道德教育处于虚化状态之中,严重偏离了教育培养“人”的初衷。另一方面,应试化教育培养下的学生思想视野狭窄,功利化目的显著,缺乏批判性精神和创造性能力。

三、大中小课程一体化背景下课堂变革路径

裴娣娜教授认为,思考课堂教学变革要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上理清思路。一是从时代转型的高位分析和把握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二是从学生发展状况分析和把握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部署中分析和把握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在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责任。基于以上思路的分析,笔者认为,大中小课堂一体化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一是要着重思考学校育人目标的厘定问题,即基于国家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提出,提出校本化的育人目标。二是统筹大中小育人目标,提出阶段性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设计。三是要着重考虑课堂教学观念的重构,强化课堂教学的整体建构,着重实现三个转变。

要向生命课堂转变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生命的涌现、成长、收获与完善,强调课堂教学实践对于学生生命品质和精神世界的根本性价值与意义。显然,生命课堂是对以知识传递为逻辑起点的知识课堂的解构、扬弃和超越,是把净化人的生命信念、陶冶人的精神情操、追求人的生命意义作为自身的价值旨趣的。

要向深度学习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指向是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基于目标的自主、建构、深层次探究式学习。

要向教学的唤醒转变。课堂要求教师采用富有启发性、协商性、激励性、情感性的语言进行教学,以期唤起对学生应有的尊重、理解与呵护,点燃其努力追寻智慧的火焰。

要向深度体验转变。课堂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人格养成,进而获致丰富、自由、圆满和超越的生命体验。受教育者诗意地栖居其中,不仅充分调动了身体的灵活性和敏感性,还使其心智的整体发展与其若合符节、交相辉映,从而实现高度自在自为的生命自觉。

(一)研究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与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设计要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一是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认真研读、分析,领会贯通;二是结合教材的编排,做到从整个学段、整本教材以及整个单元的视角定位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明晰编排逻辑、意图与要求;三是从学生素养、学科素养的要求出发,做到结合学校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表达,兼顾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理解、知识迁移、知识创新的要求来进行整体设计。

(二)研究教学内容

一是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整体把握课程的编写意图和目的要求;二是宏观把握教材的编排顺序、结构、逻辑等;三是具体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地位、作用,把握本课知识的相关背景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点;四是建立最近发展区的桥梁,把握新知识与学生旧知识之间的深度关联点。

(三)研究教学主题

教师在全面分析教学任务、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形成教学立意,从而确定恰当的教学主题,引人入胜、统领全局,促进教学以主题形式推进,实现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生活、指向素养的目标。

(四)研究教学设计

一是学习情景设计,让学习情景与学习主题相关,更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还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二是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要突出生活化、丰富性与鲜活度。三是合作学习设计,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意义生成,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合作探究,寻求多种解释和方案。

(五)研究形式创新

一是推进学校智慧课堂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教学方式方法革新,提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交往性、自主性与趣味性。二是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成目标。三是根据学生素养发展要求、教学内容需要,鼓励教学走出课堂,走向校外,采取主题探究、游学等灵活新颖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育人目标教学模式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