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洁 武警警官学院
开展军事训练是军队提升实战能力的基本途径,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发展需求,我国对军事训练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情况下,军事训练伤发生概率也明显上升,负伤的人员行动力下降,会对后续军事训练造成较大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永久性损伤,失去继续参加军事训练的能力。为了确保军事训练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合理选择健康教育方式。
目前在军事训练活动中,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有所不足,未做好军事训练伤的相关预防工作,容易使官兵在训练过程中受到损伤。针对这种情况,本次研究以2018年入伍新兵的基础军事训练为研究载体,共计对780名新兵进行跟踪研究,重点分析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军事训练伤的预防效果,以期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在研究对象中,780名新兵均为男性,年两位17岁到21岁之间,样本平均年两为18.9岁。这一批新兵分为三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每组260人,在组内采取统一的健康教育方式。三组新兵的年龄、体重、升高、文化程度、运动史等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影响[1]。
对780名新兵的基础军事训练按照常规训练要求进行,且三组新兵的训练步调保持一致。在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选拔部队内具有丰富预防训练伤经验的医务人员作为健康教育教员,并成立军事训练伤健康教育考核小组,总体负责军事训练的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宣传军事训练伤预防知识,组织新兵开展体能训练,对各类训练项目负荷特点进行讲解,集中开展军事训练伤健康教育考评工作等。在分组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A组新兵采用多媒体教育方式,基于PowerPiont等软件,集中开展健康教育指导。B组新兵采取录像片教育方式,通过播放与军事训练伤预防有关的录像,提升新兵自我保护意识。C组采用现场指导方式,由健康教育员到训练现场开展指导工作。在对三组人员的军事训练伤进行诊断和考核时,均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为依据,由健康教育员负责对新兵训练伤情况进行诊断和记录,并开展训练伤预防知识、自救技能等的考核活动[2]。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SPSS13.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用方差分析和SNK分析法进行处理。在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时,则采用X2检验方法和非Fisher精确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采用上述研究方法,在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后,采用多媒体健康教育方式的A组,以及采用录像片健康教育方式的B组,新兵训练伤发生次数分别为56例、53例,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健康指导员到现场进行指导的C组,新兵训练伤发生次数为38例,明显低于A组和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各类损伤发生的详细情况来看,包括骨关节损伤、肌肉和肌腱损伤、韧带损伤、滑囊炎、下腰部损伤等,也是A组和B组高于C组。
从样本统计结果来看,三组新兵通过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均能够较好的掌握训练伤预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伤发生概率明显低于近三届新兵。特别是在人体科学常识、自救知识、训练伤防护知识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较好。从考核结果来看,A组综合平均得分为83.5分,B组为84.8分,C组为93.5分,结果与各组训练伤发生情况相对应。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采取现场指导方式相较于多媒体教育方式、录像片教育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新兵在接受现场健康教育指导时,能够保持训练状态,精神集中度较高,而且可以通过现场演示和操作,掌握各种防护技能。因此,C组的军事训练伤发生概率要低于A组和B组。
基于上述分析,主要对军事训练中的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应提高对现场健康教育指导的重视,在训练过程中渗透健康教育知识,并适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训练伤发生概率。(2)应改变以往单一的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将多媒体等新的教育途径,作为传统健康教育的补充方式,通过多元化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实际工作效果。(3)具体可以将多媒体和网络视频学习等,作为军事训练伤预防的宣传途径,通过发布相关知识资源,支持官兵的自主学习,促进军队军事训练伤预防水平的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工作在军事训练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有效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强化训练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在军事训练活动中避免受到损伤。通过长期坚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实现对军事训练伤发生概率的有效控制,为军事训练活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