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源 成都大学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人们的观念认知上存在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情况,而对于实践能力没能引起相关的重视,由此造成理论学习与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遭遇流程上的瓶颈,一方面致使教育发展滞后,一方面致使学生没能够进行良好的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最终阻碍其全面的发展与素质上的提高。
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其不仅出现在管理方向上,还存在于体系建设与设施建设上[1]。对此,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以及改进方案进行完善。实验课程在实际生活中存在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往的教学环境中人们在文化类科目的认知观念存在偏重的情况,对其实验等形式的实践方式则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一方面容易造成能力培养的不均衡,一方面容易使教学环境脱离实际,造成整体的理论作用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发挥。此外,在部分学校由于固有的观念认知,在教育的流程上造成了“观念暗示”的作用,使学生在观念上认为实验的方式在学习流程中不具备掌握的重要性,由此导致其在实验的常规活动中整体的实验能力低下。
实验课程的实施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被引入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现阶段的实验课程主要根据理论内容的宣讲模式进行相应形式的展开,二者之间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其理论内容与实践应用的结合程度较低,无法形成高质量应用模式。另外,其在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上较为传统且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实验过程疏于理论内容的宣讲而注重操作流程和实验成果的展示,与实际的教学要求脱节,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内容结构优化。在教学理论的宣讲上占用着课时的大段时间,学生能够进行实验的时间较少,没有发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方式真正的教育价值,使实验教学模式的实际效用无法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素质培养。
实验教学由于没有简历良好的评价体系,造成其在整体的教学环境中缺乏相应有效的建设与投入,另外,相关的实验成果缺乏严格的指标定义,而且在整体科目的分值组成中地位较轻,也由此没能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其在观念的认知上仅认为实验的数据、演示成果是该流程中核心的考核内容,而往往疏忽了实验流程本身所具备的重要性。
相比于国外的实验教学,我国在实验设施的建设上与之还存在一定差距。性能优越、功能齐全的实验设备不仅可以进行运动人体科学最新理论研究的实验内容,还可以使之在实验研究的领域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2]。但在现阶段的改进环节中,部分学校对于实验教学的设施建设力度相对不足,造成设施简陋的情况,其原因包括:资金来源不足以及教学设施的建造水平不足等,使实验教学无法获得物质上的支持,最终导致其发展速度迟缓、内容单一。
作为教育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其相关的发展措施与方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发展水平最为参考依据,以进行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其具体的解决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作为行动指导的重要动力,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指挥方案,还可以在观念上影响学生,使之意识到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性[3]。根据整体学科的理论方向及特点将实验课程进行体系上的分离,使其成立为专门的学科知识体系。比如:在运动解剖学以及生理学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其理论知识的共性以及衔接性,将实验课程进行单独设立,一方面形成可以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
实验教学模式高质量建设需要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实验流程实验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提高[4]。首先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需要应用学识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的编写人员进行教材编写,并树立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在实验流程以及模式的设计上,进行流程和理论上的内容优化,避免多余内容以提高精简性。最终通过其整体的质量优化使其能够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以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的教育水平。
其教学思路以及措施是实验课程中关键的影响因素,其在思路与措施的思考中需要注意多种方面因素,比如:
1.避免刻板的形式教育,需多采用思维引导的模式创建学生思维中新的逻辑思考模式,同时积极调动其实验能力的操作能力。
2.采用新技术的形式进行结合教学,比如血型和标本的内容学习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上的优化,使其能够理解的同时节约实验课程的教学时间。
3.提高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自主发展,比如在课外满足其实际的实验需求,使之可以在具有自由精神的氛围中进行实验能力的提高。
实验教学点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客观评价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完善学校在此方面的建设力度,进而可以根据多方面的数据进行判断,采取高效的建设手段。
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是现阶段教学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其不单反映着整体的教学措施建设水平,也反映着实验课程的建设完成度。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在资金与建设力度上加大其投入规模,并完善一系列设施的管理方案,由此对实验课程的场所进行科学的管理。
本文根据相关的教育理论以及现实环境中实验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的理论阐述,旨在促进运动人体科学类的实验课程教学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