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永锋
【技法阐释】
写议论文必须做到有事实、有分析,而分析最忌讳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怎样才能从就事论事走向议事说理呢?大家不妨沿着四个方向试试。
其一,纵深方向
立足表面只能就事论事,而向纵深,则能够发现并揭示出事物的实质。请看下面例段——
〔例段1〕 所谓“内”,当然指的是课堂内,就是要认认真真、心无旁骛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曾几何时,为了识记一个生字,我们把它抄写了几十遍、上百遍;为了弄清一个词语的含义,我们不但翻遍了字典、词典,还问遍了好友、同学;曾几何时,为了理清一篇文章的脉络,我们忽视了铃声、间休;为了给一篇作文划定一个恰当合理的等级,我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因为我们知道,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自读书报,就听不懂别人的话,就表达不清自己的观点,甚至连封信也不会写。而我们这样做了,既为学好语文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也体现着我们在课内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努力、自律,我们是在启动了内需动力的情况下学习语文呀!
例段1选自高考佳作《内外兼修,提升素养》,考生先将“内”的含义锁定为课堂内——属于浅层次,然后以大量篇幅从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角度谈做法、讲理由——仍属于浅层次阐释,最后以“既……也……”句揭示出“内”的实质。这样由浅入深,使“内”的含义,既全面又深刻。
其二,大处方向
立足细小只能就事论事,而向大处,则能够发现并揭示出事物的意义。请看下面例段——
〔例段2〕 提升语文素养,必须坚持用为重。记得曾经见过这样一句话:“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据我理解,这里的“有”字,既有“存在”的意思,也有“需要”的意思。因为生活中存在着语文,所以我们要努力地去寻找、去学习;因为生活需要语文,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在课堂上、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我们健康的情感、认真的态度、高尚的价值观等付诸应用,付诸实践,以期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期影响、感染更多的人。学了不用,等于白学;只学不用,废人一个。
例段2选自高考佳作《语文素养该如何提升》,为了论证“提升语文素养,必须坚持用为重”的观点,考生不但以“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为论据,还对其意义进行了分析与揭示:“存在”的角度显然属于小处,而“需要”的角度则属于大处,经过如此分析,“坚持用为重”的弘大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其三,长远方向
立足眼前只能就事论事,而向长远,则能够发现并揭示出事物的影响。请看下面例段——
〔例段3〕 面对“课外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你也许会给出这样的答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使人聪慧”;“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是的,这些格言警句的确揭示了课外阅读的部分意义。而我的体会是,课外阅读最本质的特征是寻美,是在构建一个超越了世俗生活层面的精神生活世界。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的课外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课外阅读不但拯救了我们的灵魂,还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或长度、或宽度,或物相、或气象,或起点、或终点……于是,我们的品格修养也随着语文素养的提升而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段3选自高考佳作《课外阅读助你提升语文素养》,围绕着“课外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考生先以眼前现成的名人名言来作答,然后给出了立足长远的“体会”:寻美、构建精神生活世界、拯救灵魂、改变人生,这样既立足于眼前,更考虑到长远发展,课外阅读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巨大影响昭然若揭。
其四,反面方向
立足寻常一面只能就是论事,而向反面,则能够发现并揭示出事物的后果。请看下面例段——
〔例段4〕 其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检验所学、印证所学的最佳场所,如果不投身其中,我们的语文素材储备将是有真有假、良莠不齐的。“令尊”“令堂”,“父親”“母亲”,“爸爸”“妈妈”等虽然都是称呼用语,但具体运用起来还是很有讲究的,对象不同、场合不同,用此用彼自然不同。如果哪位同学胆敢用“令尊”“令堂”来称呼自己的父母,不但会遭人耻笑,恐怕还得挨上一顿好打;而如果哪位同学在与爸爸妈妈“亲密接触”时竟然以“父亲”“母亲”称呼他们,他们不但会感到惊诧,还会摸摸你的头:“这孩子有病了吧?”
例段4选自高考佳作《实践兴·素养升》,为了论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检验所学、印证所学的最佳场所”这一分论点,考生先立足反面提出一个假设后果,又立足反面列举了两个假设的案例,“挨上一顿好打”“这孩子有病了吧”虽有调侃意味,但后果之严重可见一斑。
【名家示范】
常怀“敬畏”
许柏林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何为敬畏?《说文解字》:“畏,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敬,肃也。”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中讲道:“‘敬是做事严肃认真,警惕自己,免犯错误。”“敬”并不单纯是“彬彬有礼”“恭恭敬敬”之貌,更是“认认真真”“战战兢兢”之态。
敬畏什么?
一曰敬畏人民。人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构成,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场”。人类的全部“意义”和“价值”都在人民之中。人民中有不尽的智慧和能量,人民能够决定社会的走向,人民如水,“洪波涌起,水何澹澹!”海涵万物,载舟覆舟。我如水珠。
二曰敬畏组织。组织是一种社会特定的“结构”和“形态”;组织是一定人群乃至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着特殊的约束力和发展力。组织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体的力量,组织的宗旨和纲纪宏大而具体。
三曰敬畏学术。魏源曰:“人有恒言谓之学问。”学术给人、社会、组织“定方向”“定方位”“定方法”“定目标”。学术博大精深,缜密细致;学术永无止境,永无定格。学术有自身的品格和操守,举凡社会思想家都秉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念。
四曰敬畏崇高。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界定为“凡一切与它相比都是比它小的。”崇高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品位,是一种追求。人求崇高便为高尚。
五曰敬畏自然。自然是生命的母亲。阳光、空气、草木、河流、物矿、鲜花、果实,是造物主为人类建造的家园,自然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山川造化、飞禽走兽,演化出气象万千、风情万种。自然是我们生命的依托,智慧的源泉。
六曰敬畏资本。资本是人类创造的社会力量,充满着推动创造的力量,无孔不入,不可预知,率先而为,敢于冒险。资本柔顺如宠物,凶猛似虎狼。资本借“金融”奔涌成江河,令人生畏。
七曰敬畏汉字。汉字运载着中华民族的命脉根性,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遗存,充满着先人的生活智慧,开启着未来生活的道路。汉字形象而深邃的意韵、直观而隽永的启迪,不仅创造了我们独特的生活磁场,而且创造了我们富有的精神家园。
八曰敬畏围棋。陈祖德说过,“四大发明”中国人不发明出来,外国人迟早也能发明出来。围棋只有中国人才能发明出来。围棋富有东方智慧,孕事理于其(棋)中……
上述“八个敬畏”,内容不同,指向各异,但它们值得敬畏,却有着共通之处:一是它们都事关我们民族与社会的本性,事关生存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事关民族的智慧与未来的指向;二是它们都有着超越时代、超越生活、超越个体的巨大神力,有着人类不断追求、又永远无法企及的魅力,有着永不到顶、永不到边的深广境界;三是它们都高不可测、深不可探,知之越深,未知越广,理无尽,道无穷。
让我们从“敬畏”开始,走向“敬畏”。怀有“敬畏”之心的人值得“敬畏”!
(选自《光明日报》)
【点 评】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明,但决不能没有神圣,可以不信宗教,但决不能没有信仰,可以无所畏惧,但决不能失去敬畏。没有了神圣,也就失去了道德底线,没有了信仰,就会觉得百无聊赖,没有了敬畏,必然会无所顾忌、为所欲为,想别人之不敢想、说别人之不敢说、做别人之不敢做,而且在想、说、做的时候还十分坦然,此类不让人“敬”、只让人“畏”的人既可怕又可恶。
文章既从八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敬畏什么”的问题,又深入分析了为什么要敬畏的问题,如此既让人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做法,将说理引向纵深、引向大处、引向长远。
【佳作展示1】
提升语文素养需要三管齐下
一考生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语文素养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修炼,需要三管齐下。
首先,要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语文课堂无疑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因为这里既有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还有受过专门训练的语文老师的引领与指导,更有同伴的参与与互助。作为一名学生,不但要万分珍惜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提升素养的机会,更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和体力,与老师搞好配合,进而使每一节语文课都上得扎实有效。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语文课堂上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不按时完成背诵、作文任务的仍然大有人在,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想想看,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哪有高效可言?更不要奢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了。高效的语文课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当老师的“诲人不倦”,做学生的“学而不厌”,这才是应有的追求与遵循,应有的情感与态度。
其次,要持之以恒搞好课外阅读。尽管有语文教科书,有教育部推荐的阅读书目,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语文素养的提升还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一个人在校时间毕竟有限,而导致人们走出校门之后发展有快慢好坏,影响有大小强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语文素养的高下,在于其是否把课外阅读牢牢抓在手上并自觉付诸行动。乔布斯、比尔·盖茨、马云等人都是课外阅读的积极倡导者、践行者,他们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先进企业文化的引领者、传播者,尤其是马云,他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让外国人见识了我国的软实力,更让国人增强了文化自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没有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不但语文素养很难提升,科技也不会进步,文明更无法传播。
再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素养的提升还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但可以丰富、充实语文素养的内涵,还可以使既有的语文素养得到检验,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攀升。以学习写信为例,虽然我们都懂得“语言要得体”的道理,但究竟怎样做才算“得体”,还需要拿到实践中去,从“称呼”“问候语”“正文”“祝词”“署名”等各个方面去具体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素养才是真素养,才是有用的素养。
人生有涯,提升语文素养无涯。请相信,三管齐下之日,就是语文素养提升之时。不妨试试看。
【点 评】
佳作既让人从身边小事中领悟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遵循”及必要性,又让人从马云等名人轶事中领悟到搞好课外阅读的意义、价值,不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而且分析深入、明理导行。
【佳作展示2】
小人物·大风采
一考生
曾有人说,人生如此短暂,人生又如此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个人之于时代、之于社会简直太微不足道了。其实不然,就像滴水聚集成大海,群星汇集成天空,若没有每一滴水的晶莹,又怎么成就大海的浩瀚?若没有每一颗星的闪烁,又怎么成就夜空的璀璨?一个人虽然渺小、虽然普通,但正是由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拼搏,才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无论是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之谜作出巨大贡献、产生巨大国际影响的大李,还是跋山涉水,游历于山水之间,以手中的照相机记下大千世界之美、为人们留住乡愁的小刘,抑或是爱岗敬业,从职高生不断攀升,终成“大国工匠”的老王,他们其实都与你我一样,都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中普通而平凡的小人物。与你我不同的是,他们虽是小人物,却不甘心永远只作小人物,而是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奋力起舞,并最终舞出了异于你我的不一样的风采!
三人当中我更敬佩老王,因为他是芸芸众生的代表和缩影,他的事迹更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老王的成功告诉我们:普通中蕴含着不普通,平凡中蕴含着不平凡,任何一个小人物,只要能把普通技术练成完美艺术,就都有可能成为“大国工匠”,都会光彩照人、風采迷人。
玛格丽特·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要小瞧了这些小人物,一群小而有思想的人也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没错,事实上,世界就是这样被这群敢于拼搏、敢于奋斗的小人物改变着、改变了,难怪毛泽东主席会发出如此感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不得不提到黄宗洛了,一个跑了一辈子龙套的人。他从入行就开始跑龙套,直到2014年,他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黄宗洛之所以会让许多人动容,是因为他对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的细心揣摩,他让无数角色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他投入的热情让演戏成为一门艺术。
时代与社会已经为我们搭起了舞台,就在我们面前。登上舞台表演的可以是“大人物”,更应该是我等小人物。我们是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但我们并不渺小,因为小人物的奋斗史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让人们看到这个世界不仅有那么多的希望,而且很有希望!
小人物是推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动力,小人物完全可以在人生舞台上展现亮丽的风采!
【点 评】
这篇佳作角度独特、论证有力。考生选择了为什么、怎样做的角度来展开论述,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围绕着小人物是如何展示大风采的问题就事说理,将议论引向纵深,由于事实清楚、道理透彻,非常具有说服力。
[作者通联:黑龙江富裕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