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五经”之一,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诗经》的艺术手法便是赋、比、兴,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平铺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往往是交互使用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可以看到,赋是一种基本艺术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是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而比和兴都是为引出内容和抒发情感服务的。
《诗经》中的“比”运用广泛,如《氓》等,“桑之未落”以物喻人,讽刺或者赞美。最多比的用法是在《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把庄姜之美描写得活灵活现。《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像。
《诗经》中“兴”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如《蒹葭》的兴句是一样的。《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气氛,或象征主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这样的兴句。这样的兴句有暗示作用,含有寓意、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形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除赋比兴外,《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且很多诗篇有重章,比如《氓》就是以这样的复沓结构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有很好的效果。押韵方式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一个韵部,句句押韵,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还有换韵的手法。《诗经》中甚至有极少无韵之作。
總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有着清醒的现实性。《诗经》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独特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