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陈斌
摘 要每个班上几乎都有这样爱打小报告的学生:小小的事情也非得告诉老师,什么张三骂人了,李四拿他东西了,王五不守纪律了……老师为此很是头疼。因此,教师在应对学生打小报告的行为时,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要以灵活的方式指导学生,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打小报告;小学生;应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187-01
在学校里都会遇到这样爱打小报告的学生,就像一个小“侦察兵”,眼睛紧紧地盯着同学的缺点,有事没事老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其实,他们打小报告的内容都是一些琐事,比如谁谁没写作业、谁谁吃零食了、谁谁做操时推人……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孩子像个小喇叭似的,把芝麻绿豆大的事说得比西瓜都严重。
爱打小报告的学生,不是很受人欢迎。他们似乎觉得同学有不对的地方、不好的地方,该及时地告诉老师。殊不知,这样做会引起班级同学的愤怒、唾弃和孤立,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障碍。当老师疲于处理他们揭发的问题时,他们还觉得自己立了大功。长此以往,老师也不禁皱眉了:这孩子天天就盯着别的同学有没有犯错,还有心思学东西吗?那么,应该如何应对小学生爱打小报告的行为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积极倾听,了解动机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规矩、制度概念。但他们的道德判断正处于从他律到自律的阶段,所以需要老师的外部调节。而老师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倾听、了解动机,敏锐地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爱打小报告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希望得到关注和认可
小学生离开父母的羽翼呵护,进入学校学习,都有一种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强烈愿望。有些孩子打小报告,就是为了让老师能注意他、肯定他,给他贴上“好孩子”的标签。
(二)需要寻求帮助
有些孩子在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被人欺负了,想寻求帮助。打小报告不但可以让他们倾诉一下委屈,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而且还能得到老师的保护。
(三)满足自己的嫉妒心
有些孩子嫉妒心比较强,不能容忍别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就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提高自己。比如:老师夸奖了小红,我很是不服气,有什么了不起的!出于嫉妒,今天一天我都紧紧地盯着她,一旦发现她有了一些小错误,就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让老师批评她。
(四)企图进行“报复”
有些孩子打小报告,纯粹是无中生有、添油加醋。这类学生把目光放在与自己相处不和的同学身上,经常鸡蛋里挑骨头,一旦有可趁之机就告状打击“报复”。老师对被报告同学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优越感。他们会在旁边幸灾乐祸地观望:“哼,谁叫你要跟我过不去,现在陷入麻烦了吧!看到我的威力了没?”
二、语言肯定,冷冻处理
在面对小学生的打小報告行为时,老师可以先语言肯定,比如“很高兴你告诉我,我知道了。”这样既肯定了他信任老师、关心同学的态度,又可以满足孩子想要获得注意的心理需要。然后,老师可以采取冷冻的方式不再理会,几回下来,孩子会觉得自讨没趣,不会再来报告。
三、思想引导,换位思考
对于爱打小报告的学生,老师首先要做的是思想引导,告诉他们:打小报告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学会与同学相处,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多包容别人的缺点。老师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来回答打小报告的学生:“哦,是吗?他真的那样做了?他可能是在和你开玩笑!”这样回答,会让那个打小报告的孩子感到与同学的小冲突不值一提,说这件事情很夸张。
其次,老师要教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那些犯错的同学,希望被别人“举报”吗?如果被别人“举报”了,会是什么感受呢?通过这样换位思考,让打小报告的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一旦发现学生心中存在的嫉妒和报复的阴暗心理,老师要帮助他们矫正,并使这些学生懂得:不甘落后是使人进步的动力,但是也要学会与同学和谐地交往、友好地竞争。
四、寻找方法,有的放矢
小学生的小报告基本上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以教师大可不必兴师动众地去捉拿问罪,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一方面,由于班主任的工作本身就比较繁重,对小事太过认真有点小题大做;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处理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教师要规定:班里的同学不能随便相互告状,不让他人有麻烦。在没有老师的参与下,尽量通过同学沟通、提醒、劝告,自行解决问题。如果同学仍屡劝不改,再反映给老师。老师再根据犯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做,才能有的放矢,帮助学生高效巧妙地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在应对小学生打小报告的行为时,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要以灵活的方式指导学生,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管不过度,不事无巨细;不管不失范,不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问题解决在细微处,消灭在萌芽时,于无痕处见教育,让自己的教育艺术变得更加炉火纯青,教育的风景变得更加亮丽迷人!
参考文献:
[1]管建刚.一线带班[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爱尔兰)卡尔著,张建新等译.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上?下册)——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