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构

2019-11-25 01:25李成林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新兴媒体互联网时代

李成林

〔摘要〕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各种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融会、冲突与整合也越来越尖锐。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依托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利用互联网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和渗透,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其便捷性、多元性、层次感、多角度等特征,大大拓展了主流和非主流舆论的传播空间。在此背景下,我们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协调好传统手段与新兴手段的关系,既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传统手段,又要在信息提供、信息控制、资讯评价等新兴手段上发挥传媒影响力的作用,如传播党的主张、体现国家意志、争取群众认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以进一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马克思主义;传统媒体;新兴媒体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5-0113-06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带动着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在舆论传播方面的强大影响力,纷纷将其运用于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之中,以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创新發展,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规律。笔者认为,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既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积极主动地运用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和技术手段,以消除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一、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在各种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融合力和广泛认同度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思想体系中始终牢牢占居主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作用。“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3 〕544。由此可见,时代是产生理论的摇篮、检验理论的标准、创新理论的动力。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对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形式上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安全风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 〔4 〕。

(一)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机遇

当今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 〕。可见,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迎来了理直气壮地表达中国理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主流引领的时代机遇。

与此同时,国际上诋毁中国的论调,如“陷阱论”“威胁论”“戏谑论”等,都在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力量面前不攻自破,加之世界的期待和关注,我国营造出了新时代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良好氛围。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仅是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坚实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机遇的底气所在。

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已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网络传播方式的广泛性,有效地改变了传统传播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单向性、强制性和非选择性的缺陷,使信息实现平面化播散,增加了受众的范围,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总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我们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诸多挑战,真正让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进而“融入寻常百姓家”。

(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1.从外部因素看,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来自于西方价值观的渗透。西方一些国家通过美化其政治思想,消解我们国家的政治认同;通过推行其强势文化,侵蚀我们国家的主流文化;宣扬其“普世价值”,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网络化和大众传媒的深度扩展,使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话语传播和话语表达的重要途径。但是,“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联网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 〔6 〕。西方一些国家认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7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围堵,互联网是其当前对中国围堵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早在2010年1月21日,希拉里就发表过题为“网络自由”的演讲,她在演讲中极力“推销网络自由”,多次批评中国对网络信息进行管制。希拉里大谈“网络自由”的背后,实质是美国的决策者妄图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推广自己的价值观,以达到塑造全球领导力的政治目的。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通过网络对华进行意识形态的“移动化”渗透。其一,作为科技强国的美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方面的运用,并把其作为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美国一直通过网络传播、散布虚假信息,以歪曲真相、捏造事实,借此来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而达到瓦解中国政权、维系其霸主地位的政治目的。其二,扩张新媒体主导的意识形态霸权和文化霸权,极力美化人权观念以及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和多党轮流制度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并以保护民族、宗教、人权为借口肆意干涉我国内政,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执政地位和现有政治制度、民主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三,一些西方国家通过网络着力推行西方的“分化”“西化”策略;通过网络传播所谓的“普世价值”,宣扬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通过互联网夸大我们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史,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究其实质,就是要利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手段,从政治上试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因此导致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

2.从内部因素看,意识形态安全也在经受各方面的挑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拓展了意识形态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功能。在人人都拥有话语权的背景下,转型期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与某些社会现实弊端之间产生的差距,使得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交锋更为直接和激烈,极易引发人们认同感的降低,也因此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受到威胁和挑战。

第一,互联网传播主体表现出的任意性,对人们的认同感带来挑战。大多数网络传播主体能够正确运用互联网进行各种信息的传播,但其中也不乏别有用心者在某些热点舆情中任意鼓噪、推波助澜。由于互联网强化了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网民的自主性,使得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进行观念、意识的交流与传播。当今社会,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而是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进行自主理解,有选择地接受。各种网络传播主体试图通过网络平台,推介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或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加以转发,而其中一些主体并不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所发布的信息也多是盲目跟风或滥用盗取,这些非理性的行为助长了消极社会心理的滋生。当网络参与主体在网络空间得到的信息与从国家层面获得的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不一致时,如果自身辨别力不强,其就会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的挑战。

第二,互联网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提出挑战,极易造成观点分散、内容零散、引起歧义。比如,在传播过程中,有的网络传播者对邓小平同志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论述曲解,并对马克思主义断章取义,合意则用,不合意则舍,或者随意解释,使得系统、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被随意曲解,变得支离破碎,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并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其实,早在1977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致党中央的信中,已经讲得非常明确,“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8 〕。

第三,互联网传播客体具有隐蔽性,隐藏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带来挑战。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虚拟社群打破了地缘空间的限制,使得不同的参与主体依托文字、语言参与现实和虚拟的互动,并為各种不同的舆论和信息提供斗争、碰撞的平台。而这些舆论和信息有时直接或者间接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有关。虚拟化和无国界性,使得互联网传播客体的隐蔽性大大增加。在这种虚拟的公共表达空间中,一方面,一些自认为受到不公的传播者会表达更多的愤懑,另一方面,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四,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特征,使得网络空间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鱼目混杂、良莠不齐。一些人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极力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工作和生活中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个人主义抬头,对集体主义形成冲击。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利益的追逐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层出不穷,如一些人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放弃道德操守、突破道德底线,在网上传播各种恶俗、色情、颓废的信息和价值观,弱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度。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一些邪教组织利用网络传播各种反共、反华的虚假信息,试图扰乱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第五,互联网传播的“泛娱乐化”倾向,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在以文化传播为价值渗透的手段中,“泛娱乐化”凭借其巨大的受众群体,能够快速满足感官刺激,迎合了价值渗透的基本需求。“泛娱乐化”实际上就是享乐主义在互联网领域的体现,一些网络产品的消费需要借助“泛娱乐化”来促进,“泛娱乐化”的进一步发展又会导致娱乐至上的错误价值观的出现。“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9 〕。“泛娱乐化”思潮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种“渗透”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像鸦片一样逐步让人产生依赖,在肉体的享受中逐步麻痹精神世界,最后瓦解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发生变化、社会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分配方式不尽合理,发展水平也不平衡,这些现象的存在也造成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化态势。如果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长期肆意传播和泛滥,而又得不到权威部门的及时回应和有力反击,就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危及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以上这些新变化,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提高人们的辨识能力,戳穿一些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散布的各种谎言,以期从根本上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进而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二、互联网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即传播的单向性和受众的被动性。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想的流动和交换通过数字信号传输,提高了人们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带来了新的、更有效的意识形态的传播路径。我们不仅要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加以防范,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 〔10 〕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依托新技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引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在面对社会分层、利益固化、思想分化、追求多元等问题时,要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以坚守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具体说,一要突破西方意识形态围猎,在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和舆论攻势中教育引导人民凝聚共识。二要维护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安全,分析研判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特点,并要注意维护意识形态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三要维护意识形态的持久安全,必须维护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空间安全。四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11 〕,共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的至高点

打铁还须自身硬。意识形态的安全从根本上来说,源自于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因此,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要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巩固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运用新兴技术,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及时拓展舆论宣传工作的覆盖面,使广大人民群众坚信,“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2 〕,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成为“百姓日用而不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3 〕。我们党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向人民群众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始终代表全世界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根本利益,比任何时代的进步学说都具有最广大的人民性;要向人民群众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其不仅能夠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能够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和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要向人民群众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性,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思想宣传工作,明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流导向,这也是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根基。

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要求,重塑网络语言,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占领网络阵地的至高点。我们要利用网络的巨大影响力,用“平语近人”的风格,不仅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讲清楚,而且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划时代意义讲清楚,从而使人民群众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领会和自觉运用其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并增强人民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认同。

(二)坚持“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引领整合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支配社会中所有群体的思想,而是要在社会中建立一个思想磁场,为其他诸多社会群体思想的走向规定方向性,即形成一个占主导的“一元”思想支配、影响“多元”思想的较为稳定的格局。在当代中国,“一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统领地位,起主导支配作用。“多元”就是除主流意识形态外,还存在多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网络等新媒体中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滋长蔓延,其目的大都是与马克思主义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在新兴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用“一元”统领诸多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以期使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一元”统领、“多元”包容、结构合理、和谐共进的格局,进而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另外,我们要把握好牢牢“掌舵”与敢于“亮剑”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我们要深刻把握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弄清楚各种社会思潮背后的历史背景、利益诉求、目标取向,尊重差异,积极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引领各种思想意识的发展方向,以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笔者认为,不同的声音应该得到尊重,但话语权一定要掌握在党和人民手里。另一方面,包容并不意味着妥协和让步,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亮出底线,划清界限。特别是针对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的丑化和妖魔化宣传,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到寸土不让、片瓦不丢。

坚持“一元”统领。第一,要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义之争、意识形态冲突,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思想观念之争,而是‘领导权之争” 〔14 〕。我们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现实与网络空间的社会思潮交锋中占领制高点,引导人民在交锋中澄清错误、明辨是非、凝聚力量,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第二,要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15 〕。同时,我们要提升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治理水平,就必须完善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机制。第三,要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我们必须积极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多向互动的话语格局,并立足于网络空间话语体系新特点,以充分发挥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体各自的独特优势,实现两者的相融、相加,进而多维度提升话语主体的意识形态自觉和自信,凝聚起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增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在网络空间的渗透力

传统的意识形态宣传方式,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模式。新时代,人们的思想和宣传教育的方式都发生了新变化,而施教者如果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中只是对民众进行单向的意识形态宣传,其影响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以增强网络宣传工作的渗透力。

列宁曾经指出:“最高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明了。” 〔16 〕我们要捍卫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精深的理论转化为群众的语言,在理论与通俗之间找到契合点。“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除了理论的‘彻底以外,还需要适当的话语方式来‘说服人” 〔17 〕。因此,我们既要坚守传统舆论阵地,也要在新兴传播阵地占领制高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将理论宣传模式由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说服式和交流式,以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我们要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以通俗的网络语言、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将博大精深的理论变得富有生命力,并要拓展理论宣传阵地,以增强网络宣传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网络虚拟空间下,要构建有别于传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传播体系,如不仅要建立能够受到网民普遍欢迎的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站,而且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若干个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网站,以期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体系。

(四)将理论宣传与利益诉求相结合,增强理论宣传的亲和力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感情是不同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其始终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信服,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将理论宣传与利益诉求相结合,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讲的个人利益,具体表现在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但每个人有他客观存在的利益差异和利益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使大多数人获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如果马克思主义只满足于说教,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人民群众自然也不会关心这个理论。“一种意识形态,如果它不符合人们的利益和经验,就决不会成为这些人的意识形态” 〔18 〕。人的信仰总是与需要、利益、诉求相关联的,“关怀”到什么程度,“热情”就会上升到什么程度。“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3 〕103。深入了解民意,关心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除了传统的方式外,新兴媒体已逐渐成为民众表达意见、承载期待的重要平台。网络不仅是休闲的“天地”,而且逐渐成为群众社会活动的重要领域、社会言论的集散地,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 〔19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要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不能仅停留在政治层面,而且要通过网络积极向人民群众解读国家的各项政策,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相关部门要通过网络,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关心群众、了解群众、掌握群众的心理需求,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五)推进依法治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

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 〔20 〕。立法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一要健全网络及网络管理的法律体系,形成覆盖面全、针对性强的网络治理法律体系,为在网络领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法律依据。二要善于运用法治手段维护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理论和话语上的权威,净化网络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三要善于运用法治手段处理网络社会事件,着力打击各类不良社会思潮,对危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反动思潮的传播平台要坚决依法取缔。四要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法律意识,促使人民群众在借助线上线下各种平台积极表达利益诉求的同时,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并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5.

〔6〕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49-150.

〔7〕阿尔文·托夫勒.权利的转移〔M〕.刘 江,陈方明,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65.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

〔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 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0.

〔12〕習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14〕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1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2(01).

〔16〕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8.

〔17〕吴荣生.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02):59-67.

〔18〕奥塔·希克.第三条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现代工业社会〔M〕.张 斌,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55.

〔19〕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强调 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光明日报,2016-04-20(01).

〔2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N〕.光明日报,2019-01-22(01).

责任编辑 芳 晔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安全新兴媒体互联网时代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讨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文化传承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