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金霞
〔摘要〕 坚持“八个统一”,是扎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当前,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必须准确认识、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即处理好“表”与“里”、“道”与“术”、“破”与“立”、“虚”与“实”、“变”与“不变”、“权”与“责”、“灌”与“疏”、“博”与“专”之间的关系,以期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关键词〕 “八个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校;改革创新;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5-0103-0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1 〕。“八个统一”为我们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相关教育部门要贯彻落实好“八个统一”,就必须准确认识、正确处理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问题。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表”与“里”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阵地。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学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体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则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又是互为“表里”的辩证关系。在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过程中,首先要讲政治 〔2 〕。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重要指导地位,其政治性是不言而喻的。思政课的政治性要通过学理性加以阐明,课程所传播的政治理念、政治主张、政治制度等内容是通过理论教学的形式实现的,即“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1 〕。其次,要讲思想。思政课区别于宣传工作,不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与错、善与恶,而是要通过学理性分析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为什么有些理论是科学的,有些观点却是错误的,从而不仅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其正确分析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种种复杂现象。思政课的学理性不是单纯的概念解析、原理说明和方法介绍,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导向性,简单、机械、空洞地照本宣科;一种是片面迎合学生的喜好,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去政治化”“泛娱乐化”等现象。以上两种倾向看上去背道而驰,但实则一致,都是把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割裂开来,前一种倾向极易导致思政课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亲和力,后一种倾向极易使思政课失去鲜明的政治导向。这两种错误倾向产生的原因既有教育者主观认识的误区,也有社会环境中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事实上,无论通过何种评价体系对思政课进行效果评估,政治性和学理性都应该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实践也证明,无论借鉴何种理念和模式对思政课进行改革,都不能改变它的本质属性,而思政课如果缺少了政治性与学理性,就失去了立身的根基。为此,教育者要通过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思政课成为巩固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核心课程。总之,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把准政治方向,旗帜鲜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道”与“术”
思政课融价值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其教材内容呈现的是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则更注重价值引导。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将教材内容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正确处理思政课“道”与“术”相融合的问题。首先,要以价值观教育为目的。思政课区别于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更侧重于价值观教育,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为旨归。为此,教师要主动适应、积极作为,结合自身教学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授课规律,将“道”与“术”有机结合、内在贯通。对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而言,“道”与“术”的融合需要也不尽相同。思政课教师要在把握教学方式“普遍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将二者融会贯通起来,以探索出适应教学需求、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与方法体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应在教育事实与教育价值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历史的确定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当前,教育关键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1 〕这是因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强调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思政课教师要明确思政课的功能定位,并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播一种信仰 〔3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1 〕。其次,要以知识教育为手段。思政课融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于一体。思政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需要将专业化的知识转变成通识性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但有些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存在多方面的本领恐慌,其中就包括价值信仰性恐慌和知识性恐慌 〔4 〕,导致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信、能力直面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思政课教师要克服本领恐慌,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够增强底气,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另外,“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5 〕。总之,教育者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进而使其达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道术相济”的境界。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破”与“立”
坚持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既能够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建设性反思批判思维。首先,要有所“立”。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武装学生头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旗帜鲜明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也是思政课的立身之本。其次,要有所“破”。在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时,思政课教师要敢于批判、勇于亮剑,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学会正本清源,而不会在错误舆论的误导下迷失方向。思政课教师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建设性反思批判思维,是因为他们存在着批判性思维缺失和极端批判性并存的现象 〔6 〕。一方面,有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的精神,对于各种社会思潮、事件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有时还极易受到他人错误言论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学生批判意识极强,常常以一种非理性、非客观的批判态度去否定一切,也极易受到一些负面信息、不当言论的影响和煽动,甚至会通过十分过激的言行来宣泄自己的不满。针对学生群体的这些特点,思政课教师要正确处理“破”与“立”的关系,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尤其要培养其建设性反思批判思维,即独立、全面、建设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多地赋权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从人云亦云到独立分析,能够逐渐养成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和严谨求证的习惯,进而能够对事物作出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虚”与“实”
思政课既是理论课,也是实践课。理论是“虚”的,实践是“实”的,而只有把“虚”“实”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要“务虚”。“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7 〕。思政课的“务虚”是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入脑入心,使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并不断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务虚”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少走弯路、提升素质。没有科学的“务虚”,所务之“实”就不可能实现。其次,要“务实”。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实践的理论,“务虚”的目的是为了“务实”。“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8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思政课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自觉地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9 〕。当前,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偏重理论讲授,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力抓手。另一方面,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分别由不同部门、不同教师组织开展,相互之间有时缺乏沟通,各自为政。如何实现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关键就是要使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之间形成合力,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出谋划策、各负其责。同时,教育者要根据理论内容来确定实践主题,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教学设计,以进一步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变”与“不变”
思政课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要求主要是根据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实践中,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必须准确把握思政课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首先,“变”是思政课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后,思政课先后经历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三次重要的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在课程名称方面,思政课曾使用过“政治课”“共同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等名称。在教材建设方面,2006年以来,思政课教材几乎每年都要进行改版修订,但其始终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时代要求。同时,各个学校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自身的办学特色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坚守“不变”的责任和使命。思政课的内容、形式虽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变化,然而其性质、育人目标和教学功能等却是不变的,这也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专业课、通识课的本质所在。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 〔1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对思政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学时学分、教学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统一规定,为思政课建设的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同时,由于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学生群体等存在着多种差异性,使得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供需矛盾问题。当前,一些学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著打着多样性的旗号而忽视统一性要求的现象,如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变相压缩学时,在教材使用上形同虚设,在教学管理上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没有真正落实好主体责任。以上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是,一些教师对思政课本质和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教育者只有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政课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才能够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质量。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权”与“责”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就是要处理好师生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关系。首先,教师要赋权给学生。在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利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是义务客体,其主体权利未被完全激活,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真正成为课堂建设的主人。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一直阻碍着课堂双主体关系的形成。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就必须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树立正确的“权责对分”理念,即使教师和学生都真正成为课堂建设的主人。这种“权责对分”理念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教师就必须赋权给学生,以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夠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与同学进行有效沟通。笔者认为,师生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对立,而是要各享其权、各负其责,共同使课堂环境变得更加民主、平等、和谐。教师也不应仅仅只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者和监督者,而是要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次,学生要真正学会担责。思政课虽然是必修课,但在许多学生心中却属于“副课”。思政课中一些“形而上”的理论,使学生认为其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有些学生虽然在上课,但实际上却是身心分离,如做其他课程作业、玩手游等。他们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往往更愿意选择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上,以使其成为自己今后就业的资本。因此,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而要改变他们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仅靠教师在课堂上将理论讲得“天花乱坠”是不够的,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课堂主体,同样担负着课堂建设的使命和责任。学生的获得感不能完全寄托于教师单方面的付出,他们也要为自己的成长成才主动寻找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实践中,思政课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履职尽责的过程,任何一方权利的集中或责任的疏忽都会影响教学相长的效果。当前,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单向度强调学生的获得感,单方面要求教师进行教法改革的误区。事实上,学生的获得感与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教法的改革最终要通过学生学法的改变才能够得以实现。总之,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权”与“责”,以期从理念和做法上真正推动“权责对分”的实现。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灌”与“疏”
思政课的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主要是针对课堂教育方法、手段而言的。“灌输”一词用在教育中常有“填鸭式”教育之嫌,但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的习得过程都包含着“灌输”阶段,任何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也都属于一种政治教化和灌输。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尤其在面对青少年群体时,要始终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灌”与“疏”。首先,要坚持“灌输”本质。灌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之初作为理论依据和立论基础,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的“缄默知识和思想基础” 〔11 〕。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学界出现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灌输之间关系问题的诸多争议。究其根本,主要是混淆了本质与方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但并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完全等同于思政课上的灌输式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所要破解的难题一方面是如何坚持灌输性本质,另一方面是如何解决灌输式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教师只有实现以上两者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其次,要注重运用疏导式教学法。我国相关教育部门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进行教学 〔12 〕,坚决废止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一套做法。近年来,许多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结合新时代新变化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各种创新尝试,如运用研讨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实践证明,灌输是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启发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两者相辅相成,离开灌输的启发式教学活动犹如无源之水,缺少启发的灌输式教学活动则犹如一潭死水。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少年阶段比喻成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用鲜活科学的理论之源灌溉学生的三观之苗,精心引导和培育其成长为参天大树 〔1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大青少年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多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青年的较量也愈演愈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13 〕思政课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发挥着防御、解析、澄清、引导和塑造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博”与“专”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对的现代德育概念。近年来,思政课隐性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者主要围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环境建设、规章制度等方面充分挖掘隐性教育资源的各种载体。对于课程建设而言,要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必须准确把握思政课的“博”与“专”,以构建“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首先,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有效拓展思政课的“博”。思政课教学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多门学科,但因学时有限、教学内容多等原因,很多知识点只能在教学过程中点到为止,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为此,教育者不仅要借助其他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相关教学内容的研究,而且要从其他学科获得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进一步体现思政课的“专”。思政课教师具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所长,而他们面对的学生也往往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群体特色。实践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采取专题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手段扬长避短,而且可以通过构建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以使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三个课堂的各自功能,即实体教学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校园活动第二课堂的主载体作用和网络育人第三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效果。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王林平.试论大学思政课教学思想性与政治性之关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02):13-15.
〔3〕陈先达.教书人永远是年轻〔N〕.光明日报,2015-08-10(01).
〔4〕张学中,何汉霞.立德树人打牢信仰根基,道术相济彰显课堂风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05):104-109.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6〕彭慧蓉.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J〕.教育探索,2009(12):109-1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6.
〔9〕范生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8(09):38-41.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18-04-13).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
html.
〔11〕王 颖.重新开启思想政治教育与灌输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132-135.
〔12〕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領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52.
〔1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责任编辑 芳 晔